- 年份
- 2024(2710)
- 2023(4034)
- 2022(3080)
- 2021(3256)
- 2020(2465)
- 2019(5644)
- 2018(5916)
- 2017(9302)
- 2016(6280)
- 2015(7207)
- 2014(7420)
- 2013(6451)
- 2012(6022)
- 2011(5826)
- 2010(6156)
- 2009(5516)
- 2008(5531)
- 2007(5513)
- 2006(5211)
- 2005(4739)
- 学科
- 教育(20319)
- 济(16749)
- 经济(16613)
- 中国(13071)
- 理论(11282)
- 管理(11134)
- 业(10004)
- 企(9301)
- 企业(9301)
- 学(7464)
- 农(6605)
- 业经(6429)
- 教学(6293)
- 方法(6110)
- 和(5935)
- 发(4765)
- 思想(4635)
- 财(4516)
- 政治(4450)
- 发展(4429)
- 展(4306)
- 革(4134)
- 农业(4120)
- 社会(4112)
- 制(4080)
- 经济理论(3901)
- 思想政治(3893)
- 政治教育(3893)
- 治教(3893)
- 研究(3861)
- 机构
- 大学(89611)
- 学院(83441)
- 研究(32361)
- 教育(28889)
- 范(24661)
- 师范(24621)
- 济(23860)
- 经济(23017)
- 管理(22011)
- 京(21137)
- 师范大学(20363)
- 科学(18353)
- 理学(17905)
- 理学院(17519)
- 中国(17275)
- 管理学(17017)
- 管理学院(16804)
- 所(16143)
- 江(15322)
- 北京(14577)
- 研究所(14385)
- 财(14378)
- 职业(13274)
- 中心(12481)
- 技术(12385)
- 州(11901)
- 教育学(11299)
- 院(10951)
- 财经(10915)
- 经(9700)
- 基金
- 项目(44810)
- 研究(43219)
- 科学(36545)
- 教育(29088)
- 基金(28005)
- 社会(26433)
- 社会科(23346)
- 社会科学(23333)
- 家(22551)
- 国家(22110)
- 成果(21721)
- 编号(21157)
- 省(18673)
- 课题(18531)
- 划(17970)
- 科学基金(17947)
- 年(16364)
- 规划(13515)
- 基金项目(13364)
- 项目编号(12694)
- 性(12524)
- 度(12165)
- 部(12035)
- 重点(11758)
- 阶(11454)
- 段(11401)
- 研究成果(11401)
- 阶段(11379)
- 教育部(11346)
- 一(10688)
共检索到1472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楠
本文尝试从人格的概念入手,来理解涂尔干道德教育的意图和实践。在涂尔干看来,现代社会危机的重要面向正是虚假的抽象理性和原子化个体对社会的疏离。但另一方面,试图抹消人格、强行赋予个人某种"整体性",也会造成狂热和集权。只有调和人格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令前者将后者纳入自身,超越主观抽象和任意,才能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机结合。而学校教育正是旨在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使人尊重权威、亲爱朋友、拥有理性,从而与集体的道德生活相统一。
关键词:
人格 集体表现 纪律 依恋 理性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涛
对涂尔干来说,教育不是中立性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教育。否认这一点,无异于自欺欺人,而承认这一点,则要求我们对教育的目的做出规定。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自主的社会人,并不是一个仅仅懂得生存技能、老于社会世故的庸人,也不是一个被掏空了一切情感和欲望的纯粹理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尊重和热爱社会生活,并能够在社会实在所给予的"客观理性"和自身的欲望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根据社会的理性来从事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人。达致这一点,不仅要求我们重视学校环境和教师的作用,而且要求我们借助社会科学来预先重建理性。
关键词:
道德教育 自主性 社会人 理性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英飞
19世纪的法国在建立世俗国家的进程中始终面临来自笛卡尔式的理性主义和抽象个人主义所带来的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的挑战。本文从法国道德世俗化的角度,考察了涂尔干在力图克服这两个危机根源的同时,如何践行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教育,并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培养合格的公民。本文认为,涂尔干借助有关"社会"科学的教育,为法兰西人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主义,并培育出一种道德的个人主义,为化解政治和社会危机做出应有的努力。
关键词:
理性主义 道德世俗化 公民道德 自然教育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康永久
将道德规范看成一种外在于个体生活本身的绝对命令,虽然有其哲学与社会学背景,但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理论上,这种道德理论否定了道德规范的社会建构性质,割裂了道德与生活、幸福、权利等价值的关系,否定了道德实践中人与情境的价值,将道德实践过程理解成了一种依法则行事的理性或强制过程。在实践中,它导致我们片面强化教师和学校的作用,忽视儿童自身的需要、权利和意愿,以不道德的方式强加道德说教与道德惩戒,甚至使道德成为某些人控制其他人的精神枷锁,引发激烈的道德冲突和社会震荡。事实上,道德规范始终是情境依赖而不是情境独立的,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始终不能没有善念,而且始终不能放弃在道德规范面前的自主性。由...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崇脉
19世纪中后期 ,法国处于社会大变革中 ,社会道德“失范” ,传统宗教戒律失去权威。针对这种混乱的局面 ,涂尔干要求重建社会和道德秩序 ,提出了理性道德教育 ,并指出理性道德德具有三大基本要素 :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道德三要素理论是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研究这一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贾义保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人类现代文明离不开自然界生态文明,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投入较大,但是收效却不理想。针对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多管齐下,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态道德 教育 思考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梁卿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黄炎培基于"职业是天职"的职业观和"自动自治才是真教育"的教育观,提出了其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从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这一思想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在一些问题上,超越了一般看法。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一思想对当今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黄炎培 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观 教育观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朱国仁
民主主义社会是杜威理想的社会 ,他把教育视为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重要工具。他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包括 :培养民主主义社会的公民品格是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是社会生活与人性发展的统一 ;理想的学校道德教育途径是现实生活、教法和课程三位一体。杜威的学校道德教育思想尽管形成于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存在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但其中仍不乏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杜威 民主主义社会 学校道德教育 思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樊浩
"从实体出发"与"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不同伦理观,历史地形成基于"精神"或基于"理性"的两种道德教育哲学。"伦理"—"道德"对立,"理"—"道"分离,"德"—"得"脱节,是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三大"精神"问题,由此导致现代中国道德教育"无伦理"、"没精神"两大基本缺陷。中国道德教育要走出现代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误区与困境,必须建构"回归精神的道德教育",尊重和维护伦理道德的精神生态,形成道德教育的"精神生态体系"。面对"理性"对"精神"的僭越,现代道德教育必须捍卫与蓬勃精神,从而真正培育"‘有精神’的德性"和"‘有精神’的人"。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道德哲学 伦理观 “精神”问题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袁锐锷
约翰·威尔逊(John Wilson)是当代西方德育思想流派中独树一帜的英国教育哲学家,他把道德视为处理道德问题的过程,进而把这一过程和处理道德问题时的有关因素分解成道德构件,揭示了德育是一个多维的、多程序的、长期的过程。本文从道德与道德原则、理性与有道德的人、道德教育与教师、道德评定等四个方面综合评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思想。
关键词:
英国 威尔逊 道德 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潞
从“约束道德”到“协作道德”的演进是对从涂尔干到皮亚杰德育思想的整体概括,彰示着延续与超越的实质联系。延续体现在约束道德的必然性及其转向协作道德的层次递进,以及道德研究从哲学思辨到科学实证的研究范式的丰富。皮亚杰不满足于涂尔干的保守主义与道德权威,以民主建构的精神发起对纪律约束的挑战,完成了对涂尔干约束道德的超越:批判被动服从的道德规则并提出儿童主动建构;从惩罚形式与惩罚者角度修订了民主自治的惩罚思想;揭开涂尔干标榜“自主自决”实则“纪律—自动化”的道德面具,以“协作—自主性”取代之。皮亚杰提出民主社会对自律道德的影响力,这超越了教育的囿域,从社会支持的立场寻求德育的根基与出路,给当下德育改革以启示。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王东艳 张华伦
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抑制目前会计信息大面积失真,改善会计领域的不道德行为,就必须加强对会计行为人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行为人的道德素质。本文在论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性与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现阶段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与途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庞学光
戚万学博士所著《活动道德教育论》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道德教育哲学著作。全书分四大部分,前后环环相扣,极富逻辑力量。作者首先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了历史的、现实的反省和批评(第一部分),继而提出“建立一种新的道德哲学”——主体性道德哲学(第二部分),接着又对“活动道德教育”的理论合理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作者系统地阐述了“活动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第四部分)。通观全书作者不仅在整体上有一个合乎逻辑的严密的思路,而且观点明确而新颖,语言流畅而优美。在中外教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符桂芹
日本历来重视道德教育 ,这是其创造经济迅速发展奇迹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道德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 ,教育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我国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借鉴日本道德教育的经验 ,发展道德教育思想很有必要
关键词:
日本 道德教育 中国 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