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03)
2023(5763)
2022(4720)
2021(4507)
2020(3710)
2019(8223)
2018(8122)
2017(16097)
2016(8788)
2015(9952)
2014(9879)
2013(9682)
2012(9279)
2011(8426)
2010(9274)
2009(9001)
2008(8296)
2007(7732)
2006(7219)
2005(6567)
作者
(24240)
(20159)
(20117)
(19294)
(13096)
(9600)
(9283)
(7749)
(7629)
(7589)
(6975)
(6635)
(6631)
(6614)
(6462)
(6213)
(6061)
(5990)
(5742)
(5701)
(5139)
(4912)
(4892)
(4763)
(4569)
(4557)
(4517)
(4511)
(4031)
(4028)
学科
(35382)
经济(35238)
(28449)
管理(27382)
(24771)
企业(24771)
(13281)
方法(12534)
中国(11946)
(11059)
业经(10704)
(10358)
理论(8648)
(8467)
农业(8443)
数学(8373)
数学方法(8191)
地方(8056)
(8040)
及其(6902)
(6873)
贸易(6869)
(6699)
(6574)
政策(6451)
(6368)
银行(6368)
(6271)
金融(6270)
(6159)
机构
学院(128018)
大学(126463)
(55030)
经济(53776)
管理(49409)
研究(46144)
理学(41411)
理学院(40978)
管理学(40404)
管理学院(40124)
中国(35212)
(28019)
(26795)
科学(24601)
(22614)
(21186)
财经(20958)
中心(20280)
研究所(19937)
(18868)
(18178)
师范(18095)
(17694)
北京(17347)
(16552)
(16305)
经济学(15817)
财经大学(15181)
业大(14653)
师范大学(14322)
基金
项目(75623)
研究(60588)
科学(60489)
基金(54209)
(45417)
国家(44942)
社会(40112)
科学基金(38801)
社会科(36760)
社会科学(36748)
(28774)
教育(28315)
基金项目(27031)
编号(26017)
(24408)
成果(23280)
自然(22853)
资助(22671)
自然科(22321)
自然科学(22315)
自然科学基金(21941)
课题(18761)
(17578)
重点(16899)
(16803)
(16554)
项目编号(15840)
教育部(15537)
(15467)
国家社会(15353)
期刊
(69776)
经济(69776)
研究(44176)
中国(28326)
(21364)
管理(21046)
教育(18852)
(17944)
科学(16185)
(15363)
金融(15363)
学报(15196)
大学(12722)
农业(12240)
学学(11627)
技术(11483)
业经(11378)
财经(10823)
经济研究(10723)
(9340)
问题(8570)
(8009)
国际(7330)
(7251)
论坛(7251)
现代(7041)
世界(6737)
图书(6357)
改革(6218)
(6218)
共检索到2101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付文军   付洋洋  
社会加速与主体时间匮乏是困扰当代人的一个重大难题。置身于数字时代的罗萨与韩炳哲不仅深刻洞察到了当代社会的加速本质,还准确地捕捉到了社会的加速力量非但没有汇流成一股解放的合力,反而成为当代人受奴役的牵绊。罗萨直接指认了当代人受困肇源于社会加速,人们就此陷入忙乱的困局之中。韩炳哲则不同,他始终认为社会加速只不过是现代社会的表现而已,当代人的时间匮乏和时间失调源于时间原子化所导致叙事张力的消弭。罗萨和韩炳哲的致思理路启发着我们深刻理解“加速”与时间危机的内在关联。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主要特征的“加速”并不必然导致主体时间匮乏,但是主体时间匮乏却与社会加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究其根源,社会加速和主体时间的匮乏都是资本逻辑运作之下的必然现象,社会加速迎合了资本增殖和积累的欲求,主体时间匮乏与危机也是资本的倾轧使然。其实,“共鸣”的世界关系或“凝思”的生活方式均无力纾解主体时间匮乏的危机。唯有回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资本及其逻辑展开实质性批判方能找到摆脱困局的良方,自由时间的复归和人的全面发展才得以可能。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伟  靖继鹏  
本文在阐明哲学阐释学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公共危机信息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析,运用哲学阐释学理论,着重分析和探讨了公共危机信息传递中基于理解的"视域融合"及其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罗洋  
本文回顾了在此次金融危机前全球中央银行所形成的货币政策共识和在金融危机后学界对传统货币政策共识及其政策逻辑的质疑。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新的货币政策共识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本文认为,为了重建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任,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学界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关系,最为重要的是要在变动的经济格局中对中央银行的"能"与"不能"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龙  
以物为本的传统现代化造成严重的能源、生态与社会危机,难以持续;建立在技术依赖与市场迷信基础上的新型工业化虽然可以延缓危机的总爆发,但难以彻底根除危机,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只有彻底改变传统的极端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把幸福更多地建立在非物质基础上,我们才能超越传统的现代化模式,进入后现代生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发展。大理的发展模式正好体现了这种后现代生活方式,具有超前意识,这就是其先锋性所在。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姜艳  李如密  
教学想象是课堂教学中一项蕴含艺术性的活动,富有想象的教学过程会促成教学美。教学想象中蕴含的美是基于教学构成性美的综合考量,包括要素、过程、形式与风格的美;它是指向教学生成性美的全面激发,表现在教学动态生成与发展中。教学想象之美表现为:借助教学想象达成教学目标的优化;依托教学想象实现教学内容的活化;凭借教学想象彰显教学主体的互动;依仗教学想象呈现教学过程的创生。为构建教学想象美化教学,需通过教学想象之外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形式美;教学想象之内使教学内容充满活力,确保教学内容美;批判已有教学想象给师生留有深度想象的自由,达成教学过程美;教学想象之上充实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审美的品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安辉  
金融危机的内涵极其丰富,对它的研究和探索也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被融入新的内容。当代金融危机以90年代爆发的三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为代表,即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些危机显示出与以往危机不同的特点,如危机的超周期性、频率快、传导性强、较容易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的区域化特征,以及危机的双重性和货币危机的先导性等。本文尝试总结这些特征,并对国际学术界对这些特征的最新研究成果予以介绍。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武靖国  
财政赤字政策长期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普遍特征。但人们对财政赤字形成原因的认知,主要集中在政府预算约束及扩张型财政政策方面,忽视了其背后更加深刻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在人类社会形态由前工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进而又转向后工业社会或风险社会的进程中,曾经作为风险承担主体的传统共同体和核心家庭先后被解构。与此同时,人类个体行为选择约束的弱化,与其行为负外部性扩散之间形成紧张关系,这构成了风险社会的主要矛盾。失去了传统风险承担主体的缓冲,政府不得不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由私人风险转化而成的公共风险。财政赤字政策正是私人风险向公共风险大量转化背景下的临时性应对方案。要彻底化解财政赤字以及相应风险,需要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以为公共事务的自主治理创造更好条件,从而使大量私人风险不必转化为公共风险。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伟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朝野一直在进行着关于外交政策的辩论。这场辩论的核心问题是:“美国在这个新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威胁来自何方。”对此答案,美国政府、舆论精英及普通民众各持一端,即使各阶层、各集团内部也很难找到一致的观点。1993年下半年,美国Times—Mirror中心进行的数次民意调查,集中反映了美国各界对于当前国际事务的不同态度和观点。这项调查成果的问世,为我们深入研究美国外交政策的的未来走向提供了重要线索。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原  
自“双减”政策实行以来,部分教师通过消极怠工和情绪宣泄两种形式表达对于此次教育改革的抗拒。其部分原因在于,教育改革的制度环境往往会建构起教师身份的负面形象,会导致教师时常感受到身份认同危机,制造出教师与教育改革之间的紧张状态。在“双减”背景下,教师的身份形象呈现出“工具人”“万金油”“蜡炬成灰”的异化特征,进而引起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也给此次改革的成效造成潜在危机。因此,需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优化“双减”的制度环境,通过树立对于教师的基本信任以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厘清教师角色的内涵边界以提升教师专业性、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师观以保障教师基本权益等方式纾解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进而保障这场教育改革的实效性。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季小江  孟华兴  刘洪生  
现代经济学始终是在理性化、数学化的逻辑思维框架下展开的。与此不同的是,美国学者阿克洛夫和希勒2009年出版的《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一书则是从个体诸多非理性行为的视角阐释2008年金融危机根源的。这具有三方面的启示意义:一是要深入细致地挖掘凯恩斯曾提出的"动物精神"一词的学术内涵及其被遮蔽的原因;二是通过金融危机充分理解动物精神理论的新发展;三是应全面理解国外有关非理性经济学的最新前沿,尤其是其中新兴的行为经济学值得中国理论经济学界关注。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申志新  唐文家  李柯懋  
川陕哲罗鲑(HuchobleekeriKimura)为我国特有种,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于1998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对川陕哲罗鲑开展多次专项调查,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川陕哲罗鲑在青海、陕西、四川有广泛分布,目前仅在青海与四川交界处不足80km的玛柯河有分布,且数量极为稀少。通过对川陕哲罗鲑及其栖息地的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川陕哲罗鲑分布的历史变化,数量锐减的原因,并就保护川陕哲罗鲑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邱冰  张帆  
通过对当前盛行的"文化打造"、"遗产克隆"和"城市移植"等3种城市景观图像制造模式的解读,认为当前城市"千景一面"的表层原因在于城市空间已经不再仅仅用于组织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是被制造为一种虚拟的图像空间,脱离了真正的日常实践和集体记忆。并进一步揭示了图像制造背后更深层的危机:文化取向的扭曲,即城市景观成为招商引资的工具、符号经济的商品和个人意志的体现。这一切的根源则是对经济与政治利益的过度追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贵鹏  杨建飞  
在回顾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的基础上,从货币视角,阐述了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对于经济危机形成原因的不同阐释,并且对两者在预期理论、长期与短期取向、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主张四个方面的分歧做了详细的论述,最后结合当前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得出了诸多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