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81)
2023(7758)
2022(6280)
2021(5514)
2020(4203)
2019(9592)
2018(9359)
2017(17341)
2016(9473)
2015(11136)
2014(11268)
2013(11251)
2012(10241)
2011(9353)
2010(9705)
2009(8883)
2008(8597)
2007(7859)
2006(7258)
2005(6882)
作者
(29061)
(24105)
(23973)
(22554)
(15487)
(11441)
(10846)
(9289)
(9270)
(8613)
(8257)
(8017)
(7766)
(7577)
(7538)
(7504)
(7136)
(7040)
(6916)
(6847)
(6135)
(5963)
(5887)
(5587)
(5411)
(5396)
(5321)
(5266)
(4933)
(4784)
学科
(50313)
经济(50267)
管理(23679)
中国(22550)
(21898)
地方(20898)
(15086)
企业(15086)
(14531)
业经(13058)
方法(11758)
地方经济(10903)
(10881)
农业(10126)
数学(9844)
数学方法(9760)
(8762)
金融(8762)
环境(8710)
(8482)
(8457)
银行(8445)
(8340)
发展(7809)
(7786)
(7595)
贸易(7582)
(7443)
(7152)
(6964)
机构
学院(141142)
大学(135701)
(58056)
经济(56596)
研究(55228)
管理(48645)
中国(40872)
理学(40106)
理学院(39472)
管理学(38825)
管理学院(38540)
科学(33990)
(31815)
(28206)
(25344)
研究所(25315)
中心(23987)
(23714)
(23158)
(22181)
师范(21977)
北京(20750)
(20401)
(19350)
业大(19177)
财经(19108)
农业(18249)
师范大学(17597)
(17539)
经济学(17363)
基金
项目(88465)
科学(70001)
研究(66384)
基金(61173)
(52858)
国家(52333)
科学基金(44899)
社会(42556)
社会科(40424)
社会科学(40416)
(36871)
基金项目(32354)
(30501)
教育(29312)
自然(27101)
编号(26681)
(26662)
自然科(26435)
自然科学(26432)
自然科学基金(25867)
资助(23827)
发展(21903)
(21525)
成果(21330)
课题(20847)
重点(20367)
(18089)
(17869)
国家社会(17200)
创新(16996)
期刊
(76907)
经济(76907)
研究(48536)
中国(34539)
(23752)
科学(19821)
学报(19352)
管理(19352)
教育(18697)
(16903)
技术(16737)
农业(16506)
(15124)
金融(15124)
大学(14841)
业经(14669)
学学(13793)
经济研究(12323)
问题(11293)
财经(9092)
(8942)
(8357)
商业(8205)
(7979)
现代(7744)
城市(7627)
资源(7245)
技术经济(6846)
(6736)
(6676)
共检索到232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有鹏  
城市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是人类文明的聚集中心和辐射源,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既聚集又扩散的统一体。物流是城市聚集与扩散功能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物流促进城市经济功能的聚集效应;另一方面物流使城市的扩散效应得到进一步发挥,促进城市周边地区及更远地区经济的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秀敏  刘冰  黄雄  
以我国211个主要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除拉萨以外的30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城市以及176个地级市。收集了1989-2003年及2000-2005年各城市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城市集聚与扩散的Panel-data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别估算了各城市的相对规模收益和相对外部成本,然后通过收益与成本的对比分析,判断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找出城市以集聚为主向以扩散为主转换的城市规模。研究发现:目前,除上海市处于扩散阶段外,我国其它城市都处于以集聚为主的发展阶段,且在这些城市中,绝大部分城市的规模收益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其外部成本。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施冬健  张黎  
聚集效应是因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组合的空间景观,是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与结果,总是处于集聚力与扩散力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海湘  刘晓  黎金玲  刘龙辉  
文章根据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国30个城市群201个城市2005~2009年的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进行了定量的测算,并按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外向功能量产业结构的比重对30个城市群进行了分类。最后重点分析了丹东、宁德两个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进步较大的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叶舜赞  
大城市和国际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的探讨──关于“生产转包”的研究评介叶舜赞大城市是城市体系中影响最大的部分。对其集聚和扩散作用的研究,要在把握城市体系发展趋势背景和城市发展不同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世界的最初20多年是工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代明  郑闽  王颖贤  
集散效应是城市的主体核心功能,其演变过程则是城市形态转换的主要表征。通过构建知识集聚-创新-扩散(AID)的数理模型,阐释知识集散过程中知识集聚、知识创新及知识扩散间的影响机理,并用以对我国东中西部和港澳台地区样本城市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丰富发展中的城市和知识经济理论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知识集散催生出"知识城市"形态。知识集散效应是知识城市的核心功能:知识的集聚(A)、创新(I)与扩散(D)呈现为一个正向互动循环累积的过程,知识城市主要担当这一过程的集聚点、创新枢纽与扩散源的角色,持续发挥着知识集散的功能和效应。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付江月  陈刚  
对物流产业集聚、扩散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并对物流产业集聚与扩散演化机制、演化模型与规律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从集聚经济、集聚不经济出发,提出物流产业集聚与扩散演化机制框架,分析其基本演化过程,讨论了影响物流产业演化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春杨  孟卫东  周靖祥  
在阐释高铁建设影响城市群空间演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5年中国五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实证测度高铁建设对城市群空间演进的异构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对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促进了人口与经济扩散,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则促进了人口和经济集聚;高铁促进了大城市的经济扩散,带动了沿线中小城市的经济集聚。高铁联网已经催生城市空间体系格局重构的新动力,各地区应因地制宜优化城市群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城际快速路网建设以弥合跨大区域空间尺度高铁建设的联动效应。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剑  雒占福  
城市群是其所在区域的增长中心,研究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有助于对其所在区域的发展提供决策。以兰白西城市群为例,利用"五普"、"六普"分县人口数据以及各县市GDP数据,使用Arc GIS9.3空间分析功能以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兰白西城市群空间要素的集聚与扩散。研究发现:人口持续向中心城市集聚,兰白西城市群中人口要素集聚明显;城市群中经济增长空间集聚,但是在中心城市西宁城区周边县经济增长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扩散效应。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勇  李国武  
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市场转型和乡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原发型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的。在当时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条件下,乡村企业只能就地办厂,当创新性产业在当地出现后,在模仿机制作用下本地居民不断加入这项产业。由于产业特性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该项产业活动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经由人际交流迅速就近扩散。在同一产业活动就近扩散达到一定规模后,集聚经济得以产生,辅助和关联产业就会出现。集聚经济的形成不仅会进一步诱使产业技术就近扩散,而且吸引外来要素和企业的集聚。技术就近扩散和集聚经济效应的共同作用推动了原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扩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骏  黄法青  黄聿舟  
集聚和扩散是创新驱动下高新区的核心功能,对于高新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构建创新驱动、传导机制以及高新区功能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由此提出研究假设;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并选取115个国家高新区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创新制度对高新区集聚功能的实现有正向影响,并且该影响通过创新型人才和金融共同发挥作用,即两者在实现路径上有完全中介效应;(2)创新环境正向影响高新区扩散功能的实现,且该影响主要通过创新型人才产生作用,即创新型人才在传导路径上有部分中介效应,而创新型金融的作用不明显。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世峰  
本文在分析城市边缘区集聚与扩散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成果,重点从人口和工业两个层面,剖析了城市边缘区发展的集聚扩散规律,并以北京市为例做了实证分析,为北京城市边缘区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苏华  刘芳  
城市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集聚与扩散是其成长发育必经的两个阶段,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测度指标。利用熵测度指数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群从"十一五"时期到"十三五"开局之时的变化趋势,横向比较了各城市群的集聚扩散水平。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城市群的熵测度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城市群尚处于集聚阶段,扩散效应并不显著,这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密不可分;各城市群单位面积GDP集聚扩散水平显著高于以城市为单位的集聚扩散水平,跨区域扩散效应越来越显著,说明经济的发展逐渐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逐步实现全方位开放,这与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等息息相关。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姜达洋  
西方的工业化围绕着制造业的发展,实现资源与人口在地理区域的集聚,催生和促进了城市化。制造业获得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延伸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链,进而增加其产业增加值。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化伴随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化而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使得产业布局摆脱以往工业化时期对空间距离的限制,也使企业远距离获得资源与服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服务业产业化又促进产业在空间上的扩散,使产业布局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范围分布与协调,使单一的城市化转向城市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