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98)
- 2023(11730)
- 2022(9258)
- 2021(8012)
- 2020(6763)
- 2019(14724)
- 2018(14434)
- 2017(27871)
- 2016(14412)
- 2015(16184)
- 2014(16021)
- 2013(16055)
- 2012(14720)
- 2011(12920)
- 2010(13532)
- 2009(13137)
- 2008(13183)
- 2007(12064)
- 2006(11027)
- 2005(10696)
- 学科
- 济(94259)
- 经济(94171)
- 业(80737)
- 企(75995)
- 企业(75995)
- 管理(66435)
- 方法(30914)
- 业经(30379)
- 农(24103)
- 财(24044)
- 数学(22705)
- 数学方法(22609)
- 地方(20113)
- 中国(19044)
- 务(18422)
- 财务(18399)
- 财务管理(18385)
- 农业(17343)
- 企业财务(17337)
- 技术(16243)
- 策(15155)
- 制(15140)
- 和(14494)
- 划(14163)
- 理论(13817)
- 体(13620)
- 地方经济(12824)
- 企业经济(12224)
- 贸(12069)
- 贸易(12061)
- 机构
- 学院(226736)
- 大学(217343)
- 济(111118)
- 经济(109437)
- 管理(92507)
- 理学(78683)
- 理学院(78023)
- 管理学(77323)
- 管理学院(76901)
- 研究(71593)
- 中国(58107)
- 财(49617)
- 京(44172)
- 财经(38960)
- 科学(38384)
- 江(35578)
- 经(35110)
- 所(35035)
- 经济学(34475)
- 农(32227)
- 中心(31402)
- 研究所(30931)
- 经济学院(30732)
- 财经大学(28169)
- 北京(27813)
- 商学(27778)
- 州(27637)
- 商学院(27518)
- 业大(27446)
- 经济管理(25878)
- 基金
- 项目(137266)
- 科学(111591)
- 研究(104203)
- 基金(101824)
- 家(85653)
- 国家(84847)
- 科学基金(76321)
- 社会(71706)
- 社会科(68151)
- 社会科学(68131)
- 省(55077)
- 基金项目(52816)
- 自然(46307)
- 教育(45671)
- 自然科(45309)
- 自然科学(45297)
- 自然科学基金(44580)
- 划(43210)
- 资助(41010)
- 编号(40436)
- 业(33011)
- 创(32167)
- 发(31739)
- 成果(30844)
- 国家社会(30106)
- 重点(30093)
- 部(29930)
- 创新(29195)
- 制(28187)
- 课题(27855)
- 期刊
- 济(138257)
- 经济(138257)
- 研究(72435)
- 管理(43712)
- 中国(42771)
- 财(42511)
- 农(31285)
- 科学(27102)
- 学报(24709)
- 技术(24151)
- 业经(24050)
- 经济研究(23476)
- 农业(21480)
- 融(21414)
- 金融(21414)
- 财经(21077)
- 大学(20497)
- 学学(19888)
- 经(18480)
- 问题(17043)
- 技术经济(16191)
- 教育(16025)
- 商业(14385)
- 业(13870)
- 贸(13494)
- 世界(13391)
- 现代(12632)
- 经济管理(12329)
- 国际(11684)
- 财会(11428)
共检索到3553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昊
现代流通企业对于促进供需互动、产销协同,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采用包含生产、流通两类企业的多案例分析方法,考察流通企业促成上下游主体形成基于供应链的广泛联系与紧密合作,从而共同适应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的微观机制。总的来看,新的形势对生产、流通两类企业同时提出了供应链整合的要求,而共赢预期为彼此形成合作动机提供了基础;数字化的现代流通企业主导应用多种新技术、新模式,有效降低了供应链整合的成本和门槛,并在优化产销衔接、促进供需匹配,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改善企业品牌形象等方面产生了良好效果,形成了积极的反馈效应。因此,当前应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企业的作用,抓住时机打通生产与消费间的堵点,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莹 陈智
本文从信息技术现代化、人力与基础设施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国际水平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商贸流通现代化综合指标,运用省级面板模型,探析商贸流通现代化对产销供应链协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商贸流通现代化对产销供应链协同既有直接正向作用,也有通过提升库存周转率实现产销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间接影响。商贸流通现代化对产销供应链协同发展同样存在地域差异,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因此,有必要完善产业规范制度体系、加强数字化建设、增强产销专业人才培育、因地制宜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建设,促进产销供应链协同持续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海建 胡化广
流通标准一体化作为疏解流通环节堵点的关键举措,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了基础支撑。物流是流通的核心,依托于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所构建的准自然实验环境,基于上市公司、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以及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构建标准化流通体系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开展物流标准化建设使物流服务对象企业劳动雇佣量上升了10.5%,且该影响具有长期持续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物流标准化的就业效应在金融化程度较高企业、物流成本较大企业以及物流效率敏感性较强产业中更显著,同时政府对物流标准化的支持以及完善的流通基础设施能够增强物流标准化的就业效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物流标准化通过实体经济效应和市场规模扩张效应提高了企业的劳动雇佣。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与异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均采用相同的物流标准时,就业效应更显著。最后,物流标准化降低了物流服务企业的劳动雇佣,但促进了其人力资本结构升级,综合而言物流标准化提高了就业总量。研究为推进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也为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背景下稳定就业提供了经验借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尧 王宝珠
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实体经济,发挥数字经济的动力源与润滑剂作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绎,本文认为国民经济循环强调经济结构的稳定性、经济活动的时间继起性和经济空间的协同性,是经济活动周而复始的过程。工业经济循环的技术空间和社会空间无法分离必然导致工业经济活动受到空间的限制,进而存在断链可能。以“数字空间+物理空间”虚实融合的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有效降低断链风险:一是通过要素数字化和数据要素化,精准实现生产要素的比例协调和结构匹配;二是利用数字技术的信息聚合与算法控制,保障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时间继起;三是以数字空间的无限性和融通性,促成均衡化、网络化的区域空间生产结构,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国民经济循环 空间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冯明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需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既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振新发展动能质效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塑全球价值链体系的重要前提。不可忽视的是,生产环节供需错配现象凸显、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流通环节现代化水平不足以及居民消费倾向总体偏低,已成为国民经济循环所面临的困境。为此,应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收入分配结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着手,切实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助力中国在"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江剑平 周文超 刘长庚
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导致某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产业在外循环中的中低端锁定等是国民经济循环不畅的重要原因。国民经济循环是以单个资本循环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循环与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循环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能在微观层面保障产业资本的三种形态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稳定性、连续性,同时不断提升产业的价值链地位;能在宏观层面保障社会再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既实现社会总产品的循环流转,又持续提高循环的质量和水平。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战略支撑作用,一是推动产业链外循环中风险系数高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保障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不断链;二是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头雁作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三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深化市场分工合作和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数字经济正以数字和信息要素赋能实体经济,重塑传统经济发展格局,势必会对国内大循环产生深刻影响。利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撬动消费需求和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两方面畅通国内大循环,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呈现出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创新创业是数字经济促进消费需求增加以及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据此,应因地制宜地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以数字经济带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打造多元化数字市场消费格局,共同助力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陆余音 徐素敏 张倩 袁煜 李勇峰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改革已成了人们议论和思考的焦点.为此,本刊编辑部特邀请上海部分经济专家以及国有、乡镇、街道企业的“老总”们举行座谈.会议气氛相当活跃.中国有句俗话叫作“屁股决定脑袋”.换句雅致的话,叫作“存在决定意识”.每人所处的地位、境况不同,因而也就有着不同的苦衷和心声;然而,大家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尽快完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自若 杨汝岱 黄桂田
本文利用省际贸易数据和国际贸易数据对中国分省份分行业的内贸成本和外贸成本进行测算,并讨论内贸成本、外贸成本对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贸易成本的地区差异非常大,东部地区内贸成本显著高于外贸成本,而中西部地区内贸成本显著低于外贸成本;较强的国内市场分割不利于发挥国内市场规模效应,阻碍了省际贸易交流;沿海五省份凭借外贸成本优势,可以通过独立外循环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则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来驱动。本文研究表明,地方保护、产业集聚、出口导向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东部地区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外循环体系,未来需要出台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优势,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内贸成本 外贸成本 市场分割 国内大循环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苑菲 齐鹰飞 崔金睿
畅通国内大循环关键在于清除经济中各环节的扭曲。本文构建带有生产网络的一般均衡框架,以“营改增”为例探究降低税收扭曲对不同行业产出的结构性影响和对GDP的总量影响,并给出在单独考虑结构影响或总量影响时,最优扭曲纠正政策指向的选取标准:若以提高某行业产出增长率为目的,扭曲纠正政策的目标行业应为与该行业间距离最远的上游行业;若以提高GDP增长率为目的,政策目标则应选择在产业链中处于相对上游位置的行业。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增值税征收过程中是否存在扭曲,受“营改增”影响最大的行业多为服务业;就对GDP增长率的拉动效果而言,分别从“营改增”涉及行业和全行业范围考察,航空旅客运输业和开采行业的影响最为明显;“营改增”带来的税收扭曲降低将引起GDP增长率提高1.31个百分点。本文关于降低税收扭曲经济影响的研究对于打通“双循环”堵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生产网络 国内大循环 税收扭曲 一般均衡
[期刊] 改革
[作者]
余泳泽 胡鹏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基础环节的堵点总结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现实约束,并在剖析新基建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解析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第一,新基建不仅包含传统基建的基础性、公共性和通用属性,在技术特征上,新基建的前沿技术应用性更强、技术更迭更快。在功能特征上,新基建具有更强的带动功能和平台功能。在行业特征上,新基建更具协调性和包容性。第二,在畅通生产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要素支撑,而且可以促进价值链向高端迈进。在畅通分配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可以全方位优化要素流动,深度弥合数字鸿沟,而且可以为创业就业提供条件,缩小收入差距。在畅通流通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可以促进劳动要素流动,打破市场分割,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为加快形成统一大市场提供要素支撑。在畅通消费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可以激活潜在需求,创造更多需求,而且可以强化公共服务,提高消费意愿。第三,新基建不仅打通了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堵点,而且可以发挥生产与分配的相互促进效用,消除要素与产品流通障碍促进生产,加强生产与消费环节精准匹配对接。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应从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实践、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激发市场需求和多部门协同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国内大循环 新基建 统一大市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钟粤俊 奚锡灿 陆铭
改进要素和产品的空间配置可以优化中国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在空间一般均衡框架中引入区域间能源利用效率差异,定量研究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成本和贸易成本对中国经济结构、单位GDP能耗和总产出的影响。反事实分析表明,降低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成本或贸易成本将提高非农就业占比和人均实际GDP,并使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显著下降。上述效应随着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而扩大。本文结论表明,畅通国内大循环可以同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使中国经济在集聚中减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月阳 李艳
供应链协同发展是流通企业物流模式进行创新的趋势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流通企业及供应链的发展状况,并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供应链的协同创新物流模式需要在战略、战术以及操作等层面上有所改进,本文提出了引入第四方物流的协同模式、流通企业形成集配中心的模式、平台智慧物流模式等创新方向,在物流模式创新中,还应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其中,构建供应链协同联盟等,这也是流通企业进行物流模式创新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物流模式创新 流通企业 供应链协同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储芳芳 蒋建军 杜同
针对产销协同冲突问题,引入纳什协商方法消解冲突,推导出纳什协商解能够实现供应链收益最大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实验发现纳什协商方法能够消解产销协同冲突,获得十分接近供应链最优解协商结果。
关键词:
制造业 供应链 纳什协商 产销 冲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旭晖 朱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形势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国内供给冲击、需求不足、预期转弱不断升级的严峻挑战,党中央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部署。事实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的主要抓手,畅通国内大循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的总量适配、结构适配、质量适配与制度适配。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道路上,如何将畅通国内大循环顶层设计与超大规模人口的市场优势、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比较优势、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发展优势、和平发展的合作优势有效衔接并付诸实施,是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为此,本文基于供需适配视角,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在梳理畅通国内大循环理论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化区域、产业、技术、人口等制度安排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