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00)
- 2023(10811)
- 2022(8539)
- 2021(8188)
- 2020(6591)
- 2019(14985)
- 2018(14808)
- 2017(25625)
- 2016(15318)
- 2015(17569)
- 2014(17776)
- 2013(16722)
- 2012(15541)
- 2011(13925)
- 2010(14394)
- 2009(13333)
- 2008(13462)
- 2007(12447)
- 2006(11183)
- 2005(10159)
- 学科
- 管理(47278)
- 济(46901)
- 经济(46815)
- 业(38589)
- 企(33024)
- 企业(33024)
- 财(28470)
- 中国(22379)
- 教育(21133)
- 制(16622)
- 方法(16526)
- 农(15674)
- 学(13695)
- 财政(13691)
- 务(13674)
- 财务(13639)
- 财务管理(13591)
- 数学(13539)
- 数学方法(13309)
- 企业财务(12960)
- 业经(12817)
- 理论(12611)
- 体(11557)
- 政(10926)
- 地方(10856)
- 体制(9727)
- 农业(9655)
- 银(9509)
- 银行(9479)
- 策(9165)
- 机构
- 大学(208488)
- 学院(203128)
- 研究(77116)
- 济(73215)
- 经济(71255)
- 管理(66188)
- 理学(55287)
- 理学院(54510)
- 中国(53666)
- 管理学(53383)
- 管理学院(52975)
- 京(46770)
- 财(46554)
- 科学(45968)
- 所(39528)
- 范(35594)
- 师范(35248)
- 江(35122)
- 研究所(35073)
- 教育(34469)
- 农(34136)
- 中心(33509)
- 财经(31745)
- 北京(30449)
- 师范大学(28824)
- 经(28668)
- 院(28529)
- 业大(28366)
- 州(26792)
- 农业(26592)
- 基金
- 项目(128059)
- 科学(100575)
- 研究(100417)
- 基金(88200)
- 家(77226)
- 国家(76400)
- 科学基金(63499)
- 社会(60878)
- 社会科(57161)
- 社会科学(57147)
- 教育(53839)
- 省(51515)
- 划(45457)
- 基金项目(44711)
- 编号(42513)
- 成果(39181)
- 自然(38775)
- 自然科(37784)
- 自然科学(37769)
- 自然科学基金(37092)
- 资助(35634)
- 课题(34435)
- 重点(31328)
- 部(30007)
- 制(28954)
- 发(28389)
- 年(28207)
- 性(27573)
- 创(26844)
- 教育部(26126)
共检索到3429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胡耀宗
一、现代教育财政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财税领域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明确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其基本思路是让中国财税体制站在当今世界财政制度形态发展的最前沿,实现财税体制的现代化。基本目标是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到"匹配国家治理体系",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基本框架"到"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财政制度"。基本特征有三:公共性、非营利性和法治化。公共性是指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根本宗旨,即现代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骁 周克清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们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本文首先回顾了新中国财政制度演进的历史脉络,以便揭示财政制度与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等非正规制度之间的相互关联。其次本文认为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必须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逻辑起点,服务于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纳税人及政府间关系的重新定位。最后本文认为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需要制定财政基本法,建立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法律框架;以营改增为突破口,完善税收制度体系;加强预算制度建设,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优化政府间财政关系。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马洪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完善财税体制,建立现代制度",为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梳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探寻现代财政制度的历史逻辑,挖掘财政制度现代化的动力之源,对于我国财政制度现代化的路径及战略选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关键词:
财政 现代化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段炳德
现代财政国家是拥有现代财政制度和合意财政能力的国家,是以现代财政制度为切入点建立起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国家。现代财政制度应该包括现代税收制度、现代预算制度、税收法定和明晰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本文构建了一个"比斯利"式政治代理模型,通过该模型来阐述现代财政制度和现代财政国家的构成要件及其逻辑关系。模型分析表明,税收能力、预算能力、税收法定和健康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将有效促进居民福利的提升。文章还对中国分税制之后的财政制度建设根据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现代财政制度建设面临关键的转型期,在税收能力、预算能力、税收法定和政府间财政关系几个方面面临重要考验。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吕炜
本文以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为背景考察财政制度创新的逻辑,在对财政体制变迁进行阶段划分与描述的基础上,对体制变迁符合于经济转轨特殊目标与路径的内在原理进行归纳与评价,认为中国的财政制度创新逻辑始终包含着两项内容:一是作为推动经济转轨、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不断根据体制演进和经济运行的变化进行创新;二是本身作为经济转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适时进行改革,保持与整个体制的同步性和一定的运转效率。这一观点也是分析战略机遇期财政形势与策略的基本思想。
关键词:
经济转轨 财政制度创新 体制与政策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胡耀宗 刘志敏
改革开放40年来,基于财政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双重牵引,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多元化筹集教育经费、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最终形成了现代教育财政制度,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本。改革开放初期,教育财政基于分级包干财政体制呈现出分权型雏形,教育支出绝对规模扩大,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恢复;1985年以后逐步建立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制度,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政策工具确立,教育经费总量及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长;1998年开始起步建设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确定了"三个增长"政策目标,强调政府应承担更多教育投入责任,4%政策目政标实现;2013年起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财政制度,实施全口径教育预算制度,厘清政府间教育事权与教育支出责任划分,健全教育投入机制,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岳有志
一、效能型财政建设的含义准确理解财政效能建设的含义,需要厘清效能和政府效能的基本内涵。1.效能。即事物所蕴藏的有利作用。可从相近的几个概念比较中理解效能的含义。其一,效能不同于功能。功能是指任何事物内部都隐藏着的一种能力,效能则包含着对功能的评价,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宗劲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迁过程,是各利益主体在现有制度安排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博弈演化过程。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是现阶段诸多限制条件下的次优选择。要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成熟完善,政府应该利用其在资源配置权利上的优势地位,安排相关制度供给的方向、形式及进程,从而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谢旭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既是对十八大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也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保障。《决定》凝聚全党智慧,立足国情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内容全面系统,目标高瞻远瞩,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描绘了"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体系。今天,我们在此举行中国财政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六次(在京)常务理事会议,主题是学习十八届四中全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罗建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安徽各级财政部门党组织和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骁 李雪
本文探讨了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法治财政是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核心;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在财政法治建设中,完善财政法律制度是根本,推进财政收支法定是主要内容,加强财政公开透明是工作保障,法治文化建设则是基础。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杨志勇
适应"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财政新定位,中国需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既要放眼世界,又要立足国情。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应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现代财政制度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体现民主财政和法治化财政理念,有相应的专门财政管理机构,以专门的治理技术为依托,适应动态财政治理的需要。
关键词:
土地财政 规模效应 成因分析 制度规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志勇
1.现代财政制度是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制度。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国家现代化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财政制度。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应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适应,要致力于提供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适应的公共服务。现代财政制度建设要适应现代化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致力于形成城乡统一的财政制度。中国市场经济逆向成长的过程,决定了现代财政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苗庆红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同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双重转型。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构成中国财政制度变迁最重要的制度环境。笔者将财政制度变迁置于中国经济转型这个制度环境下进行研究,沿着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路径,分析财政制度变迁的背景和内容、绩效和问题,揭示财政制度变迁和中国经济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总结财政制度变迁的演进逻辑,并根据变迁逻辑对未来财政制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指出下一步财政制度改革要从具体的技术制度层面以及价值层面去构建一个由规范财政收入一翼的现代税收制度、规范财政支出一翼的现代预算制度以及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政府间财政关...
关键词:
中国经济转型 财政制度变迁 资源配置方式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付敏杰
本文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财政制度改革置于统一的国家能力框架之下,通过分析"退""进""治"三阶段背后的阶段性和时代性,归纳了在提高国家能力过程中财政制度改革从"适应市场"到"匹配国家治理"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财政制度从与市场相关联的"财"转向与国家相关联的"政"的背后,"适应市场"和"匹配国家治理"是提高国家能力两个递进的理论逻辑顺序和相继的现实国家建构过程,核心是:(1)适应市场最主要的功能是增强国家财政抽取能力,而匹配国家治理就是在保持抽取能力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国家治理继续深度提高国家能力;(2)匹配国家治理并不是不再需要适应市场,而是要按照国家治理的要求重新塑造市场主体,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3)新时代国家能力的提高,要求财政制度必须走向现代财政制度,在更高层面上"适应市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