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06)
- 2023(7601)
- 2022(6026)
- 2021(5776)
- 2020(4650)
- 2019(10361)
- 2018(10098)
- 2017(18978)
- 2016(10631)
- 2015(11779)
- 2014(12051)
- 2013(11651)
- 2012(11169)
- 2011(10263)
- 2010(10470)
- 2009(9903)
- 2008(10034)
- 2007(9539)
- 2006(8396)
- 2005(7422)
- 学科
- 济(44853)
- 经济(44798)
- 业(33167)
- 管理(26743)
- 农(26532)
- 企(22330)
- 企业(22330)
- 农业(17912)
- 方法(17894)
- 数学(15189)
- 数学方法(14934)
- 中国(13574)
- 业经(13559)
- 制(11978)
- 财(11873)
- 学(11312)
- 地方(9915)
- 银(8333)
- 银行(8316)
- 体(8209)
- 行(7960)
- 融(7905)
- 金融(7904)
- 农业经济(7670)
- 发(7458)
- 务(7243)
- 财务(7229)
- 财务管理(7204)
- 理论(7202)
- 策(7140)
- 机构
- 学院(159115)
- 大学(158514)
- 济(61827)
- 经济(60336)
- 研究(56565)
- 管理(55693)
- 理学(47850)
- 理学院(47211)
- 管理学(46136)
- 管理学院(45828)
- 中国(42857)
- 农(36314)
- 科学(35996)
- 京(33769)
- 财(29484)
- 所(29363)
- 农业(27422)
- 研究所(26665)
- 中心(26620)
- 业大(26521)
- 江(25389)
- 财经(23350)
- 范(23119)
- 师范(22822)
- 经(21156)
- 北京(20972)
- 州(20323)
- 院(19773)
- 省(19626)
- 经济学(19472)
- 基金
- 项目(104785)
- 科学(82393)
- 基金(76132)
- 研究(75832)
- 家(67154)
- 国家(66453)
- 科学基金(55991)
- 社会(49071)
- 社会科(46148)
- 社会科学(46137)
- 省(41483)
- 基金项目(39737)
- 自然(35477)
- 教育(35222)
- 划(34705)
- 自然科(34685)
- 自然科学(34675)
- 自然科学基金(34080)
- 资助(31217)
- 编号(30456)
- 成果(26000)
- 重点(23903)
- 部(23464)
- 发(22868)
- 课题(21881)
- 性(21482)
- 创(20962)
- 国家社会(20337)
- 农(20235)
- 科研(19902)
共检索到243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东勃
基于对鲁中D庄的驻村调研,分析了现代化、市场化进程所带来的现代性变迁对农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计结构的深刻影响以及对传统的村庄社会关系、伦理习俗与社会结构的重塑。文章着重从"离土不离乡"的兼业化生活、"分家不分舍"的代际关系、"简约不简单"的风土人情、"动帐不动田"的两田制活标本四个方面对D庄的现代性变迁与村庄结构的互动过程加以描摹和分析。这些现象,在发达地区或城镇化进程较快、人口流动性较大、市场化程度较深的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政策角度,努力实现农村现代化进程、农民现代性变迁过程中政治、经济
关键词:
现代性 村庄 传统结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疏仁华
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庄家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着历史性的嬗变,其行为逐步摆脱了传统家族的诸多特质,吸纳了当今时代的鲜活元素。具体表现在村庄政治的博弈中逐渐民主化,在经济行为中趋向理性化,在文化生活上转向现代化。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恰当地把握、辩证地扬弃与合理地利用家族,实现其向现代化的转身。
关键词:
村庄家族 变迁 现代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莉 左停 唐丽霞
本文基于150个村庄调查,对1978年到2008年间村庄环境变化的感知和评判,分析了村庄农业气候资源、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和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变迁。文章认为,变化的环境影响了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村民自身的行为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环境。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自然灾害 环境污染 人居环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春凤
村庄共同体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在内的社会结构,它依循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逻辑而展开,学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权力-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等研究范式。改革开放以来,“村改居”的中国城镇化及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使得村庄共同体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利益格局由分化趋向整合,权力配置由国家向社会倾斜,传统价值认同由强劲向式微转化。在中国城镇化实践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村改居”类村庄要实现生活进城、文化还乡,就需要根据国家倡导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战略,撷取城与乡的各自优势,科学构建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把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分好,重塑村庄共同体的经济秩序;推动形成“三治”融合治理格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政治秩序;传承弘扬村庄传统文化,激活村庄集体记忆,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文化秩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春凤
村庄共同体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在内的社会结构,它依循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逻辑而展开,学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权力-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等研究范式。改革开放以来,“村改居”的中国城镇化及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使得村庄共同体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利益格局由分化趋向整合,权力配置由国家向社会倾斜,传统价值认同由强劲向式微转化。在中国城镇化实践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村改居”类村庄要实现生活进城、文化还乡,就需要根据国家倡导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战略,撷取城与乡的各自优势,科学构建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把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分好,重塑村庄共同体的经济秩序;推动形成“三治”融合治理格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政治秩序;传承弘扬村庄传统文化,激活村庄集体记忆,重塑村庄共同体的文化秩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建青
一个村庄50年的城市化变迁——保定市颉庄乡薛刘营村调查徐建青农村城市化可以有二种类型,或者说有二条道路,一种是通过农村工业化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向城市、城镇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建设和发展;另一种是城市郊...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明派性政治的区隔效应,又说明民众抗争的非政治性。民主政治在村庄发芽,需要政府和村组织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关键词:
利益密集 派性政治 社会抗争 村庄民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明派性政治的区隔效应,又说明民众抗争的非政治性。民主政治在村庄发芽,需要政府和村组织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关键词:
利益密集 派性政治 社会抗争 村庄民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锐
村庄社会变迁及利益密集是派性形成的前提,村民自治制度实施及乡镇不干预是派性竞争的条件。派性竞选中的利益动员,派性执政中的利益主导,带来派性间关系恶化,及与民众沟通的危机。民众被在野派性动员抗争,及维护权益的反应型抗争,既说明派性政治的区隔效应,又说明民众抗争的非政治性。民主政治在村庄发芽,需要政府和村组织践行群众路线,保障制度化的民意表达渠道畅通。
关键词:
利益密集 派性政治 社会抗争 村庄民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费钧
文章基于对江苏省南部A村近三十年空间形态变迁的分析,探讨村庄空间形态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村办企业的发展与村庄空间形态变迁紧密相关,而其变迁方向又受到土地资本化与权力科层化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村办企业扩大规模和效益的动力与上级政府推动的土地资本化相契合,使得村庄空间形态呈现功能分化;另一方面在权力科层化的作用下,村庄的住房形态以官僚和企业利益考虑为主,而忽视了普通村民的空间权利。文章对村庄空间形态变迁中企业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有助于从资本—权力互动的角度解释村庄空间形态的变迁。
关键词:
村庄空间形态 土地资本化 权力科层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费钧
文章基于对江苏省南部A村近三十年空间形态变迁的分析,探讨村庄空间形态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村办企业的发展与村庄空间形态变迁紧密相关,而其变迁方向又受到土地资本化与权力科层化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村办企业扩大规模和效益的动力与上级政府推动的土地资本化相契合,使得村庄空间形态呈现功能分化;另一方面在权力科层化的作用下,村庄的住房形态以官僚和企业利益考虑为主,而忽视了普通村民的空间权利。文章对村庄空间形态变迁中企业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有助于从资本—权力互动的角度解释村庄空间形态的变迁。
关键词:
村庄空间形态 土地资本化 权力科层化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李剑阁 韩俊 秦中春 张云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日前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涉及17省(市、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村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周伟 曹银贵 王静 袁春 乔陆印
研究目的:构建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对迁村并点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对迁村并点进行条件判别。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1)从自然条件的角度构建了迁村并点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2)确定了指标体系因素层和指标层的权重,地形条件是迁村并点首要考虑的因素,其权重比较大。(3)界定了迁出与合并的适宜性分值分别为小于0.20和大于0.70。(4)分析得出了迁村与并点两种模式的判别条件。研究结论:开展迁村并点的适宜性评价与判别是必要的,一方面有利于进行合理的搬迁与集中选址,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居民点的条件进行快速地迁村并点判别。
关键词:
村庄整治规划 迁村并点 适宜性评价 判别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苑鹏
本文以作者长期进行跟踪调查的东部地区某发达村庄20余年的经济变迁为切入点,应用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对工业化进程中发达村庄经济发展轨迹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炼工业化进程中发达村庄经济发展的一般性经验,同时探讨发达村庄经济的未来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发挥发达村庄集体的组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将是一条有效途径。
[期刊] 改革
[作者]
高强 孙健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人口结构以及村庄变迁是一种必然现象。推进乡村建设,需要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理清村庄变迁的趋势特点,针对各地区乡村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科学确定乡村建设优先序,制定与农村人口结构及村庄布局相适应的发展策略。推进乡村建设,既要超前谋划,又要长短结合。“十四五”时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聚焦阶段性任务,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乡村建设路径。
关键词:
乡村建设 现代化建设 人口结构 村庄变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