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27)
2023(3429)
2022(2493)
2021(2629)
2020(1965)
2019(4466)
2018(4600)
2017(6419)
2016(4901)
2015(5701)
2014(6016)
2013(4923)
2012(4576)
2011(4362)
2010(4628)
2009(3730)
2008(3664)
2007(3441)
2006(3216)
2005(3124)
作者
(10770)
(8824)
(8787)
(8546)
(5717)
(4310)
(4215)
(3690)
(3385)
(3257)
(3147)
(3033)
(2938)
(2890)
(2863)
(2839)
(2823)
(2672)
(2627)
(2619)
(2499)
(2279)
(2218)
(2117)
(2102)
(2052)
(2038)
(1853)
(1807)
(1801)
学科
教育(19064)
中国(10747)
(9027)
经济(9013)
理论(6539)
管理(6284)
教学(6019)
(5214)
(4819)
(4323)
(4284)
发展(4058)
(3935)
地方(3689)
(3619)
(3384)
企业(3384)
思想(3365)
学校(3325)
改革(3302)
政治(3236)
高等(3230)
研究(3194)
思想政治(3042)
政治教育(3042)
治教(3042)
农业(3021)
德育(3016)
学法(2908)
教学法(2908)
机构
大学(59593)
学院(54851)
教育(28058)
研究(24840)
(20727)
师范(20669)
师范大学(17453)
(15323)
科学(14311)
(12564)
职业(12416)
(12273)
管理(12247)
经济(11942)
技术(11368)
研究所(11231)
(11020)
中国(10923)
教育学(10772)
北京(10696)
理学(10029)
理学院(9709)
中心(9411)
管理学(9345)
管理学院(9175)
(9014)
职业技术(8460)
(8252)
教育学院(7895)
研究院(7290)
基金
研究(32410)
项目(32130)
科学(26738)
教育(24547)
基金(18399)
社会(17140)
成果(16479)
编号(16435)
课题(15890)
社会科(15834)
社会科学(15831)
(14999)
(14722)
国家(14671)
(14425)
(13873)
科学基金(11566)
规划(11182)
(10058)
项目编号(9464)
重点(9390)
(9083)
研究成果(8990)
(8977)
年度(8948)
(8705)
基金项目(8499)
教育部(8453)
(8289)
(8255)
期刊
教育(48265)
研究(30041)
中国(23873)
(16155)
经济(16155)
职业(12037)
技术(10338)
技术教育(8139)
职业技术(8139)
职业技术教育(8139)
学报(6702)
大学(6457)
(6073)
科学(5919)
高等(5520)
(5159)
论坛(5159)
高等教育(4914)
(4846)
(4817)
成人(4787)
成人教育(4787)
管理(4691)
农业(4483)
发展(4244)
(4244)
学学(4006)
职教(3977)
比较(3719)
图书(3128)
共检索到1008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郑杰  
本文对当前学校教育的三个方面提出了疑问:1.教育对象;2.教育评价;3.教育手段。首先,教师身份的最终确定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身份的认识,如果将学生视为人,而不是资源和工具,那么,教师该如何寻找到自己的新身份?其次,如果学生有权评价教师,那么教师将不仅要提高考分、掌控纪律,而更应令学生满意。再次,教育中使用的"政治"和"行政"。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宏  
学校教育一直是教育史研究的核心问题。许多教育史学家注重历史的连续性,认为教育史就是学校从小到大,从"萌芽"到参天大树的过程。实际上,19世纪以来,学校教育已经发生了断裂性变化。现代学校决不是以往学校在规模上的扩大,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在现代学校中,教育已经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学校日常生活管理,还是学校建筑本身,都承载着某种教育功能,对学生的心理、身体以及行为进行塑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唐晓杰  
一、功能与效应 “教育干什么”是教育功能问题,但它又包含着三个层面的问题:“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实际干了什么”。由于没有区分三个层面的问题,人们常将功能、价值、作用、用途、效应或目的、目标并用,从而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笔者认为上述三个问题是不同的,应该区分开来。“教育应该干什么”是指对教育的价值追求,体现为教育目的、目标或期望,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诉诸规范或理想;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振元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其使命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普遍提升国民素质,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资利用的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长远价值追求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持续全面进步提供人才后援和智力支持。在此前提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应秉承5项原则着重处理好相应关系:一是现代高于传统、创新高于传承的原则;二是整体高于局部、"成人"高于"成才"的原则;三是全面高于重点、系统高于要素的原则;四是素质教育高于"应试"教育、教育考试制度服从现代学校体系设计的原则;五是开放性高于封闭性,"立交桥"高于"独木桥"的原则。与此相应,职业学校教育在价值追求方面,应当重视受教育者的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邹维  
学校教育时间是学校整个生活中时间安排的总和,是一种社会时间,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变化中的学校教育时间,不同的时期对其产生了不同影响,提出了不同要求。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应该试图摆脱工业社会的工业模式对学校教育时间的影响,根据时代要求和学校时间的特点,分析出基本价值取向,从而指导学校教育时间的合理重构,这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胡锋吉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社会对学校承担的责任有着高标准甚至是苛刻的期待。教育责任是学校责任的核心,合理而清晰地界定学校教育责任是促进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广泛但有限的责任"、"重大但有效的责任"三个层面对学校教育责任进行了剖析,认为社会应该为学校教育创设理解、宽容、合作的建设性环境,促使学校切实有效地承担教育责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婧  郭俊朝  尹雨晴  
教育功能的完善受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学校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动力的推动。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我国高职学校的教育功能既带有发达国家高中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普遍特征,又具有典型的中国改革发展特色。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高职学校将更加重视学生基本素质和个性化职业技能培养,满足职业转换和社会发展需要;更加重视应用技术研究,真正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从隐性转向显性;在文化传承创新内容上将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和谐文化实现形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宗锦莲  
现代学校教育中充满了傲慢与偏见,这些傲慢与偏见大多通过教师表达出来。教师关于"成功与优秀"、"尊贵与高级"以及"对自身与对学生"的偏见是较为典型的三种类型,这些类型彰显着现代教育尊崇单一标准与完全竞争的意味。傲慢与偏见的根源在于教师"作为教师"本身所蕴含的权力。傲慢与偏见要得以祛除与矫正需要一场来自于教师的自我革命,进行发自内心的内省与反思,主动地对日渐蔓延的权力野性加以克制,既要认清时代的基本实质与教育的终极旨归,更要认清教师的纯粹有限与儿童的多样可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邬志辉  
在城镇化背景下,出现了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乡村学校大量撤并的趋势,学术界也出现了"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让乡村学校全部进城、消灭农村教育的过程"的声音。那么,我们还需不需要乡村教育的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乡村教育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对此三问,本文从逆城市化潮流、新型工业革命、中华文化复兴、维护粮食安全的高度提出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反思了乡村教育城化论观点,倡导"积极过程主义的教育现代化"实践观,并进行了乡村教育现代化试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舒志定  
对学校教育现实性的质疑,不是为了澄清或说明学校教育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自然事实",而是因为学校教育面临着"虚无主义"的危机。对此,运用马克思分析"现实中的个人"的思想线索,阐明理解学校教育对象的基本要求,辨析标准化、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在教育历史性视域中展示教育现实性命题的内涵与要求,在此意义上论定学校教育现实性消失是一个真实的命题。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学军  
既有的解释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产生原因的分析视角,或淡化了世界因素的影响,或未能深入地回答"为什么晚清政府选择教育作为回应挑战的重要手段"、"为什么模仿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等问题。它们倾向于将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理解为政治自觉的结果。然而,表面上的政治自觉,实则根源于意识不及的文化-认知因素,它与晚清时期世界观的转变深深勾连,正是新的世界观合法化了民族国家模式。而支撑民族国家模式的各种信念又使晚清士大夫相信,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是造就政治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黄玉峰  
学校各科教育都可渗透传统文化,但需"全息的浸润"。至于主阵地语文课,则应注意保持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可引导学生在博览基础上进行人物专题研究,以求"知人论世",择善而从,同时对本国文化保持温情与敬意。如此便可远离那些让学生思想贫乏、人格矮化、使人变得奴化愚昧或仅是为了牟利的"伪传统文化教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征  杨可  
"理性"的讲法可以表达多个概念,"非理性"的讲法也可以表达多个概念,研究理性或非理性教育首先要搞清这些概念。批评理性主义教育讲得最多的是"灵感"、"感情"和"意志"等问题。事实上,有些灵感有益,有些灵感有害。感情和意志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稍微认真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理性主义教育有一些新的认识。用非理性的方法进行教育会遇到很多困难,兼用理性和非理性的方法进行教育则会遇到更多困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武升  
教育既传承和创新着文化,本身又具有文化内涵,是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是教育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淀、丰富而成的。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的文化内涵、精神的文化内涵、主体的文化内涵、制度的文化内涵和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等。提升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需要教育从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为内涵型发展方式,真正实现由教育家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改革办学评估标准和方法,把学校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斌辉  
童年的概念是历史和社会的建构。幸福的童年对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学校是建构童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但在今天,由于学校教育目的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异化,导致对儿童的过度教育和规训教育,削弱了儿童的童年幸福体验。本文指出,学校教育必须回归教育的原点并确立儿童立场,帮助孩子度过一个完整的幸福童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