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44)
2023(8758)
2022(7145)
2021(7004)
2020(5917)
2019(13730)
2018(13878)
2017(25843)
2016(14182)
2015(16054)
2014(15696)
2013(14362)
2012(12606)
2011(10997)
2010(10599)
2009(9299)
2008(8740)
2007(6956)
2006(5781)
2005(4779)
作者
(33530)
(28333)
(27917)
(26918)
(17749)
(13355)
(13100)
(11006)
(10903)
(9765)
(9686)
(9456)
(8760)
(8709)
(8588)
(8479)
(8432)
(8278)
(8126)
(7950)
(6902)
(6699)
(6652)
(6546)
(6330)
(6310)
(6069)
(6021)
(5528)
(5466)
学科
(51548)
经济(51482)
管理(36690)
(34179)
(28838)
企业(28838)
方法(26855)
数学(24423)
数学方法(24073)
中国(15129)
(14433)
(13814)
业经(11764)
(11437)
理论(9381)
农业(9201)
教育(9031)
(8987)
(8450)
地方(8444)
(8443)
贸易(8442)
财务(8416)
财务管理(8392)
(8232)
企业财务(7998)
技术(7819)
(7659)
金融(7657)
(7607)
机构
大学(179082)
学院(173726)
(72362)
经济(71066)
管理(69706)
理学(61144)
理学院(60514)
管理学(59317)
管理学院(58954)
研究(54918)
中国(39449)
(35827)
(33936)
科学(30772)
财经(27185)
中心(25967)
(25029)
(24801)
(24726)
师范(24609)
(24441)
业大(24142)
(23819)
经济学(22853)
研究所(22265)
北京(21911)
(20781)
经济学院(20701)
财经大学(20575)
师范大学(20139)
基金
项目(125108)
科学(100690)
研究(95569)
基金(91702)
(78244)
国家(77571)
科学基金(68627)
社会(62205)
社会科(59011)
社会科学(58996)
(48826)
基金项目(48474)
教育(47405)
自然(43046)
自然科(42114)
自然科学(42104)
(41392)
自然科学基金(41333)
编号(38822)
资助(36687)
成果(31078)
(29103)
重点(28257)
(27359)
课题(26947)
大学(26709)
(26224)
教育部(26075)
国家社会(26019)
创新(25362)
期刊
(71503)
经济(71503)
研究(54675)
中国(35571)
教育(31684)
(26921)
管理(26040)
学报(24005)
科学(21911)
大学(21241)
(20801)
学学(18278)
技术(17563)
农业(14465)
(13948)
金融(13948)
财经(13521)
经济研究(11812)
业经(11735)
(11706)
问题(9550)
图书(9109)
统计(8541)
理论(8354)
(8005)
职业(7860)
技术经济(7858)
(7809)
(7675)
实践(7587)
共检索到252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任增元  张丽莎  
现代大学是在传统大学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大学使命的演变、功能的演进和治理结构的变革都与适应社会息息相关。现代大学因适应而"生",因适应而"变",因适应而"治",因适应而"殇"。"适应"是大学发展的基本逻辑,但绝不是全部逻辑或唯一逻辑,必须把"适应"放在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关系当中来理解。尽管大学应适应社会,但不能迷失自我,需要在依赖中求独立,在适应中求超越。任何时代的大学都需要对其使命与功能进行反思,大学越是向前发展、越是现代化,就越需要回顾过去、回到原点。只有在满足社会需求基础上谋求发展、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法虎  张彦通  
大学与学科具有紧密的历史联系。早在中世纪的欧洲,知识复兴为知识分化、学科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进而以学科为基础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大学教育形式。在知识演进和学科分野的推动下,大学逐渐形成了多学科并存的发展局面。多学科教育改革并重组了原有单科性教育体制,以鼎立之势夯实了大学的学科根基。同时,多学科教育也导致知识划分过细、学科之间相互隔离。学科交叉则有助于在知识增长、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新的大学变革。因而,现代大学应树立学科跨越的新理念,以学科变革推动大学新的转型发展。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林珏  
作者从明确办学目的,强调能力培养;提倡研教并举;注重本科教育;发展强项专业,突出办学特色;实行校企合作,推进成果转化;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开设网上课程;缩短学制,实行学分制;教授管理,民主治校;重视校际交流,坚持国际性办学等八个方面介绍了欧美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点和改革措施。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俊芳  
以欧美大学具有代表意义的学术组织、学术权力模式为研究对象,从长时段的研究视角,简要梳理"三模式"——学院模式、讲座模式、系科模式的发展演进历程;从权力重心、公共性、民主化及有效性等角度分析比较"三模式"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权、科层、委员会、职业化的共性特征及发展趋势,以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红旻  
从教育理念来看,MOOCs不仅是一种主动性的心智训练,而且实现了广泛的知识交往和虚拟的科研-教学-学习一体化,对大学教育思想既有继承又有超越,不断推动大学在知识观、学习观、交往观和治理观等方面发生深度变革。中国大学应超越MOOCs的外在形式,学习其灵魂和精神,包括以独立思考、自由思想为前提,培养负责任的学习者;突破封闭的课程制度,开发与开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转变标准化的学业评价观念,加大对学习研究的投入;完善课程认证体系,推动社会认可制度的建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马陆亭  陈霞玲  
自"创业型大学"概念在欧美兴起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它们开创了教育与社会结合的新模式,并推动了学校自身的跨越发展。通过对欧美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特点及其借鉴意义进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一、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创业型大学是欧美近几十年出现的一种新型大学模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蒋洪池  
欧美大学与政府权能关系的演变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走出了一条从大学自主到大学与政府合作的发展之路。探究这一演变历程,对改善当今中国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姚峥嵘  宋虎  
全球化通过"时空压缩"、"远距离操纵"、"即时互动"等途径,不断地整合与分化着全球的各种力量和利益关系。大学作为现代社会培养人才、创造与传播知识的轴心机构,必然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市场化规则、公司式垂直管理、网络教育等全新名词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欧美国家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全球化大市场的出现刺激着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依市场法则行事。政府被迫采用行政权力改革学术工作,由于"企业化"大学的出现,公司式垂直管理接踵而至。同时,某些大学的在线教育的覆灭也使我们觉得现在判断新技术功过还为时尚早。斯科特认为,全球化的威胁比在文艺复兴时期和科技革命期间大学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因此,欧美国家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应对必...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覃丽君  陈时见  
欧洲大学学分制的生成逻辑为外力规约,其动力机制为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政策文本,其运行强调学习负荷量与学习结果;美国大学学分制的生成逻辑为内力驱动,其动力机制为自下而上的美国大众的教育需求,其运行强调教学投入与师生接触时间。这对我国大学学分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耿有权在《教育与现代化》第1期撰文认为,欧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方略可总结为六个方面:1.高端定位,始终以人类使命担当者自居。优秀的研究型大学应当勇于、善于、乐于承担起人类学术文化创新者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一是研究型大学处于教育"金字塔"的"顶端",拥有对人类遇到的诸多问题做出最满意的解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林珏  
笔者从Webster大学在世界各地办学、实施能力培养的国际教育计划、灵活设置专业和安排学习时间、强调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等方面,说明Webster大学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国际化办学路子,并引出欧美高校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国际化动向。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董光荣  
依据日文资料对日本和欧美的大学图书馆馆长制进行比较研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罗祖兵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离问题是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争持不下的论题,这主要是由本质主义思维范式的二元论思维所致。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思维范式的转换。后现代主义思维范式为理解和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视角。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理论不具有惟一性,教育实践不具有自在的客观性,教育研究没有固定的方法。后现代视域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从而为二者更为紧密的多重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凯  邹晓东  吕旭峰  
欧美大学的技术转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术知识商业化是这一活动中较为传统的方式,而通常被忽视的另一技术转移方式——学者参与产学合作,从参与程度来看其实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受学者个人特征、组织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因素的驱动,它在对学者本人及其组织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影响。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董向宇  
院系是大学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载体与支撑。因此,其形态与结构必须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活动的要求相适应。然而,当下我国研究型大学院系数量偏多、院系学科含量小的形态与结构并不能有效满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活动的学科交融要求。对此,调整院系设置方式、整合院系以扩大院系学科含量,创建适切的跨学科组织是改革的基本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