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83)
2023(13127)
2022(10847)
2021(10586)
2020(8479)
2019(18984)
2018(18703)
2017(33746)
2016(19165)
2015(22071)
2014(21983)
2013(20799)
2012(19749)
2011(17970)
2010(18387)
2009(16941)
2008(17105)
2007(15584)
2006(13901)
2005(12998)
作者
(54798)
(45784)
(45444)
(43734)
(29318)
(22148)
(20771)
(17701)
(17480)
(16593)
(15698)
(15605)
(14900)
(14872)
(14826)
(14068)
(13473)
(13383)
(13339)
(12972)
(11811)
(11201)
(11186)
(10587)
(10308)
(10307)
(10235)
(10176)
(9425)
(9391)
学科
(69560)
经济(69450)
管理(49566)
(45639)
(36740)
企业(36740)
方法(27613)
中国(26392)
数学(23302)
数学方法(22958)
(21316)
(18920)
(18906)
(17615)
业经(15476)
教育(14825)
理论(14796)
(14749)
贸易(14735)
(14507)
银行(14479)
(14413)
(14329)
(13986)
(13475)
金融(13468)
农业(13339)
地方(11731)
(10861)
体制(10563)
机构
大学(272584)
学院(264368)
(106652)
经济(104240)
研究(101453)
管理(90514)
中国(77434)
理学(75914)
理学院(74895)
管理学(73351)
管理学院(72833)
(60418)
科学(59905)
(52768)
(51485)
(46774)
研究所(46589)
中心(45833)
(42312)
财经(40856)
(39697)
师范(39250)
北京(39240)
业大(37460)
(37370)
(36778)
农业(36611)
经济学(33924)
(33336)
师范大学(31812)
基金
项目(170084)
科学(132992)
研究(127560)
基金(122443)
(108777)
国家(107483)
科学基金(89333)
社会(80633)
社会科(76055)
社会科学(76036)
(63633)
教育(61978)
基金项目(61772)
(55596)
自然(54870)
自然科(53631)
自然科学(53612)
自然科学基金(52677)
资助(51034)
编号(50938)
成果(46043)
重点(39568)
(39473)
课题(38234)
(35845)
(34969)
(34898)
大学(34445)
国家社会(34414)
教育部(33948)
期刊
(124108)
经济(124108)
研究(89875)
中国(67611)
教育(48660)
学报(47932)
(44604)
(41758)
科学(41495)
大学(37608)
管理(36746)
学学(33631)
农业(30170)
(27516)
金融(27516)
技术(23306)
财经(21775)
经济研究(20312)
(19083)
业经(17336)
(16877)
图书(16713)
问题(16302)
(15745)
(14999)
世界(14675)
国际(14196)
(12927)
论坛(12927)
书馆(12831)
共检索到4321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蒋达勇  王金红  
从百年历史来看,中国大学治理已被置于现代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中。从功能结构来看,现代国家的主导,使大学使命实现了内涵转换与范围扩展,对大学系统进行了身份和等级塑造,在大学内部推动了结构与体制的拟合。从实践进路来看,"强国家-强社会"模型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逻辑走向,国家与大学应不断调适权力边界与活动空间,大学应在功能定位与使命聚焦、身份重建与组织再造、法治规范与精神培育等方面的持续改革中实现治理模式的转变。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许文静  
整体性治理以开放共享为价值取向,以协同整合为治理策略,以合作多赢为治理目标。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由于主体利益的非整合性导致价值取向碎片化;权力结构失衡导致治理机制低效;治理目标分散导致治理行为的非协同性。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产业学院需要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整合多元利益关系;平衡权力结构,完善治理机制设计;统一行动逻辑,提高治理整体性。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南旭光  
尽管我国职业教育治理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是仍然没有脱离静态治理和碎片化治理的窠臼,而旨在促进组织系统整体运作的整合性与协调性的整体性动态治理为此提供了借鉴范式,为职业教育治理理论及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很大拓展空间。基于对职业教育整体性动态治理理论内涵的阐释和对其逻辑缘起的分析,为了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治理创新,应该围绕树立横向思维模式以变革治理理念、确立组织优化方向以筑牢治理基础、夯实动态能力维度以打造治理优势、完善整体机制设计以优化治理模式、构建数据支撑机制以推进"循数治理"等思路搭建职业教育整体性动态治理的
[期刊] 求索  [作者] 代红凯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理论课题,需要在理论、历史、实践的三重视野中深刻把握它的本质规定,展现出它内在的丰富图景,厘清它发展完善的现实依据。在理论逻辑层面,其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理论为根本支撑。在历史逻辑层面,其以厚重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历史经验为重要遵循。在实践逻辑层面,其以鲜明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为基本依据。清晰、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提升其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实践自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家德  
从形式有效和实质有效两个维度考察我国大学治理的有效性,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民主权利诉求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治理的形式有效性有待提高;治理改革应坚持效率取向,不断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强化校级管理权力,提高决策自主性和决策效率,治理的实质有效性较高;大学应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社会效益成为评判治理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准;提高大学治理有效性的主要路径是以争取更多自主权为核心,改革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外部治理结构。
[期刊] 求索  [作者] 包大为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到新中国成立,从实行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正反经验雄辩地证明,只要中国人民作为"治理主体"的地位得到不断的巩固,中国人民改革攻坚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就能够被不断激发,只要中国共产党作为"责任主体"的领导地位被不断加强,现代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方向就无比坚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袁周   刘苗佳  
当前中国公共数据治理“碎片化”特征严重,究其原因是组织之间不协同、组织职权部门化以及运作机制之间不衔接。对此,数据治理制度需进行整体性治理改革,从而提高治理效能。整体性治理改革的关键词是“整合”,而行政组织法的视角恰能为其供给有力的合法性支撑,并为之提供组织整合、职权集合和机制统一的改革思路。首先,可以将国家数据局设置为数据治理的专门机关与最高机关,在组织层面上构建自上而下的、统一的数据局组织体系;其次,加强数据局的数据管理权与立法职权等,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相对集中;最后,统一财政机制与人事机制,使数据治理中的技术化运作趋于一致。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先春  赵洪良  
国家治理是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现代国家是国家治理最主要的治理主体,理解二者逻辑关联的前提是准确把握现代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构支撑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治理的运行机理和表现特征作为解释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依据,彰显国家治理对现代国家建构的重大意义。就二者的深层关系来看,国家治理是现代国家建构的必然内容与环节,现代国家凭借国家治理约束国家的政治权力,平衡社会结构,调整国家与社会间的关系。正是这种逻辑关联根本上决定了制度有效性与权力合法性构成现代国家构建有效治理模式的两个重要基点。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荀渊  
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领域对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回应,旨在增加直接民主含量的治理及其理论既是对现代民族国家以代议制、官僚制为特征政治制度的矫正,也因植根于西方近现代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变革历程尤其是由城市、市民社会所孕育的自由主义经济与政治传统之中,使其有着回归古典民主理想与自治精神的意蕴。由此,曾经作为市民社会组成部分的大学,在治理或者说大学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就显现出一个清晰的历史逻辑:大学自治权与政府日益加强的干预与控制之间的博弈。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任燕红  崔延强  
答辩时间2012年5月在大学诞生以后的数百年中,大学一直是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场所。第一次科技革命后,科学研究的任务进入大学,大学开始发挥科学创造的功能,大学科学研究的功能被放大。二战之后,国家战略需求的满足寄望于大学,社会服务功能便注入了大学。在经济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文化传承创新无疑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传承创新过程即人格不断完善,对人类真善美不断地向往与追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荀振芳  汪庆华  
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主题话语",处于不断建构、改造、变革与完善的过程中。世界高等教育普遍进入了"国家主义"时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建构具有更加深厚的国家主义体制文化传统。考察中国大学制度形成的逻辑路向,体现为"适应论"的制度实践逻辑、"同生互构"的制度结构特征以及"国家需要"的制度功能导向,对此,应从历史的、辩证的、批判的视角给予认识、尊重、变革和现实关怀。有理由认为: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仍然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的现实途径,但是,要对"国家主义"予以重新认识和解读。目前,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切入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转型期已经到来。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进文  
人口老龄化已从西方困扰演变成全球议题,作为回应,积极老龄政策框架被建构出来。囿于社会转型加快和治理经验不足,学界对乡村人口老龄化议题存有"问题化"阐释倾向,而相应治理效能有限倒逼我们开展主体性取向的乡村老龄社会治理研究。以自助—互助—他助为框架,既要指出(微观)可行能力和发展心态、(中观)互惠伦理与利益关联、(宏观)资源反哺和组织下乡,构成行动基础;也要看到"恩往下流"的家庭卷入与"老而无用"的认知图式、土地确权带来利益脱嵌与村社行政化中的服务缺位、资源错配诱发心态失衡与社会组织"在城化"格局造成的难题。立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高度,认为从资源整合、认同重构、服务供给和技术赋能方面切入,有助于乡村老年群体共享美好生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龙丽波  李梁  
新时代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任重道远,急需发挥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作用。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整体性、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提出了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整体性建构的理论和实践诉求。在整体性生态治理视阈下,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在内涵上是生态战略观、生态民本观、生态环保观、生态全球共建共享观的有机统一。在价值上具有重大的创造性理论贡献和多维性实践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新时代的原创性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遵循,是新时代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指引,是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守权  
整体性治理已成为后新公共管理时代主流的政府治理模式。中国政府迈向整体性治理需要克服组织结构、文化堕距和行政生态环境三重约束。中国政府向整体性治理的基本方略在于优化结构和转变职能,推进行政文化转型和建构共治导向的行政生态环境,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大学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客观看待中世纪欧洲的大学治理,避免过分夸大教师行会的作用;认真梳理美国大学治理的变革,特别是外部治理主体的影响;不断深化大学治理的哲学思考,科学分析认识论哲学、政治论哲学与大学治理的关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提高政治站位,完善制度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坚持方向道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