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66)
2023(7220)
2022(5282)
2021(4772)
2020(3605)
2019(7845)
2018(7883)
2017(14503)
2016(8083)
2015(9248)
2014(9659)
2013(9101)
2012(8443)
2011(7733)
2010(8070)
2009(7797)
2008(7939)
2007(7576)
2006(7053)
2005(6300)
作者
(24790)
(20899)
(20685)
(19924)
(13053)
(10056)
(9379)
(8058)
(8052)
(7542)
(7151)
(7043)
(6669)
(6618)
(6401)
(6315)
(6188)
(6103)
(5913)
(5849)
(5460)
(5085)
(5068)
(4828)
(4807)
(4751)
(4714)
(4508)
(4336)
(4301)
学科
(36963)
经济(36913)
(26396)
(24784)
管理(19336)
农业(17855)
(14712)
企业(14712)
业经(14128)
中国(13963)
方法(9898)
地方(9645)
(9389)
(9189)
发展(8358)
(8347)
(8247)
农业经济(7896)
(7880)
数学(7799)
数学方法(7637)
(6631)
(6587)
(6333)
银行(6323)
(6057)
理论(6026)
(5891)
金融(5891)
(5833)
机构
学院(123543)
大学(121540)
(47608)
经济(46314)
研究(44163)
管理(41914)
理学(35087)
理学院(34663)
中国(33965)
管理学(33811)
管理学院(33598)
(28109)
科学(27129)
(26401)
(22517)
(22309)
中心(20825)
(20784)
农业(20645)
研究所(20150)
业大(19348)
(19299)
师范(19121)
财经(16921)
北京(16540)
(16532)
(15713)
(15295)
(15232)
师范大学(15081)
基金
项目(76807)
科学(60016)
研究(58934)
基金(54077)
(46802)
国家(46280)
科学基金(39011)
社会(38207)
社会科(35684)
社会科学(35676)
(31062)
基金项目(27966)
教育(26559)
编号(25499)
(25005)
自然(22476)
自然科(21966)
自然科学(21962)
成果(21958)
自然科学基金(21531)
资助(20933)
(18047)
课题(17903)
重点(17341)
(16521)
(16315)
国家社会(15928)
(15282)
(14986)
(14976)
期刊
(66294)
经济(66294)
研究(38248)
(34431)
中国(31159)
农业(22313)
学报(21831)
科学(20124)
教育(18014)
大学(17475)
(16823)
学学(16340)
管理(15281)
业经(14400)
(14085)
金融(14085)
技术(10915)
农业经济(9094)
问题(8968)
农村(8949)
(8949)
(8820)
经济研究(8729)
财经(8688)
(8677)
(7602)
社会(6842)
图书(6641)
业大(6561)
经济问题(6174)
共检索到199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健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权威依群体社会化而存在,其基础伴随社会结构变化发生历史性变迁。本文将乡村权威置于现代化进程中,从四个阶段梳理出乡村权威基础的嬗变,阐明权威基础的变化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傅丽丽  
乡村治理始终贯穿于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主体建构、制度革新、体系建设的过程,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新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治理创新转型的理念指引,乡村治理有效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二者并联演进、相辅相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治理既面临要素、动力和条件深刻变化带来的转型机遇,又要应对现代技术、制度和机制融入乡村的适应性、衔接性与匹配性挑战。新征程乡村治理转型必须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框架,要在目标上强调全面均衡发展,在内容上突出人的现代化,在主体上倡导多元合作,在方式上注重内生式发展;要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文化领域,走经济共促、社会共商、文化共建、城乡共治的创新之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苏刚  曲铁华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教育出现了两种价值取向的嬗变,即以农村为中心的农本主义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城本主义。时至今日,两种价值选择已经成为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悖论,农村教育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陷入片面性和工具性。重构的理路在于将城乡教育发展纳入一体化发展格局,走"和而不同"的发展道路;同时回归教育的本体价值,促进乡村少年全面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健  
伴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逐渐成为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既能显著提升本省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又能对相邻省份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这一结论在替换解释变量测度方法、剔除直辖市后仍旧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够通过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间接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殷琼  
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权威体系经历了从传统权威主导型向法理型权威主导型的转变。但法理型权威主导地位的确立并不排斥传统权威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自身的功能。传统权威来自于日常生活世界,与信任、与习俗相联系,往往更为直接地反映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走向,依然具有合法性的价值基础。若能有效结合传统权威资源,以其为核心培养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无疑是巩固政治权威的有效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振  古周洋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据人口主体的国家,乡村变革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展开的革命政治实践及其创造性,已得到充分研究。但孕育于晚清而兴盛于民国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同样也是复杂而重要的思想与实践。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解放战争的推进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政治力量的乡村建设派与乡建运动似乎已宣告“失败”。而随着1990年代以来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与“三农”危机凸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振  古周洋  
中国是一个农民占据人口主体的国家,乡村变革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展开的革命政治实践及其创造性,已得到充分研究。但孕育于晚清而兴盛于民国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同样也是复杂而重要的思想与实践。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解放战争的推进以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政治力量的乡村建设派与乡建运动似乎已宣告“失败”。而随着1990年代以来国内外宏观环境变化与“三农”危机凸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理财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在近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不断衰败凋敝,这跟近百年来我国所选取的经济发展道路不无关系,更与人们对于"乡村"和"乡村发展"的认识紧密相关。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人们简单地将"乡村"与"农业"、"乡村发展"与"农业发展"相提并论。如果不能将乡村视为一个社会的概念,并着力乡村社会建设,即便在经济发展上用尽全力,也将事倍功半。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丰安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价,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需坚持系统性,坚持导向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全面性和典型性相结合、历史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等原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关键要素为过程性要素评价、成果性要素评价、影响性要素评价。实施效果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监测和纠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支撑,是将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和要求具体化的有效途径等方面。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内容及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手段和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模式不完善,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评价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不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进路为:构建合理的实施效果评价内容及标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新模式,健全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评价的保障机制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稳步推进作好重要支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丰安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价,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需坚持系统性,坚持导向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全面性和典型性相结合、历史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等原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关键要素为过程性要素评价、成果性要素评价、影响性要素评价。实施效果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监测和纠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支撑,是将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和要求具体化的有效途径等方面。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评价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内容及标准有待进一步明确,手段和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模式不完善,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评价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不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的进路为:构建合理的实施效果评价内容及标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新模式,健全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评价的保障机制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稳步推进作好重要支撑。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婷  
财政资源分配构成当前乡村治理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挑战。东部农村作为大城市经济带的一部分,可能面临内生资源密集引发相关主体的博弈、影响村庄自治等问题。财政资源分配可为国家力量进入乡村社会、重构内生资源分配的规则和乡村治理秩序提供资源基础。中西部农村因资源外流,面临内生资源稀缺、利益关联弱化和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不足等问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守英  
作为在一个历史节点召开的重要会议,党的十九大报告既要为第一个百年画句号做战略部署,又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做前瞻谋划。贯穿两个百年的核心是实现几代中国人的梦想———现代化。乡村现代化无疑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头。十九大报告关于农村的部分由三部分构成,加起来就是对未来乡村发展的目标、策略与方向的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邬志辉  
在城镇化背景下,出现了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乡村学校大量撤并的趋势,学术界也出现了"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让乡村学校全部进城、消灭农村教育的过程"的声音。那么,我们还需不需要乡村教育的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乡村教育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对此三问,本文从逆城市化潮流、新型工业革命、中华文化复兴、维护粮食安全的高度提出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反思了乡村教育城化论观点,倡导"积极过程主义的教育现代化"实践观,并进行了乡村教育现代化试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秀芳  刘建军  张素荣  
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是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等方面有机联系的整合过程,农业、乡村和农民是现代化演化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迫切需要乡村文化发展的支撑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型特点,中国不能重走西方以物质消耗为主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精神层面的收益,对中国的现代化而言,意义深远。当前我国乡村文化相对滞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献  李瑾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并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评价比较分析,可为各地合理规划乡村治理现代化分类推进路径提供理论参考。基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法,构建了包含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以及公共环境治理现代化5个评估维度,36个具体指标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并以21个典型村庄为例进行了评价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其中12个典型村庄基本实现治理现代化,其余均处于发展阶段。分指标看,环境治理现代化与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处于较高水平,而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水平是乡村治理现代化最突出的短板,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与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相当;分村庄类型看,城郊融合类与特色保护类村庄治理短板在于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集聚提升类与拆迁撤并类村庄短板在于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各地未来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需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精准发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