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59)
2023(11150)
2022(8872)
2021(7830)
2020(6543)
2019(14472)
2018(14575)
2017(26548)
2016(15207)
2015(17277)
2014(17388)
2013(16453)
2012(15241)
2011(13775)
2010(14088)
2009(13021)
2008(13045)
2007(12169)
2006(10999)
2005(10233)
作者
(49521)
(40941)
(40932)
(38518)
(26259)
(19851)
(18571)
(15945)
(15883)
(14780)
(14197)
(14086)
(13736)
(13404)
(13299)
(12583)
(12266)
(12160)
(12030)
(11797)
(10563)
(10456)
(10223)
(9591)
(9383)
(9339)
(9222)
(9030)
(8477)
(8465)
学科
(57774)
经济(57692)
管理(38294)
(37708)
(29652)
企业(29652)
方法(20630)
中国(19935)
(19772)
(17861)
数学(16599)
数学方法(16341)
业经(15385)
(14232)
(13759)
农业(13107)
理论(12297)
(11541)
地方(11317)
(10636)
银行(10568)
(10464)
金融(10455)
教育(10282)
(10196)
(9606)
(9550)
贸易(9543)
(9115)
(8981)
机构
大学(225527)
学院(221812)
研究(86980)
(82700)
经济(80749)
管理(73404)
中国(62561)
理学(61573)
理学院(60690)
管理学(59221)
管理学院(58820)
科学(57701)
(51793)
(50505)
(47576)
研究所(43528)
农业(41001)
业大(39848)
(39689)
中心(37526)
(37204)
(32694)
师范(32203)
北京(31986)
(31249)
财经(30665)
(29638)
(28729)
(27728)
技术(27377)
基金
项目(147275)
科学(112945)
基金(103850)
研究(102483)
(96436)
国家(95254)
科学基金(77124)
社会(62932)
社会科(59253)
社会科学(59231)
(58824)
基金项目(53494)
(50782)
自然(50591)
自然科(49390)
自然科学(49366)
自然科学基金(48487)
教育(47606)
资助(42305)
编号(40445)
成果(35285)
重点(34715)
(32266)
(31200)
课题(30603)
(29882)
计划(29655)
科研(28465)
创新(28024)
科技(26808)
期刊
(99564)
经济(99564)
研究(69213)
中国(52879)
学报(51087)
(48458)
科学(41450)
大学(37134)
学学(34814)
教育(32669)
农业(32365)
(31315)
管理(28968)
(19313)
金融(19313)
技术(18667)
(17635)
财经(16823)
业经(15766)
经济研究(15527)
(14661)
(14405)
业大(14202)
问题(13521)
图书(13259)
农业大学(11813)
科技(11493)
林业(10729)
(10504)
世界(10433)
共检索到3523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许光伟  
政治经济学的生产要素本质上不是物规定,而是社会历史生产的事逻辑,“从小农要素到国家要素”与“从市民要素到资本要素”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明规划道路。依据唯物史观原理,“国家一般”与“资本一般”必须同样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生产主体予以看待:一者是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身份本位居主导的生产方式,一者是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财产本位居主导的生产方式,引出对于“共同体存续”和“共同体瓦解”不同道路类型的谱系学考察。研究结论:(1)阶级者是以太,任何生产要素均是“阶级者的生产要素”;(2)有机构成乃是“生产要素的结构名”;(3)为此必须坚决杜绝普世价值用语,区分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进一步清晰化有助于明确文明规划道路类型的特质的系统结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面临着两重改造路径:从“小农宗法”转向“真正的共同体国家”和从“资本算法”转向“社会主义国家”,而呈现“宗法式→算法式→国家式”社会生产条件的整体运动链条。社会主义有机构成从中锚定,定格工作扬弃的国家要素论:国家要素系统将比资本要素系统支持更高文明的生产力质态。然则现代化问题,应作为一种文明进程来看待,中国道路应借由资本形式经济条件的自我系统革命,创造走出阶级者行动之国家文明道路条件。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红泉  
建构农村文化共同体,对解决当下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以农村基层组织为核心,综合利用地方文化机构、民间组织、农村精英分子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建构农村文化共同体,才能有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夯实农村现代化成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韬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政府、学校、市场、社会等诸多主体走向协同治理的过程,蕴含着一种治理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跨界"属性的教育类型,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凝聚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多方主体的力量。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价值信仰,为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目标所组成的有机治理集合。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构建,能够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价值同构和治理行为协同,进而推动职业教育治理活动的有序、有力、有效运转。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治理进程中还面临着学校的"主体性危机"、治理模式的"单中心主义"倾向、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点和共识不足以及行政文化"凝结"等方面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江省身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农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强调以更加现代的治理理念、平台与工具运用,而便捷民众意愿表达、提升认同感;着重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充分满足,以筑牢“共同家园”的归属感而提高农民获得感与幸福感。这就需要实现“数字化+能动化”的治理理念重塑,促进“智能化+智慧化”的治理能力强化,并着力于“效能+公平”的农民福祉增进。既要打造发展与治理互相促进的强力引擎、持续强化共识与合作两大基础元素,也要构建权责对等激励相容的共同体机制,并优化以科技为支撑的新型融合体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旭   卢江  
两种生产理论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理论,它们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物质资料生产经历了从明显短缺到相对富有,从城乡区域和两大部类动态失衡到相对平衡的历史过程。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大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资料生产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完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致力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建立基本经济制度并发挥好其作用不仅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物质生产难题即经济危机,从而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和高质量发展,还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人口生产难题,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戴汉冬  石伟平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的教育活动,其自身的长效发展需要凝聚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多方的力量。而合作共同体的有效形成,能够实现多元个体的价值协同和异质同构,以及多方资源的聚合与共生,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推动合作健康、稳定、有力、有序、有效的运转。因此,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内涵、要素、价值和建构,是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许世杰   崔发周   张帅  
为深入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于2023年5月9日—10日在成都召开“全国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工作研讨推进会”,与会代表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深入研讨、形成共识。基于会议内容,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出发阐释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背景,从不同主体出发分析产教融合实践的关键问题,提出共同体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路径。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丁工  
随着全球各国前途相通、命运相联程度的日益加深,需要各国协同合作解决的跨国性、世界性问题大幅增多,中国战略机遇期已由突出"随势"和"用势"向强调"谋势"和"造势"演化。当前,战略机遇期已经不单是中国独享自用的有利时机,还是为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贡献智慧、力量、方案的特殊阶段。中国若想更好地维系、善用战略机遇期,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与合作共赢的新思路来应对风险、化解挑战,就成为中国思考对外战略路径模式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国应牢牢把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努力将维系和延续中国战略机遇期同全球人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鹏  
从地域社会理论视角,以河南省新乡市M社区为例,系统性考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落共同体消解及地域共同体重建的实践逻辑。社会空间的集约化转型导致了传统村落共同体在社会边界、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多重维度的消解,具体表现为地域边界、地域生活和地域功能不同程度消解,地域共同体重建具体包括基于特定节地率的地域边界重建、基于"户籍均沾"的房屋配置模式和轮流赡养安置策略的地域生活重建以及"大杂居、小聚居"原则下的地域公共性重建,就地域社会学理论视角而言,村落共同体消解及地域共同体重建的核心是地域社会整合机制,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共同体消解是一种建立在都市过密化和乡村疏离化产生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另一方面,地域共同体是一个将都市和村落统合起来的统一体,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其实践过程充满动态性、统合性和关联性。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浩  毕强  高娅  
在分析产学研共同体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产学研共同体结构下信息供应链的结构要素和能力要素,认为任何领域的产学研共同体的成功构建都必须能够使共同体成员在整个信息供应链范围内进行协作,并进而使产学研共同体的内外需求能够通过信息供应链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响应,最终实现产学研共同体结构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郑翔予   夏仕武  
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标识性原创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族地区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同构互促关系。同构性体现在二者均以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均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主体、均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均以立足中国国情为行动基础、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互促性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民族地区现代化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物质支撑。在民族地区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动二者的同构互促,需加强党的领导以集聚多方力量;进行多主体宣传教育以营造良好氛围;持续推动改革创新以提供发展内生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郑翔予   夏仕武  
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标识性原创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民族地区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同构互促关系。同构性体现在二者均以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均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主体、均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均以立足中国国情为行动基础、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互促性体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民族地区现代化为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物质支撑。在民族地区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动二者的同构互促,需加强党的领导以集聚多方力量;进行多主体宣传教育以营造良好氛围;持续推动改革创新以提供发展内生动力。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尹婧   车效梅  
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阿拉伯世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反响。阿拉伯国家政界、学界和普通民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态度和认知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观点不仅深受历史交往、经济利益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还与文化传播、地缘政治以及媒体报道等多重因素紧密相关。阿拉伯国家尝试从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引领的经济转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中汲取经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影响力,关键在于中国全面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战略倡议。通过推动经济、安全和文化这三大关键领域的深层合作,中阿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日益深化,从而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左亚妮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过历史证明、具有中国特色、适用于中国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我国的基本国情、特殊的民族差异、独特的文化传统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式现代化模式的,多民族聚居的复杂情况也注定了我国要将民族工作作为新时代国家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是做好各民族地区的基本工作,推动民族地区的交融互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身份认同感,使各族人民体验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实感,体会到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真实感和幸福感,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为圭表引领民族地区的发展,从而加快实现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提供了重要保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蓝军斌  
在校企共同体的模式下,打造现代化产业学院建设是产教融合的全新模式,也是对教育与企业进行结合的全新路径。文章主要对校企共同体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进行研究,围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两个关键展开,即教学平台和合作模式,以此来不断强化校企共同体背景下,强化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