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97)
- 2023(20113)
- 2022(16527)
- 2021(15300)
- 2020(12588)
- 2019(28101)
- 2018(27787)
- 2017(53083)
- 2016(28483)
- 2015(31709)
- 2014(31268)
- 2013(30542)
- 2012(27664)
- 2011(24765)
- 2010(24849)
- 2009(23092)
- 2008(22465)
- 2007(20089)
- 2006(17822)
- 2005(16154)
- 学科
- 济(120160)
- 经济(120026)
- 业(102478)
- 管理(88694)
- 企(83312)
- 企业(83312)
- 农(50075)
- 方法(47211)
- 数学(37548)
- 数学方法(37063)
- 业经(36505)
- 中国(35720)
- 农业(33485)
- 财(32698)
- 地方(28456)
- 制(23864)
- 务(22293)
- 财务(22226)
- 财务管理(22188)
- 技术(21919)
- 学(21903)
- 贸(21192)
- 贸易(21176)
- 企业财务(21002)
- 理论(20891)
- 和(20583)
- 易(20515)
- 环境(20459)
- 策(19063)
- 银(18892)
- 机构
- 学院(399801)
- 大学(389958)
- 济(163827)
- 经济(160530)
- 管理(156182)
- 理学(133690)
- 理学院(132323)
- 研究(132199)
- 管理学(130039)
- 管理学院(129311)
- 中国(103687)
- 京(81869)
- 科学(80452)
- 农(75687)
- 财(74530)
- 所(65871)
- 江(62969)
- 中心(62198)
- 业大(60811)
- 研究所(59500)
- 财经(58578)
- 农业(58041)
- 经(53238)
- 范(52304)
- 师范(51730)
- 北京(50564)
- 州(49798)
- 经济学(48655)
- 院(48167)
- 经济学院(43849)
- 基金
- 项目(267228)
- 科学(212185)
- 研究(198594)
- 基金(193012)
- 家(167556)
- 国家(165993)
- 科学基金(144108)
- 社会(128160)
- 社会科(121234)
- 社会科学(121203)
- 省(107815)
- 基金项目(101905)
- 自然(91366)
- 教育(90428)
- 自然科(89229)
- 自然科学(89205)
- 划(88399)
- 自然科学基金(87564)
- 编号(81609)
- 资助(77140)
- 成果(64261)
- 发(61978)
- 重点(60129)
- 部(57984)
- 创(57739)
- 课题(55857)
- 创新(53330)
- 国家社会(52963)
- 科研(50535)
- 业(50194)
- 期刊
- 济(193186)
- 经济(193186)
- 研究(113234)
- 中国(82346)
- 农(74573)
- 管理(61277)
- 财(59359)
- 学报(59294)
- 科学(57178)
- 农业(50557)
- 大学(46528)
- 学学(44200)
- 教育(42943)
- 融(39798)
- 金融(39798)
- 业经(37913)
- 技术(37900)
- 财经(28690)
- 经济研究(28291)
- 业(26943)
- 问题(25769)
- 经(24813)
- 技术经济(20448)
- 版(20241)
- 现代(19047)
- 世界(18832)
- 科技(18782)
- 商业(18756)
- 资源(18729)
- 贸(17768)
共检索到606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冠楠 卢勇 李群
太湖传统生态养殖系统具有非常突出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包括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和良好适应性以及丰富的文化多样性。遵循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动态保护"思想,应该对太湖传统生态养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实践和理念两个层面的活态传承:实践层面的活态传承的关键是以"动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代替以往的"冷冻式保护"和"破坏性开发",找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理念层面的传承则在于通过地方政府的引导和专家介入,让太湖传统农业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人与自然共居共生关系意识以及废物循环利用准则等人文生态理念扎根于太湖地区的农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民的内心,增强他们对太湖传统农业文化的认同...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叶近近 王艳娣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海洋经济又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海洋经济中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当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使其进行产业化的发展,进而推陈出新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本文以舟山渔民画为例,从渔民画的发展历程探讨有关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产业化道路的可行性,以及产业化道路中创新的必要性,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前提下,鼓励个人及企业进行创新,使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在"一带一路的"这块礁石上撞击出更大更美的浪花。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韦艳绿 杜曼群 许意如
深圳是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国内率先完成城市化的城市。地名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圳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了正面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深圳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状况,基于推拉理论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深圳地名文化遗产传承模式。通过研究发现,由于本土历史文化和地理实体的内在推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措施的外在拉力,深圳地名文化遗产总体上以地名沿用和地名派生为主,深圳应在文化立市战略背景下深挖和弘扬地名文化遗产,传承本土历史文化基因。
关键词:
深圳 城市化 地名 传承模式 文化遗产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凤敏 孙红艳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记录民族历史的重要符号,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重要纽带。但是,随着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承观念、传承队伍、传承路径三个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而现代学徒制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对于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手工技艺指明了方向,具体策略是:转变传统观念,提高传承吸引力;加强传承队伍建设,增强传承的师资力量;构建传承新范式,提高传承有效性。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佳钰 苏明明 窦浩涵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从业者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众多非遗中,传统手工艺依赖于从业者对于特定材料的手工制作而独具特色,在体现自然造物规律的同时也是考察人、自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重要范本。为了解手工艺非遗的传承困境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本文依托文化生态学理论框架,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为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参与式观察和图片分析等多种方式展开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共同影响着非遗的传承;(2)从自然角度看,自然环境的变化、自然资源耗竭以及地理异质性是造成非遗传承困难的主要因素;(3)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市场需求变化、代际价值观差异、经济因素和技术冲击阻碍着非遗传承;(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交织构筑了系统的完整性和平衡性,文化系统失衡制约着手工艺非遗传承。鉴于此,本文从资源管理、非遗价值解说和从业者生计保障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手工艺非遗传承困境的建议,为调和非遗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和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芸
不管是历尽沧桑的古代社会,还是朝气蓬勃的当今世界,教育一直是贯穿古今的永恒主题。教育内容从先秦的礼、乐、射、御、书、数到西汉的《诗》《书》《礼》《易》《春秋》,从宋明理学到清末民初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新文化、新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和基础进行传承、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教育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础。以传统文化遗产为视域进行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保持时代活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我国当代艺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雯 王晨仰 刘军民
陕西自古就是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因受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存了众多具有多样性、典型性、稀缺性、延续性特点的农业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农业历史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传统农业正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许多珍贵的技艺、经验面临逐渐失传、消失的困境,传统农业智慧的保护传承岌岌可危。农业文化遗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目前,陕西已有四处农业文化遗产入选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一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对陕西四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特性、保护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构建陕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发掘遗产地资源、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社区参与及科技投入等几方面对陕西农业文化遗产未来的保护和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陕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及区域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文华
农业是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人类的祖先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一批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土地利用系统,体现了独特的动态保护思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自2002年FAO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亚洲在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走在了世界前列。本文在总结亚洲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展的基础上,将亚洲农业文化遗产分为物种资源、耕作制度、复合系统、农业工程、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6种类型,最后从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两个角度对亚洲农业文化遗产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伦 闵庆文 刘某承 焦雯珺
中韩两国地域接近,有着相似的农业发展历史。由于韩国各级政府、农户社区、科研机构等对传统农业文化的高度重视,其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卓有成效。因此,总结韩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经验,对中国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实地考察和农户访谈的一手资料为基础,从韩国农业文化遗产现状、遴选标准和认定程序及保护与发展措施方面总结韩国农业文化遗产经验,指出了其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借鉴价值。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伦 闵庆文 刘某承 焦雯珺
中韩两国地域接近,有着相似的农业发展历史。由于韩国各级政府、农户社区、科研机构等对传统农业文化的高度重视,其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卓有成效。因此,总结韩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经验,对中国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实地考察和农户访谈的一手资料为基础,从韩国农业文化遗产现状、遴选标准和认定程序及保护与发展措施方面总结韩国农业文化遗产经验,指出了其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借鉴价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孝蓉 冯凌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乡村振兴和未来疫后大众旅游复苏的新时代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从最初世代相传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化为遗产旅游核心吸引物,将获得焕发生机的更多机会。建构并推广鲜明的旅游形象是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利用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使其更好承担起讲好中国乡村故事、树立乡村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的新的历史使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广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民俗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创造了条件。在民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愈加重要的背景下,本文深入探讨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分析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发展路径,提出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颖 路璐
[目的] 该文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分析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发展的稻虾种养模式存在的生态问题,旨在为稻虾种养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本研究借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内涵,从生物多样性、土壤、水体、空气、病虫草、轮作制度、生态景观等多个方面分析了稻虾种养系统中生态要素的丢失问题;对照农业文化遗产的五大核心价值,从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系统推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方面分析了稻虾种养系统生态性丢失的原因。[结果] 当前稻虾种养系统暴露出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浪费、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土壤污染加剧、病虫草害加重、生态景观破坏、作物轮作制度改变等多重问题,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与系统参与者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与保护不足、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应密切相关。[结论] 稻虾种养系统的参与者需认清和尊重自然生态及农业生产系统的演变规律,挖掘和提炼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发展稻虾种养,把稻田养虾的关键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减少对原始生态的破坏,才能为农业生产带来可持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闵庆文 刘某承
李文华(1932—),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32年生于山东省广饶县,1953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1961年在苏联科学院获副博士学位。是当代中国生态学、生态农业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对中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建立和发展做出开拓性贡献,引领中国生态学研究、生态农业研究与实践、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走向世界,确立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名誉董事、环境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生态学学会顾问,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指导委员会主席,农业部全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凯 张宝文 高阳
农业文化遗产是风景园林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目前却缺少相关研究。首先,在解读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实践及理论研究现状。然后基于风景园林学学科的视野,从学科研究范畴、乡村景观营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景观、参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研究了农业文化遗产。最后从风景园林学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探索及利用、遗产保护的引导作用两个方面研究了风景园林学科对接农业文化遗产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对风景园林学科在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探索和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