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01)
- 2023(15207)
- 2022(11988)
- 2021(10801)
- 2020(8814)
- 2019(19318)
- 2018(19186)
- 2017(35839)
- 2016(19172)
- 2015(21205)
- 2014(21403)
- 2013(20702)
- 2012(18757)
- 2011(16801)
- 2010(17076)
- 2009(16323)
- 2008(15994)
- 2007(14920)
- 2006(13558)
- 2005(12602)
- 学科
- 济(101104)
- 经济(100992)
- 业(80358)
- 企(73032)
- 企业(73032)
- 管理(71258)
- 业经(32002)
- 方法(31828)
- 农(27717)
- 中国(26605)
- 财(25549)
- 地方(23960)
- 数学(23153)
- 数学方法(23011)
- 技术(20788)
- 农业(20229)
- 制(19242)
- 务(17900)
- 财务(17866)
- 财务管理(17848)
- 理论(17540)
- 企业财务(16864)
- 体(16817)
- 和(16237)
- 学(16231)
- 策(15979)
- 划(15239)
- 地方经济(13860)
- 发(13845)
- 银(13759)
- 机构
- 学院(281877)
- 大学(274015)
- 济(126888)
- 经济(124544)
- 管理(108611)
- 研究(94858)
- 理学(91804)
- 理学院(90909)
- 管理学(89743)
- 管理学院(89215)
- 中国(74661)
- 财(57819)
- 京(57192)
- 科学(54256)
- 所(47217)
- 江(45628)
- 财经(44896)
- 农(44729)
- 中心(42366)
- 研究所(42162)
- 经(40503)
- 经济学(39235)
- 业大(37335)
- 北京(35930)
- 州(35659)
- 经济学院(34961)
- 农业(34650)
- 范(34531)
- 院(34492)
- 师范(34183)
- 基金
- 项目(177043)
- 科学(141442)
- 研究(135514)
- 基金(126935)
- 家(108826)
- 国家(107780)
- 科学基金(94022)
- 社会(89403)
- 社会科(84705)
- 社会科学(84684)
- 省(72745)
- 基金项目(66409)
- 教育(60689)
- 划(58079)
- 自然(56325)
- 自然科(55071)
- 自然科学(55055)
- 编号(54212)
- 自然科学基金(54153)
- 资助(49157)
- 成果(43663)
- 创(42688)
- 发(41304)
- 重点(39770)
- 创新(38913)
- 课题(38842)
- 业(38492)
- 部(37952)
- 国家社会(37234)
- 制(35168)
- 期刊
- 济(158081)
- 经济(158081)
- 研究(89233)
- 中国(61080)
- 管理(49255)
- 财(48065)
- 农(43874)
- 学报(37811)
- 科学(37429)
- 教育(30842)
- 大学(29950)
- 农业(29628)
- 技术(28773)
- 学学(28356)
- 融(27603)
- 金融(27603)
- 业经(27045)
- 经济研究(25747)
- 财经(23937)
- 经(21016)
- 问题(19950)
- 技术经济(17866)
- 业(17459)
- 世界(14737)
- 现代(14731)
- 商业(14633)
- 贸(14581)
- 科技(14191)
- 经济管理(13561)
- 经济问题(12766)
共检索到4459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盛朝迅
当前,我国"双创"发展模式正在从以商业模式创新和消费领域创业为主的1.0阶段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生产领域创新创业为重点的2.0阶段升级演进,呈现出聚焦生产领域、技术要素深度融合、成果转化更为活跃、与产业升级结合紧密、创新创业生态更加完善等趋势特征。要充分认识到"双创"对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双创"升级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沿着"创造新供给、激活新需求、培育新企业"的路径,着力增加技术供给源头活水、顺畅技术成果转化渠道、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加快推动
关键词: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政府作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董志勇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技术创新不仅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本文重点分析了科技创新与协调发展产业体系中其他要素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市场和产学研融合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现代化经济体系 经济发展质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丽姝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关系首都经济发展方向和全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战略路径指引。科技创新中心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核心支撑。分析了以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北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夯实创新能力和创新主体,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升创新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加强产业创新,促进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向"高精尖"方向转型升级。
关键词:
创新引领 现代化经济体系 科技创新中心
[期刊] 改革
[作者]
冯柏 温彬 李洪侠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针对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瓶颈,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现"六个转变":发展目的从先富转向共富;发展动力从要素高投入和低价格转向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产业体系从各自发展转向协同发展;市场环境要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转向绿色发展;管理方式转向供给管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关键词:
现代化经济体系 高质量发展 经济转型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冯柏 温彬 李洪侠
(一)发展目的:先富转向共富20世纪80年代,为尽快启动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如果说改革开放40年着力解决的是"先富"的问题,那么现代化经济体系则要突出解决"共富"的问题。衡量指标要从过去的经济规模和速度转向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
关键词:
经济体系 实体经济 产业升级 金融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沈文玮
第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实现这样目标显然是要从生产端,也就是供给侧入手。我国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在生产端,性质是结构性的,包括供给和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这些结构性的问题,最终集中体现在市场上就是产能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矛盾。产能过剩主要体现在煤炭、钢铁、水泥、平板
关键词:
结构性改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冯柏 温彬 李洪侠
(一)发展目的:先富转向共富20世纪80年代,为尽快启动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如果说改革开放40年着力解决的是"先富"的问题,那么现代化经济体系则要突出解决"共富"的问题。衡量指标要从过去的经济规模和速度转向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
关键词:
经济体系 实体经济 产业升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志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面向2035年,科技创新如何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成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美国总统杜鲁门在"21点战后复兴计划"中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当今世界上维持领袖地位,除非它充分开发了它的科学技术资源~[2]。因此,开发科技资源是实现强国之梦的必然选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浩华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有责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改革,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能够有所为有所成。为此,高职院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践,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和推广流程,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工作室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激励制度,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升级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玉华
近些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积极进展,但对创新创业的教育本质内涵和一些关键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导致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系统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适应社会需求,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升级、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理论认识上的问题,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理顺内外两大关系,构建"价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课程教学、模拟实训、创业实践"和"高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三条路径。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改革 能力培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宇
<正>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构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方凤玲等所著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科学指引与实践路径》(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全书共分为六章,紧紧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强起来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科学指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大论断和部署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新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仅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而且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宇
<正>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构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方凤玲等所著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科学指引与实践路径》(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全书共分为六章,紧紧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强起来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科学指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大论断和部署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新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仅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而且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导。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志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此,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就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中基于建设
关键词:
经济体系 结构性改革 现代产业体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沈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关键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时代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就是经济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是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技术和制度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双引擎,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必须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擎驱动,立足于技术创新,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调互动。
关键词:
现代化经济体系 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孙绍勇 张林忆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必然和现实依托。从中国现阶段发展要求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明确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战略定位。从内在逻辑机理来看,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和推动作用,立足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的进展成就,突出解决当前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结构性矛盾。在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内涵要求与逻辑关联的基础上,整体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驱动力;着力缩小发展差距,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共同富裕之基;发展绿色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持续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地加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在新征程中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蓄势前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