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19)
2023(14317)
2022(11520)
2021(10301)
2020(8578)
2019(19375)
2018(19528)
2017(36370)
2016(19789)
2015(22200)
2014(22576)
2013(21628)
2012(20040)
2011(18366)
2010(18992)
2009(17961)
2008(17894)
2007(16645)
2006(15451)
2005(14379)
作者
(56980)
(47787)
(47408)
(45347)
(30570)
(22391)
(21526)
(18235)
(18046)
(17302)
(16524)
(15830)
(15782)
(15598)
(15292)
(14722)
(14096)
(13849)
(13649)
(13521)
(12456)
(11853)
(11673)
(11009)
(10765)
(10744)
(10739)
(10595)
(9699)
(9494)
学科
(95738)
经济(95628)
管理(60346)
(51637)
(44193)
企业(44193)
中国(27927)
方法(26401)
地方(24742)
(23598)
业经(23264)
(22779)
(21460)
数学(21410)
数学方法(21144)
(18781)
(17536)
(15647)
银行(15619)
(15267)
金融(15260)
农业(15244)
理论(15133)
(15060)
地方经济(14455)
(13529)
(13432)
环境(13371)
(13191)
体制(13141)
机构
学院(283357)
大学(282920)
(122136)
经济(119418)
研究(104556)
管理(100299)
理学(83381)
理学院(82403)
管理学(80926)
管理学院(80357)
中国(79721)
(61376)
(60599)
科学(59406)
(52759)
(47464)
研究所(46848)
中心(45988)
财经(45413)
(43871)
(40806)
北京(39296)
(39145)
师范(38761)
经济学(38393)
(38067)
(36955)
业大(36695)
经济学院(33859)
农业(33531)
基金
项目(174092)
科学(136428)
研究(133379)
基金(123201)
(106452)
国家(105502)
科学基金(89609)
社会(85363)
社会科(80680)
社会科学(80660)
(69167)
基金项目(63034)
教育(62323)
(57184)
编号(54814)
自然(53364)
自然科(52074)
自然科学(52056)
自然科学基金(51121)
资助(49709)
成果(47672)
课题(40984)
重点(40150)
(39346)
(38242)
(36650)
(35662)
国家社会(35516)
(34683)
创新(33461)
期刊
(156507)
经济(156507)
研究(96791)
中国(71465)
(48835)
管理(44146)
(42878)
学报(41984)
教育(41847)
科学(38650)
大学(33169)
(30594)
金融(30594)
学学(30481)
农业(27997)
技术(27772)
经济研究(25298)
财经(24436)
业经(23789)
(21327)
问题(19634)
(15384)
图书(14526)
(14403)
技术经济(14336)
世界(13918)
国际(13758)
(13610)
论坛(13610)
现代(13550)
共检索到4712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喆  汪海  
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三有"经济体制,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现阶段,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面临着产权制度改革滞后、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滞后、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跟进不力、发展规划评估科学性有待提升、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等制约因素。深化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要着力完善产权制度,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近期改革着眼于打基础、管长远,中期改革着眼于抓重点、统全局,远期改革着眼于再升级、再深入。要重视顶层设计,尊重首创精神,着眼长远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创造包容性、宽容性、建设性和参与性的改革氛围。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马海涛  郝晓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首次提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概念。本文根据十九大报告的基本精神,系统梳理和解读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以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以史为鉴,认为税收是联系财政与经济、政府与市场的纽带,税制改革不仅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柱。为此要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项要求,深化税制改革,助力构建现代化经济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高培勇  
本文在深刻理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从战略层面梳理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与行动路线。其基本结论是:与1994年的财税体制改革有所不同,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在于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财政制度。围绕这一基本目标,在财政收入线索上,要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入手着力于优化税制结构。在财政支出线索上,支出规模要着眼于稳定税负,支出结构要着眼于向民生领域支出倾斜。在预算管理线索上,要真正下决心把"全口径"预算管理落实到位。在财政管理体制线索上,要继续坚守"分税制"的方向并逐步向其逼近,而不是迫于现实条件的制约而部分回到"分钱制"。
[期刊] 改革  [作者] 段光鹏  王向明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中跨越发展关口的迫切要求,是有效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要求,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只有从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分配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开放体系、经济体制等方面准确地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构成,在实践中理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思路,努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度,建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积极开创经济体制改革新局面,全力打造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从而明确主攻方向、强化战略支撑、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制度保障、构建自我强化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建设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协同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丁任重  
作认真的分析就可以发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流程是:改革方案是由政府领导人和智囊班子制订的,改革政策要靠各级政府机构推行下去;同时,又只有政府才能对改革措施加以修正,相应地改革的荣誉由政府享有,改革的责任也由政府承担。这一事实表明,政府已成为改革的主角和主要推进力量。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鲁尔  
一、建立一套从国情出发并以世界市场形成的各种商品的比价作为参照系的独立于现行价格体系之外的、专供内部核算使用的『决策价格体系』。二、以决策价格体系计算和评价的生产性投资项目,反映了投资项目对国民经济的真正贡献。资金净效率低于政府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志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此,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就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中基于建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伟  
经过近35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GDP年均增长9%以上,较改革开放初期增长24倍左右(按不变价),已近15万亿美元(按汇率法折),由初期占全球GDP比重1%略强,提升到10%以上。自2010年起列世界第二位。人均GDP水平年均增长8%以上,较改革开放初期提高17倍左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谢华育   陈庆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但是行政体制改革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行政体制内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果和延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障。通过国家治理现代化,可以解决市场机制泛化、市场失灵与市场化程度不足的改革难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再次成为政策辩论的核心。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命题,并强调"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吸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5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破了新中国前30年形成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带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创新,终于懂得了必
[期刊] 改革  [作者] 郭体卫  宗合  
1991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已恢复正常增长,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有利条件。1991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整体上看是好的,既坚定不移地推进了改革开放,又牢牢地把握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一、1991年改革的主要特点 (一)全国改革的势头越来越好了。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的《建议》和七届人大四次会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周小川  银温泉  
本文针对最近几年来流行的关于改革社会主义经济的"三驾马车"及"休克疗法"的论点,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不同的改革道路及其中的争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白胜玲  
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综述经济研究所白胜玲1993年是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道路上迈出关键步伐的一年,是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具体表现在如下若干方面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确立1993年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厚廷  
二十年前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确定把全党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此实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回顾我国的改革历程,中国人民以非凡的勇气启动了改革进程,他们为改革的暂时失利而焦虑,为改革的巨大成果而欣喜。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诗白  
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形态转化为人民的实践和现实,无疑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揭开了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篇章。二战后欧亚、美洲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逐步启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合乎历史规律而产生,但也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在总结实践经验中摸索寻找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体制形式。因此,社会主义发展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