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90)
2023(9864)
2022(7858)
2021(7304)
2020(5800)
2019(13280)
2018(13234)
2017(25121)
2016(13549)
2015(15494)
2014(15402)
2013(15225)
2012(13969)
2011(12800)
2010(12947)
2009(12035)
2008(11801)
2007(10500)
2006(9712)
2005(8938)
作者
(38165)
(32634)
(32042)
(30592)
(20393)
(15578)
(14331)
(12666)
(12533)
(11303)
(11153)
(10660)
(10261)
(10111)
(10021)
(9963)
(9387)
(9349)
(9108)
(9043)
(8268)
(7893)
(7843)
(7474)
(7287)
(7270)
(7061)
(6952)
(6600)
(6545)
学科
(67458)
经济(67391)
(46060)
(39019)
农业(30269)
管理(27699)
中国(24710)
方法(21596)
数学(19752)
数学方法(19655)
业经(17906)
(16738)
企业(16738)
地方(14910)
(13854)
(13154)
(13040)
贸易(13031)
(12754)
发展(11224)
(11214)
(10522)
(10311)
农业经济(10303)
(10066)
(9819)
银行(9809)
(9552)
环境(9523)
(9271)
机构
学院(197578)
大学(194899)
(95471)
经济(93791)
研究(76705)
管理(72269)
理学(61968)
理学院(61267)
中国(60462)
管理学(60433)
管理学院(60079)
(51397)
科学(43542)
(42212)
农业(39009)
(38241)
(37756)
研究所(34702)
中心(34369)
业大(33188)
经济学(30461)
财经(30095)
(29262)
(27780)
经济学院(27534)
(26654)
北京(26653)
(26642)
师范(26463)
科学院(24950)
基金
项目(131306)
科学(104933)
研究(98976)
基金(97901)
(85528)
国家(84768)
科学基金(72161)
社会(67659)
社会科(63855)
社会科学(63841)
基金项目(51580)
(48639)
自然(42783)
教育(42579)
自然科(41815)
自然科学(41808)
自然科学基金(41070)
(41011)
编号(39426)
资助(38587)
成果(31121)
(31037)
(30826)
(30206)
国家社会(29800)
重点(29421)
中国(27546)
课题(26874)
(26429)
发展(26181)
期刊
(112743)
经济(112743)
研究(63790)
(56542)
中国(43427)
农业(38367)
科学(30104)
学报(29469)
(24825)
大学(23740)
管理(22806)
业经(22662)
学学(22622)
(22383)
金融(22383)
(18514)
问题(18120)
教育(17155)
经济研究(16907)
技术(15504)
世界(15051)
财经(15012)
农村(14310)
(14310)
农业经济(14117)
(13135)
(12124)
经济问题(11535)
资源(11091)
(10871)
共检索到3074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玉珍  
中国城镇化道路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离土不离乡”,即农村建设小城镇、农民自己转移自己的城镇化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离土又离乡”,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人口转移意义上的城镇化。随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现代化新阶段进程的推进,中国城镇化有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主要任务是完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市民化,以市民化实现人的现代化,以及实现城镇的城市化和城乡一体现代化。为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通过中心城市功能的扩散转移带动周边城镇、乡村的现代化;同时,要加强政府统筹规划,明确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组织定位,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协同建设,通过城镇的城市化使广大城镇地区具备现代化的城市功能,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现代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汪海波  
本文依据我国城镇化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提出它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推进城镇化,特别要着力解决城镇化中的失衡问题和半城镇化问题,使得城镇化沿着城乡利益相互融合的轨道健康发展。其意义是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和社会政治长期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成功实现的根本大计。其实现的关键是"三化并举"(城乡市场经济体制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工业现代的同时加速农业现代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春  于立  张锐杰  沈昊婧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是否协调在过去几年倍受关注。选择了我国城镇化加速阶段中期(1996~2006年)这一时间段,通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离差系数模型对这10 a间我国各省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增长速度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表明:(1)我国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增长速度总体失调,土地城镇化超前;(2)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程度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发展阶段的省份表现出来的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增长速度及其协调程度不一样;(3)各省份应根据自身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阶段,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当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景新  
村域城镇化是建制村域经济社会结构、人口集聚规模、聚落建筑景观、农民生产生活及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式和水平趋同于城镇的过程。随着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主轴,全域城镇化及城乡同步建设渐成市域和县域发展新潮,越来越多的村域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标志着中国农村进入村域城镇化新阶段;工业化的"引擎"作用由强到弱,农村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拓展成为主动力,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及建制村撤并的推力作用逐渐显现,是未来中国村域城镇化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把村域城镇化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村域城镇发展纳入市域、县域城镇发展体系中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将有利于城乡融合,统筹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洪银兴  
在城市化率过了50%后,推进城镇化应有新的内涵和新的任务。基本要求是城镇成为发展的重点,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其路径,一是城市发展要素"化"到城镇,二是城市产业"化"到城镇。新阶段城镇化有多方面内容。首先,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城乡居民生活和居住条件的差距,推进城镇城市化,使城镇具有城市的生活功能和增长极功能。其次,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市民和农民的差距,推进人的城镇化,其内涵是农民享受平等的市民权利。这就提出将提供给市民的机会和设施安排到农村城镇去意义上的城镇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春音  
本文在承认城镇化是必经的特殊历史阶段的前提下 ,分析了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为全球化浪潮的城市化在 2 1世纪中叶的中国必将全面实现 ;剖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冲突 ,认为目前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中国城市从城镇化上升到城市化的契机 ,提出重组乡镇企业产业布局、发挥地区工业聚集效应、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及其产业化 ,从而使我国的城市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任常青  郜亮亮  刘同山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转让问题日益成为农村改革的一个重点。本文首先对重庆梁平、浙江乐清和宁夏平罗等试点地区的"三权"转让的典型做法进行梳理,进而总结"三权"转让改革试点的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最后在对"三权"转让若干问题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高辉  石寅斌  张陈俊  
基于诺瑟姆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将全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初级、前期加速、中期加速、后期加速和稳定阶段五个阶段类型地区,选取2000—2016年每个类型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Eviews对城镇化率与影响因素间关系进行模型估计,得出了每个阶段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晓平  
指出当前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土地机制矛盾,并分析了其深层因素,并基于江苏小城镇的实践案例,进行了关于土地机制的创新对策和价值伦理讨论,以期找寻出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机制性途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韩越  
本文在分析农民市民化主要障碍在于体制、政策、认识、素质等四方面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有效克服障碍、加快农民市民化的现实途径,即:一是走城镇化道路更符合国情,能够走出单纯依靠城市化的误区;二是走城镇化道路更有利于缓解转换难度,短时间内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三是走城镇化道路更有利于构筑农民市民化的产业支撑。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曾芬钰  
本源意义上的农民是一个职业概念 ,但在中国城乡分割户籍制度下 ,农民却代表着一种身份。与此相关的是 ,当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必然孕育一种过渡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在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 ,如何因势利导把农民工转化为市民 ,这不仅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的必然趋势 ,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咸怡帆  杨虹  
从物回归到人是新型城镇化的价值所在。文章立足中国农民工市民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解析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时代意蕴,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价值意义以及当前的现状和困境。文章认为,应从认识、主体、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层面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体而言就是政府的管理理念要由物本观念向人本观念转变;尊重农民工的主体地位,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增强农民工主体意识;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良好的、宽容的社会环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创造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生存发展条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谢守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大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大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先锋  杜志威  李郇  
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研究快速城镇化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阶段划分与行为特征,为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经验和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分为开始市民化、正在市民化和稳定市民化3个阶段;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东莞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过程中的带眷行为、居住行为、就业行为和入户行为等特征,家庭式迁移、本地购房、高收入水平、长期居住等因素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积极作用;基于对农业转移人口行为特征的分析,从完善市民化通道、优先考虑意愿强人口入户、重点解决教育住房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