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13)
2023(7886)
2022(5981)
2021(5499)
2020(4278)
2019(9652)
2018(9586)
2017(18055)
2016(10056)
2015(11291)
2014(11546)
2013(10810)
2012(10002)
2011(8885)
2010(9040)
2009(8632)
2008(8844)
2007(8144)
2006(7370)
2005(7060)
作者
(29759)
(24823)
(24743)
(23613)
(15692)
(11926)
(11175)
(9567)
(9527)
(8841)
(8544)
(8394)
(8046)
(7945)
(7790)
(7633)
(7624)
(7307)
(7218)
(6991)
(6566)
(6203)
(6062)
(5694)
(5609)
(5595)
(5516)
(5462)
(5065)
(4987)
学科
(44226)
经济(44174)
管理(29347)
(28195)
(23207)
企业(23207)
中国(15202)
方法(15150)
(14122)
业经(12174)
数学(12002)
数学方法(11806)
地方(10471)
(10462)
(10210)
(9935)
农业(9329)
(8787)
理论(7960)
产业(7948)
(7261)
(7117)
银行(7096)
(6921)
贸易(6913)
(6856)
金融(6855)
(6796)
(6664)
体制(6546)
机构
大学(148316)
学院(146633)
(57968)
经济(56688)
管理(52240)
研究(52212)
理学(44536)
理学院(44012)
管理学(43025)
管理学院(42773)
中国(39541)
科学(32445)
(31971)
(27104)
(26763)
(25773)
研究所(24193)
(23342)
中心(23222)
业大(21431)
(21391)
财经(21299)
师范(21113)
农业(20104)
北京(20081)
(19328)
(18939)
(18483)
经济学(18211)
师范大学(17027)
基金
项目(95089)
科学(75369)
研究(69738)
基金(68891)
(60189)
国家(59684)
科学基金(51069)
社会(45238)
社会科(42761)
社会科学(42751)
(37255)
基金项目(35398)
教育(32746)
自然(31664)
(31217)
自然科(30972)
自然科学(30966)
自然科学基金(30421)
编号(28042)
资助(27365)
成果(24152)
重点(22088)
(21206)
(20611)
课题(20356)
(19310)
国家社会(19057)
创新(18194)
教育部(17742)
(17500)
期刊
(70038)
经济(70038)
研究(45721)
中国(33994)
学报(26223)
(25644)
科学(23625)
管理(22211)
(21206)
教育(20551)
大学(20320)
学学(18900)
农业(17082)
技术(13653)
(13063)
金融(13063)
业经(11663)
财经(11259)
经济研究(11076)
(9925)
问题(9701)
(8702)
(8570)
图书(7918)
(7494)
技术经济(7141)
现代(7134)
科技(7029)
业大(6778)
国际(6766)
共检索到229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兰日旭   杨宏玉   林立强  
近代中国企业的现代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冲击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除中国自主进行的企业现代化探索外,以鞍钢为代表的近代殖民企业则是在殖民移植、接管重建的特殊情境下完成现代化变革与重构的。鞍钢在近代的组织结构变迁历程折射出中西方现代化的不同逻辑起点,日本帝国主义虽以强制手段移植了现代化技术与管理要素,并在应用中作出被动调整与适应,但割裂和抛弃中国传统的“孤岛式”经营模式依旧是破坏性的、无法持续的。日本战败后,不同于国民党对“物”的盲目接收,中国共产党充分吸收利用遗留人力、物力资源,主动实施组织结构匹配性变革,形成企业现代化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把鞍钢真正建设成了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曾晓玲  
后现代社会人们购买、消费商品不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因为它的符号价值,消费主要是获取社会意义。消费的这种社会逻辑实质上是由于社会地位与收入差距形成的消费等级差异。消费的差异等级不仅体现在个人消费领域,而且体现在公共产品消费领域。消费的社会逻辑对消费结构变迁及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尽管还没有进入后现代社会,但消费的社会逻辑却已充分发展,给社会带来负外部性,要倡导合理消费和绿色消费。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丁海珍   黄家乐   孙慧宇  
以1985年以来中央、地方政府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54部社区教育相关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社区教育供给呈现出供给主体从民间力量供给到政府主导供给再到多元供给,供给服务对象从青少年拓展到各年龄、各类型的人群再到社区治理,社区教育供给能力从规模扩大的外延式供给到完善体制的内涵式供给发展等方面的变迁逻辑。在教育现代化理念引领下,要形成以坚持人民立场为根本的基本社区教育供给政策话语、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社区教育供给政策价值取向、以多元化治理为核心的社区教育供给政策执行环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邹小华  
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逻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必将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产权结构。对于产权,不要仅仅理解为物权,它还是一种人权;对于产权保护,在我国当前不仅要保护物质财产,更要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力产权。对于中小国企而言,国企改制(民营化或MBO)其方向和趋势是必然的,正是市场逻辑的显示,问题是如何公正地进行。对于大型国企改制,目前尚不具备条件,有些大型国企本身就属于准公共产品,理应由国家掌握,不能民营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海娜   罗玉辉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在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之举在于科学驾驭资本,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审思与超越,进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之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审思与超越可以通过“过去—现在—未来”的脉络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的根源及自我扬弃”中探寻资本的奥秘,包括“资本一般”与“资本特殊”“资本文明面”与“资本消极面”、资本的“过去式”与资本的“未来式”;其次,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运用“资本”的实践,即“节制资本—运用资本—驾驭资本”的三大历史阶段,提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必须打破“西方化=现代化”迷思,全面正确认识资本特性并科学驾驭资本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驾驭资本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帅帅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教材从管理内容、管理职能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产业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教材管理改革的不竭动力、提质增效是职业教育教材管理改革的主线、政市协调是职业教育教材管理改革的主题。因此,面向未来,加强对职业教育教材的管理,应明确政府管理职业教育教材的内容、革新政府管理职业教育教材的方式、完善政府管理职业教育教材的职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万正艺  
认为三十多年来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历经了"民政倡导、自主化供给","部门联合、产业化推进","‘三社联动’、社会化发展"三个阶段。回顾过往历程,认为社区公共服务的变迁体现了以下三重逻辑:服务主体从单一分散向多元合作转变,服务理念从福利救济向赋权增能转变,服务方式从碎片化与行政化向整体化与社会化转变。认为在三重逻辑的引领下,社区公共服务的本土实践会促进中国特色社区治理的完善、公共精神的塑造和政治民主的发展,而这本身就是我国社会治理路径的探索过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怀   于晓媛   侯臣  
“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下,在正确认识和对待小农户的基础上推进小农户再组织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通过对小农户范式的辨析,指出小农户不仅是我国悠久农业文明的主体,还是现代化新征程中助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但单一的“小农立场论”不可能成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出路,关键是推进小农户再组织化。基于马克思农业合作制思想,并凝练农业经济学和农业社会学相关理论,提出小农户再组织化的建构逻辑必须以厘清农地产权结构为前提,进而通过发挥集体土地所有权统摄地位,建立一个包容性的组织和匹配的治理机制,降低产权实施的成本,激活组织活力,最终引导小农农业进入现代化发展轨道。基于贵州毕节市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实践为例得出,宏观上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发挥集体土地所有制统摄作用,提升小农户再组织化程度,微观上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从而成为夯实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进路。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红杰  张旭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从生产关系变革到现代农业经济体系重塑,从全面进行乡村改造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不同体制条件下不断演进,其基本逻辑在于动力塑造中对个体与组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邃思考和不断调整。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进一步考虑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动力、资源注入、市场联结等问题,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出发,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激励和不竭动力。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范红  闫小斌  
空间是图书馆基本服务资源之一,空间再造是现代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手段。研究现代图书馆空间变迁的历史逻辑、理论基础和再造实践,对于进一步挖掘图书馆空间资源价值,把握图书馆空间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空间社会学理论对现代图书馆空间观念和空间再造实践的影响,认为现代图书馆空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生产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空间与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与人以及空间与空间的关系,是空间再造的核心问题。未来空间再造将呈现出空间边界模糊化、空间互嵌多元化、空间矛盾复杂化等趋势。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立国  
大学治理模式的变革是由其自身发展逻辑与组织形态的变迁所决定的。大学处于变革与发展中,发展逻辑由学术逻辑到社会逻辑、市场逻辑,大学组织形态随之由传统的学术组织变革为学术组织、科层组织、政治组织与企业化组织并存的组织形态,大学治理模式相应地由学术治理、官僚治理到共同治理、企业化治理。大学组织形态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治理模式的变迁,并未改变大学组织的自治性质,改变的是大学治理的主体、形态与方式,"谁在治"、"治什么"、"如何治"发生着深刻变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史丹   杨丹辉   李晓华   邓洲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在向高收入迈进阶段,工业发展表现出相似的结构转变特征,具体包括:工业占比较为稳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能力持续提升,创新驱动增长。但是,后发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面临多方面挑战。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日益增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释放和升级的内需、更高的对外开放水平,源源不断地为工业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也奠定了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基础条件,有能力有条件推进工业行稳致远。迈向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既要高度重视严峻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上升的影响,也要主动布局,积极应对世界大变局下的多重挑战,把握好全球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带来的新机遇。要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并举,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增强政策协同性一致性,坚持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芦恒   胡真一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抵御风险危机的过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然而,学界较少从“韧性”的角度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的风险危机管理问题。质言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激活诸如公共性、全态性、共同体性、动态过程性等“韧性”要素,并通过激活传统治理因素、推进动态循环、生发生活性秩序、集聚伦理向心力等机制,逐渐形成一种从社会内部主动适应风险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模式。坚持深入研究基层社会治理中韧性的具体作用机制和动态过程,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胡怀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落后农业国,到2021年成功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通过梳理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探索历程,能够探寻贯穿于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革之中的理论逻辑。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伟平  傅一敏  冯亮明  董加云  卢素兰  
基于新中国70年来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文本及历史实践,运用产权和市场交易制度的演进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对集体林权制度的源起、变迁历程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林权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大致经历了林权初始设置、集体林权的形成与发展、集体林权"分与统"的两难抉择、集体林权制度的基本确定与深化改革4个阶段,过程虽然曲折但总体是成功的。由于森林功能多样性及经营长周期性的特点,林权制度变迁选择与农地制度变迁不同的路径。改革的经验启示主要有:信念和认知的力量能够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政府主导、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是改革成功的基因;面临不确定性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在生态文明全面深化时期,解决林业问题,制度是重要的,改革是不可间断的事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