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95)
2023(14809)
2022(12274)
2021(11276)
2020(9375)
2019(21384)
2018(21345)
2017(41191)
2016(22754)
2015(25577)
2014(25911)
2013(25035)
2012(22745)
2011(20246)
2010(20166)
2009(18246)
2008(17650)
2007(15452)
2006(13491)
2005(11777)
作者
(66070)
(54609)
(54264)
(51895)
(34685)
(26132)
(24701)
(21628)
(20828)
(19426)
(18769)
(18420)
(17444)
(17288)
(16954)
(16927)
(16379)
(16203)
(15635)
(15472)
(13738)
(13571)
(13317)
(12454)
(12272)
(12140)
(12082)
(12019)
(11093)
(10918)
学科
(90744)
经济(90640)
管理(62262)
(59405)
(48539)
企业(48539)
方法(38890)
数学(33068)
数学方法(32710)
中国(25809)
(25516)
业经(22440)
(21103)
地方(21080)
(20595)
农业(17193)
(16993)
理论(16030)
技术(14667)
(14449)
产业(14371)
(13938)
贸易(13930)
环境(13723)
(13425)
(13350)
(13307)
银行(13257)
(12759)
金融(12751)
机构
大学(317876)
学院(317127)
管理(124287)
(122512)
经济(119736)
研究(108436)
理学(107833)
理学院(106570)
管理学(104652)
管理学院(104093)
中国(77697)
科学(69598)
(68769)
(54618)
(54502)
(54076)
研究所(50074)
业大(49743)
中心(48298)
(46940)
财经(44156)
(43869)
师范(43418)
北京(43009)
农业(42515)
(40044)
(40031)
(37882)
经济学(36173)
技术(35342)
基金
项目(223315)
科学(175446)
研究(162728)
基金(160525)
(140757)
国家(139604)
科学基金(119532)
社会(101819)
社会科(96474)
社会科学(96451)
(88784)
基金项目(85953)
自然(77745)
自然科(75925)
自然科学(75905)
自然科学基金(74505)
(74349)
教育(74172)
编号(66567)
资助(64777)
成果(53658)
重点(50055)
(48308)
(47882)
课题(46545)
(46316)
创新(43177)
科研(42367)
国家社会(41758)
教育部(40701)
期刊
(134520)
经济(134520)
研究(92473)
中国(60822)
学报(53500)
(49601)
科学(48569)
管理(45342)
大学(39845)
(39712)
教育(38875)
学学(37370)
农业(34598)
技术(27791)
(23693)
金融(23693)
业经(23417)
经济研究(21320)
财经(20650)
问题(18100)
图书(17744)
(17711)
(17558)
科技(16386)
(15212)
技术经济(14898)
理论(14849)
现代(14642)
商业(14033)
业大(13829)
共检索到4575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陶瑜   孟凌雁   郭烨頔  
本文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四个关键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2017—2021年间我国31个省(区、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水平进行了测度,从全国和区域角度分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特征,并进一步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al密度估计法等工具,探讨了四大区域及南北两大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考察期内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水平持续提升,尽管空间分布上仍呈现“东高西低”的不均衡特征,但整体呈现出积极的追赶态势。各省份现代化产业体系水平的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从区域差异来看,各省份之间的发展相对差距缩小,但绝对差异仍有扩大之势。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建议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先进省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更好发挥科技、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陶瑜   孟凌雁   郭烨頔  
本文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四个关键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2017—2021年间我国31个省(区、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水平进行了测度,从全国和区域角度分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特征,并进一步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al密度估计法等工具,探讨了四大区域及南北两大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考察期内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水平持续提升,尽管空间分布上仍呈现“东高西低”的不均衡特征,但整体呈现出积极的追赶态势。各省份现代化产业体系水平的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从区域差异来看,各省份之间的发展相对差距缩小,但绝对差异仍有扩大之势。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发展,建议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先进省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更好发挥科技、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曦  
基于2011—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定基功效系数法、线性加权法度量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1—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及各维度表现均呈上升态势;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趋势。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金融发展环境、地区环境容忍度、人口集聚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强度、政府调控力度是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应协同高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持续强化金融支持等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丽娟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1年30个省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展开探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各维度指数变化态势不尽相同;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省份空间关联模式以同质集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数字金融、公共服务水平、众创空间或孵化室、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影响因素。为此,应推动地区特色化发展、汇聚多元化创新要素、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丽娟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1年30个省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展开探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各维度指数变化态势不尽相同;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省份空间关联模式以同质集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数字金融、公共服务水平、众创空间或孵化室、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影响因素。为此,应推动地区特色化发展、汇聚多元化创新要素、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兴维  汪燕敏  李超  
对消费经济的研究在我国理论界已有较长一段时期,但是消费现代化的研究却鲜有研究。消费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志。本文在深入探讨其内涵基础上,构建了我国消费现代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毛冰  
在构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指数的基础上,采用时空极差熵权法、基尼系数、泰尔指数、σ收敛模型测算全国及省级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研究表明:全国及大多省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均有所提升;省级层面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分别呈持续攀升型、W型、M型、U型、倒U型、V型和倒V型变化态势;全国区域间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整体平衡但有扩大趋势,区域间产业创新现代化指数有收敛趋势。据此,应发挥生产率牵引效应,推进发展方式创新转型,深入把握因地制宜战略,为我国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注入活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华汉阳   朱启贵   李旭辉  
本文基于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6+1”战略构想,从7个维度选取33个指标构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以及四大地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上呈增长态势,但区域差异显著,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格局;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对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最大;空间分布上呈现非均衡性和渐进演化趋势,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本文揭示了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演变特征,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劭锋,牛文元,杨多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晓晓   皇甫瑞灵   郑艳洁  
构建绿色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权TOPSIS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绿色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黑龙江、北京、浙江、江苏和上海为综合得分排名前五的省份,绿色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分布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依次递减;从各指标维度来看,农业绿色供应链建设和产业集聚循环发展是中国绿色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源动力,且影响各省份绿色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对此,我国需从多面发力,升级绿色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明确短板,缩减绿色农业产业链省域差距;因地制宜,构建绿色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网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晓晓   皇甫瑞灵   郑艳洁  
构建绿色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权TOPSIS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绿色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黑龙江、北京、浙江、江苏和上海为综合得分排名前五的省份,绿色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分布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依次递减;从各指标维度来看,农业绿色供应链建设和产业集聚循环发展是中国绿色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源动力,且影响各省份绿色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对此,我国需从多面发力,升级绿色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明确短板,缩减绿色农业产业链省域差距;因地制宜,构建绿色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网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俏俏  伍乔文  
本文从创新、产业、市场、制度、城乡、生态和开放七个维度科学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测度2010-2019年间中国省域层面上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总体处于稳步提升阶段,创新、市场、城乡、生态和开放五个维度呈上升趋势;五大地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充当着“领跑者”的角色,属于高水平区间的省份全部位于东部地区,具体有北京、江苏、广东三个省市,西北地区虽处于发展末位,但具备发展潜力,应坚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空间分布上呈非均衡性和动态演进趋势,整体呈现“东-中-西”递减的阶梯发展格局。本文对于提高各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姚树俊  董哲铭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数字化、韧性、创新、绿色和安全视角多维度构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赋予权重并进行测度;利用达古姆(Dagum)基尼系数分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差异及其来源;以空间核密度估计法进一步探究空间差异;运用莫兰指数(Moran’I)检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整体水平呈先抑后扬态势,并以整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呈阶梯状,提升速度依次递减;同时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空间关联性呈U形态势发展。我国应加强数字化赋能,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测度体系,立足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从多维度多要素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共治;正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存在的区间差异大、区内发展不平衡问题,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空间关联效应,推动周边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缩小区间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差距,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文   张奕涵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为更好地应对美国“断链脱钩”威胁,回应国内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并将之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二者都是重大的时代命题,当前亟需剖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深刻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概念内涵,准确把握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要点与方式。本文分析认为,产业体系现代化是推动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近年来,传统产业结构理论愈发暴露出固有的局限性,在其指导下许多国家出现了现代化发展的困境。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赋予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概念更加丰富的内涵,也拓宽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路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主阵地,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与目标,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根基。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包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及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必须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小银  
在构建农村治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利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核密度估算函数和空间Markov链方法揭示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变规律及地区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东部地区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重点来自区域间差异,且区域间差异呈逐步扩大态势;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俱乐部收敛特征,即相邻高水平地区会促进农村治理现代化中、低水平地区快速发展。据此,提出完善网格化基础管理机制、打造多功能现代农村治理新业态、建立协同联动的分级治理系统等举措,为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提供专业理论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