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47)
- 2023(5040)
- 2022(4107)
- 2021(4130)
- 2020(3334)
- 2019(7748)
- 2018(7402)
- 2017(13561)
- 2016(7047)
- 2015(8430)
- 2014(7985)
- 2013(7802)
- 2012(7371)
- 2011(6833)
- 2010(6735)
- 2009(6171)
- 2008(6107)
- 2007(5120)
- 2006(4556)
- 2005(4302)
- 学科
- 济(33824)
- 经济(33778)
- 业(16804)
- 管理(15670)
- 方法(14191)
- 中国(14002)
- 数学(13031)
- 数学方法(12971)
- 企(11529)
- 企业(11529)
- 农(10066)
- 贸(9272)
- 贸易(9266)
- 易(9141)
- 农业(6608)
- 制(6314)
- 业经(6266)
- 财(6144)
- 关系(5898)
- 银(5703)
- 银行(5701)
- 融(5610)
- 金融(5607)
- 行(5602)
- 出(5498)
- 发(5359)
- 学(5158)
- 环境(4840)
- 体(4691)
- 策(4530)
- 机构
- 大学(105634)
- 学院(101524)
- 济(54513)
- 经济(53932)
- 研究(43450)
- 管理(36311)
- 中国(33685)
- 理学(31016)
- 理学院(30630)
- 管理学(30329)
- 管理学院(30130)
- 京(23215)
- 财(22761)
- 科学(22376)
- 所(21095)
- 研究所(19338)
- 经济学(19146)
- 财经(18569)
- 中心(18190)
- 经(17335)
- 经济学院(17269)
- 北京(15699)
- 院(15154)
- 农(14175)
- 财经大学(14091)
- 范(14069)
- 师范(13999)
- 科学院(13365)
- 研究中心(12955)
- 社会(12522)
- 基金
- 项目(67733)
- 科学(54895)
- 基金(52897)
- 研究(52035)
- 家(47482)
- 国家(46696)
- 科学基金(38702)
- 社会(36870)
- 社会科(35030)
- 社会科学(35022)
- 基金项目(26568)
- 教育(23538)
- 资助(21852)
- 自然(21800)
- 自然科(21306)
- 自然科学(21298)
- 自然科学基金(20982)
- 省(20966)
- 划(19612)
- 编号(18908)
- 中国(18226)
- 部(17592)
- 国家社会(17431)
- 成果(16554)
- 重点(15767)
- 教育部(15591)
- 发(15332)
- 性(14090)
- 人文(14073)
- 社科(13838)
共检索到1604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许纪霖
本文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家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观点作了历史的评述。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是传统中华文明帝国的瓦解,中国面临着共同体认同的危机,即存在着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认为,在共和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并非没有结合的可能。现代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共同体。
关键词:
现代中国 文化认同 政治认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明玉 范微微
公民认同教育是现代国家主权在教育领域中的渗透与维系,是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从理论层面来看,新自由主义主张通过社会正义原则促成公民认同的形成;共和主义强调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社群主义认为公民认同应在社区实践中逐步形成;多元文化主义则因关注少数族群权利而非常强调公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公共理性与批判能力。从实践层面来看,各国公民认同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公民科或社会科的教学,民族语言与历史等学科教学,学校课程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夏桂霞
世界多民族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青少年进行国家意识认同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在世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中,应该重视公民国家意识认同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当代青少年的国家意识认同教育。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国家意识认同 青少年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超
南京政府初期,清华在短短几年间崛起为世界级学府,其物理学科尤为卓越。该系不仅在全国遥遥领先,且有着很高的国际能见度。该系有着优秀的人才机制,其人才储备与办学经验主要受益于加州理工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在办学实践中,该系注重研究、尤重实验,并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实行个性化的天才教育;该系还注重组织文化建设,从而最终形成了强劲的创新机制和柔性高效的大学制度。其科研工作已跃居远东顶尖水准,该系师生成为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成果的主要的中国学人群之一;其本科教育,已接近欧美顶级大学的标准;其成材率极高,在几年间就孕育了一二十位世界级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学术独立和民族独立有着巨大贡献,对中国的工业化、国防建设和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亭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处于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时期;与此同时,各界人士传统的天下观逐渐转向现代民族国家观。知识精英与政治精英利用西方现代政治概念和理论,重塑中国传统的"天下""民族""国家"等观念,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思想。这一思想转变先后经历了传统社会"天下观"消解和朝贡体系解体,到"中华民族"概念和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初步形成几个阶段。
关键词:
天下观 中华民族 民族国家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侯力强 戴月明
国际关系究竟有没有一个外部环境?这是每个国际关系研究者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以往学者大多注重于对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即民族国家的研究,内容涉及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对外关系、军事战略、均势理论等,把国际体系当作包罗万象的独立系统.他们认为,国际体系已遍及全球,囊括世界各国,在此之外还能存在什么外部环境呢?然而,历史的发展表明,国际关系确实存在一个外部环境,即世界市场,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已从内外两方面成为决定国际关系发展的两大力量.本文试从民族国家和主权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经济动因着手,就民族国家和世界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些探索.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崧
本文尝试对教育世俗化的概念进行初步的分析,并从民族国家与教育制度世俗化的关系入手来看教育世俗化发生的机制和性质。作者认为,教育世俗化的根本是实现教育制度的世俗化,它是从教育的国家化开始的,但它并不意味着教育的非宗教化,而是要确立一个在宗教上保持中立的教育体制。
关键词:
世俗化 教育世俗化 民族国家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学军
既有的解释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产生原因的分析视角,或淡化了世界因素的影响,或未能深入地回答"为什么晚清政府选择教育作为回应挑战的重要手段"、"为什么模仿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等问题。它们倾向于将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理解为政治自觉的结果。然而,表面上的政治自觉,实则根源于意识不及的文化-认知因素,它与晚清时期世界观的转变深深勾连,正是新的世界观合法化了民族国家模式。而支撑民族国家模式的各种信念又使晚清士大夫相信,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是造就政治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期刊] 求索
[作者]
欧美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向外学习样态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领域从物质、制度延伸到思想,方式由在国内被动接受到走出国门汲取,渠道从"西洋"转向"东洋"。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思想时,日本借用了许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形式并赋予它们新的含义,由此创造出许多新的思想学术术语,由"国民"衍生而来的"民族""民族主义"以及"民族国家"等即是如此。中国人在消化吸收这些术语和思想后,又将它们"反借"回来并尝试与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对接,从而形成了改造国家与社会的思想理论武器。
关键词:
清末 国民 民族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晓春
传统儒家倡导的华夷观念,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在中国古代社会,华夷观念与国家统一的格局密切相关,伴随着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华夷观念也有着不同的内涵,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的夷狄大多是生活在作为古代中国主体王朝边境之外的少数民族,近代以后,人们观念上的夷狄有了国际的含义。在中国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华夷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华夷观念在本质上带有民族歧视的特征,与现代民族平等观念是相违背的。当代中国人应该抛却传统的华夷观念,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从而实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当代发展。
关键词:
华夷观念 统一多民族国家 文化认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安北江
西方民族理论体系的形成早于且成熟于中国,中国在民族国家理论构建中,借鉴并吸收了西方相关民族理论。西方民族理论主要有两大体系:一种是崇尚个人意志的自由主义派提倡的政治民主主义,追求“民族”与“国家”合一的最高政治目标,即国家共同体民族,实现单一民族国家形态,自由成为共识;另一种是以文化血缘为纽带,以族群集体为核心的文化民族主义,即民族共同体民族,实现多民族国家形态,文化属性成为共识。因中西方社会演进历程以及国家构建路径不同,民族理论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所给出的解释也不尽相同。盲目尊崇极端民族主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建构与国家认同带来阻力,甚至造成民族分裂,引起政治动荡。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能够为进一步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对比分析中西方民族理论逻辑,能够阐释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特殊性与内在合理性。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张燕军
公元7世纪以后的中东政治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在现代中东政治中,伊斯兰教构成了影响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两者间存在的不协调,使伊斯兰教对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存。这一特性在沙特阿拉伯的民族国家构建进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伊斯兰教在塑造沙特国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沙特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滞后。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也与伊斯兰教的某些内生性特征与社会发展不适应密切相关。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泠一
海外一些单一型的民族国家如日本、法国、波兰、韩国和以色列等国,在把文化产业作为丰富国民精神生活的同时,更把它作为加强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在近一个时期以来,文化产业又成为开展国际间合作及市场竞争的重要领域,文化产业的保护与渗透、扶持和开放,已经频繁地成为政府间洽谈的争议性话题;而这些国家发展和保护本国文化产业的做法,值得同样面 临发展文化产业的中国社会加以具体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