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52)
- 2023(10112)
- 2022(7719)
- 2021(6651)
- 2020(5164)
- 2019(11147)
- 2018(11010)
- 2017(21264)
- 2016(11079)
- 2015(12454)
- 2014(12646)
- 2013(12440)
- 2012(11293)
- 2011(10421)
- 2010(10676)
- 2009(10022)
- 2008(9554)
- 2007(8617)
- 2006(8297)
- 2005(7621)
- 学科
- 济(76533)
- 经济(76490)
- 管理(30933)
- 业(27487)
- 地方(22514)
- 企(20772)
- 企业(20772)
- 方法(19782)
- 中国(18354)
- 业经(17307)
- 农(16920)
- 数学(16854)
- 数学方法(16771)
- 地方经济(15046)
- 产业(13714)
- 环境(13392)
- 学(13200)
- 农业(11967)
- 发(11204)
- 制(9638)
- 融(8969)
- 金融(8968)
- 财(8810)
- 和(8723)
- 发展(8606)
- 展(8589)
- 经济学(8512)
- 体(8427)
- 划(8313)
- 信息(8148)
- 机构
- 学院(173040)
- 大学(168746)
- 济(85872)
- 经济(84419)
- 研究(64840)
- 管理(62373)
- 理学(53018)
- 理学院(52438)
- 管理学(51662)
- 管理学院(51355)
- 中国(47395)
- 科学(37033)
- 京(35178)
- 财(34658)
- 所(32208)
- 研究所(29164)
- 经济学(28224)
- 中心(27955)
- 财经(27677)
- 江(26675)
- 经济学院(25059)
- 农(25045)
- 经(24863)
- 院(23433)
- 范(22650)
- 师范(22476)
- 北京(22436)
- 业大(22408)
- 州(21150)
- 科学院(20232)
- 基金
- 项目(111920)
- 科学(89239)
- 研究(85134)
- 基金(80299)
- 家(69136)
- 国家(68581)
- 科学基金(58844)
- 社会(58168)
- 社会科(55295)
- 社会科学(55282)
- 省(45081)
- 基金项目(41924)
- 教育(36551)
- 划(36295)
- 自然(33622)
- 编号(33308)
- 自然科(32678)
- 自然科学(32673)
- 自然科学基金(32073)
- 资助(31242)
- 发(28784)
- 成果(26223)
- 重点(25928)
- 国家社会(24961)
- 发展(24506)
- 课题(24139)
- 展(24133)
- 部(23748)
- 创(23365)
- 创新(21853)
共检索到2680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云 赵一强
生态产业化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来提供生态服务。它与产业生态化一起,构成生态产业的形成路径。生态产业化的实质是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生态学的进展和公共物品理论的现代扩展,分别为生态产业化提供了生态学、经济学依据。生态产业化的实现需要一系列条件,对生态安全的担忧不应成为生态产业化的障碍。环首都经济圈生态产业化已探索出多种路径,包括林下产业、森林旅游、碳汇林业、非公有制林业等,其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作用得到初步验证。目前生态产业化在实践中存在进展缓慢和盲目发展两方面问题,亟需加强理论研究,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
关键词:
生态产业化 环首都经济圈 绿色经济 森林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亚明 孙瑞佳 唐朝生
建设"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是释放北京城市发展压力、加速填平京冀发展"经济鸿沟"的必然要求,是打造区域战略性资源整合平台、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对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进行了科学界定,从城市规模和经济联系量等维度筛选出环首都经济圈的亚核心,并根据产业结构分布确定其发展定位,着重从区位优势、产业承接、联动发展等视域提出了发展路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景枝 李怀亮
"环首都经济圈"战略的出台,为该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然而长期处于探寻跨区域协作方式的语境中,环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对接首都,首先要准确定位区域产业功能,整合区域内外产业要素资源;再从延伸、补充和服务环节着手,以错位、迂回、追求超越的思路设计产业链;又要善于借助文化传播、科技力量优化价值链,实现辐射带动效应。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邓丽姝
产业价值链分工是区域产业整合发展的主导趋势,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对于区域产业整合和升级具有重要作用。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分工,以产业间分工,而不是以产业价值链分工为主导。津冀与北京基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分工发展十分明显,第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具有较强互补性。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相应提出北京主导首都经济圈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闫锡杰 卢丙文
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充分利用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是财政支持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本文结合平泉县财政支农工作,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吴海燕 张国卿
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阻碍,现阶段金融体系在推进环首都经济圈、消化北京地区转移产业方面的效率、质量有待提升。环首都经济圈应立足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实际,通过一系列调整金融结构、规范融资信贷、提升产业效益的具体措施,积极承接北京所转移产业,促进本区域各类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环首都经济圈 金融体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吴海燕 张国卿
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阻碍,现阶段金融体系在推进环首都经济圈、消化北京地区转移产业方面的效率、质量有待提升。环首都经济圈应立足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实际,通过一系列调整金融结构、规范融资信贷、提升产业效益的具体措施,积极承接北京所转移产业,促进本区域各类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环首都经济圈 金融体系 京津冀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桂玲
随着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开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必须深化改革,本文则尝试探讨高校在环首都经济圈的背景下如何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软环境。
关键词:
环首都经济圈 高校教学:软环境建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劲文
协同创新是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形式和途径,建立健全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网络体系必将对首都经济圈创新驱动发展发挥核心支撑作用。文章详细分析了首都经济圈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及创新协作开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以此为基础,结合首都经济圈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创新资源布局特点等,确定首都经济圈创新协作的重点产业领域。针对重点产业领域,从三个不同层面构建起大区域联动的技术创新链条与产业协作链条,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整合和区域比较优势最充分发挥。
关键词:
首都经济圈 产业发展 创新协作 跨区域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万翠英 吴会香
首都经济圈生态治理作为跨域性环境治理属于准公共物品,由于缺乏多元参与的单方面治理以及局限于传统行政区的治理模式致使出现停滞不前的"内卷化"现象,突出表现在现有治理模式功能发挥有限,形式化严重,生态环境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而且现有治理模式难以平衡各方利益,难以实现互惠性,导致区域内部治理失灵。虽然首都经济圈生态治理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然没有突破式进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亚明 胡泽明 姜靖
在分析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基础上,运用产业结构升级测度模型测度其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和转变速率,发现首都经济圈整体产业结构正向高级化发展,但产业转变速度有待提高,最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了首都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首都经济圈 产业结构 升级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魏后凯 刘长全
一、首都经济圈的范围界定及层次从总体上看,首都经济圈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经济圈核心层包括北京、天津两市,以及环绕其周围的河北省唐山、保定、秦皇岛、承德、沧州、张家口、廊坊7市。该地区覆盖面积达16.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75%;人口6277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景世民 郭卫东
目前,首都经济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未来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山西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参与首都经济圈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首都经济圈,成为泛首都经济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发展提供开放的发展平台,在产业发展方面实现合作共赢,走出一条符合山西特点的转型综改之路。
关键词:
泛首都经济圈 区域经济合作 产业合作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亚明 杨丽莎 唐朝生
从区域产业分工角度出发,明确河北省的产业承接优势是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当务之急。文章运用区位熵方法对区域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进行衡量,并在系统分析产业比较优势基础上,运用区域分工理论探索了产业分布新格局,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环首都经济圈内相关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胡浩
一、环首都经济圈"绿色产业"发展现状(一)环首都经济圈新兴产业"对接"的掣肘。环首都区域发展新兴产业的现实问题是,虽目前正在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但各地发展参差不齐,差距较大。总体来看,该区域新兴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存在着产业总体规模小、层次不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