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60)
2023(4572)
2022(3930)
2021(3544)
2020(2910)
2019(6615)
2018(6377)
2017(12213)
2016(6755)
2015(7358)
2014(7232)
2013(7122)
2012(6983)
2011(6537)
2010(6594)
2009(6049)
2008(5964)
2007(5283)
2006(4867)
2005(4323)
作者
(21870)
(18784)
(18617)
(17825)
(12037)
(9121)
(8129)
(7207)
(7038)
(6876)
(6576)
(6404)
(6096)
(6049)
(5994)
(5575)
(5574)
(5483)
(5452)
(5388)
(4791)
(4753)
(4607)
(4318)
(4267)
(4199)
(4181)
(3939)
(3868)
(3789)
学科
(31196)
经济(31164)
管理(19927)
(17059)
方法(13006)
(12560)
企业(12560)
环境(11516)
数学(11394)
数学方法(11245)
地方(9489)
(9248)
(9243)
(6831)
中国(6734)
(6734)
农业(6551)
业经(6047)
地方经济(5363)
(5232)
贸易(5231)
规划(5142)
(5005)
环境规划(4971)
资源(4928)
(4625)
(4419)
金融(4418)
(4302)
生态(4195)
机构
大学(105705)
学院(104780)
(42537)
经济(41797)
研究(40274)
管理(37097)
理学(32793)
理学院(32261)
管理学(31500)
管理学院(31325)
中国(28527)
科学(27976)
(22512)
(21989)
(21967)
研究所(20641)
(18608)
业大(17934)
中心(17673)
农业(17623)
(15731)
师范(15556)
(15541)
财经(15518)
(14463)
(14121)
经济学(14029)
北京(13668)
科学院(13237)
经济学院(12977)
基金
项目(77444)
科学(61063)
基金(58251)
(53458)
国家(53102)
研究(51655)
科学基金(44263)
社会(34130)
社会科(32346)
社会科学(32332)
基金项目(31418)
自然(29955)
(29324)
自然科(29193)
自然科学(29181)
自然科学基金(28643)
(25461)
资助(23281)
教育(22800)
编号(18917)
重点(18455)
(17269)
(17047)
(15395)
计划(15375)
科研(15249)
国家社会(15217)
成果(14705)
创新(14555)
教育部(13998)
期刊
(44115)
经济(44115)
研究(28075)
学报(21984)
科学(19962)
(19477)
中国(17784)
大学(15841)
学学(15261)
农业(13520)
(13253)
管理(11581)
资源(9025)
财经(7639)
(7537)
金融(7537)
教育(7417)
(7161)
经济研究(7041)
(6564)
业经(6451)
技术(6395)
(6270)
业大(6130)
问题(6012)
科技(5303)
统计(5043)
农业大学(5016)
(4823)
林业(4751)
共检索到1479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凤霞  伏洋  杨琼  颜亮东  肖建设  
通过对环青海湖地区近44年平均气温、降水、蒸发量、风速及大风日数等气候要素的定量化统计分析,以及环青海湖地区草地、青海湖变迁、沙漠化等具指示性意义的生态要素指标进行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近44年中,年、季的平均气温均表现出显著增温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262℃/10年;年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偏少3.8%和5.2%,80年代以1.37mm/10年趋势增加,90年代与21世纪初接近平均值;春、夏和冬季及年蒸发量呈减小趋势,年蒸发量以66.53mm/10年倾向率减小;月平均风速以0.01(m/s)/10年倾向率减小,大风日数以4.5d/1...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永亮  李小雁  汤佳  许何也  
利用青海湖流域内及周边6个气象站近50年来的逐日最高、最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青海湖水位、面积以及沙柳河和布哈河逐月径流资料分析了该流域的气候变化及其水文效应。结论认为:青海湖流域近年来最高气温以(0.29±0.17)℃/10年的速度增加(p>0.05),最低气温以(0.55±0.5)℃/10年的速度显著增加(p0.05),降水天...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倪绍祥  巩爱歧  蒋建军  王薇娟  王杰臣  
在分析了环青海湖地区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包括青海湖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和草场退化基础上,对本区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若干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海峰  白永平  王保宏  牛剑平  王新民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敏感的地区之一,并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此对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轨迹以及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计算了1980年以来该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认为1980年以来,青海省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两次明显的产业转型;1980年以来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属于中等,出现两次大的波动,存在降低后又反弹现象,特别是2000年以来上升幅度很大,创历史新高;产业转型任务相当艰巨,需实施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产业政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丁文荣  
环洱海地区是云南省具有高原湖泊生态脆弱区、民族文化多元融合区和乡村经济发展活跃区等多重叠合特征的典型区域,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以环洱海地区1951~2014年6个基本站点的逐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和日降水量≥0.1 mm日数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环洱海地区气候变化规律。结果发现:自1951年以来,环洱海地区年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而极端最高气温则呈现降低的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07℃/10 a、0.03℃/10 a和–0.14℃/10 ...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惠梅  张安录  高泽兵  卓玛措  
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估值、Matlab7.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及其与气候、GDP、个人储蓄、城市化水平等驱动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敏感性,以识别影响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域生态保护调控和管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08年青海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均为119.226亿元,2008年比2000年下降3.98%;②2000-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与气温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对气温、GDP和城镇化率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896、0.249和0.2988;③2000-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城市化率和气温具有很大的敏感性,敏感性系数分别为4.979和1.712。研究表明,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下降是气候暖干化和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结果。青海湖地区应该关注农牧民生计,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以实现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战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敬禄  马龙  曾海鳌  
于2008年对乌伦古湖开展了湖泊水质水量及水生物资源的综合调查,获取了湖泊水量与水质的基本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湖区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特征,将乌伦古湖的变化归纳为4个时期:1956年以前为第一个时期,湖泊基本处于自然演化状态,湖泊的水位波动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乌伦古河为主要补给河流;第二个时期为1956年至1970年,人类活动强度快速增加期,流域开发耗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持续下降;1970年到1995年为第三个时期,在此期间,人类活动除了流域开发耗水有所增加外,乌伦古湖的水位波动主要与人类在湖区开渠建坝等活动有关;第四个时期为1995年以来,湖泊变化相对稳定,水利工程运行平稳且气候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新惠  李艳  余迩  杨佳钰  李懿  王诗逸  
探讨土地利用转型所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环太湖城市群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测度结果,揭示土地利用转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识别其显著区域。结果显示:(1)2000~2018年,农业生产用地转为生活用地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特征,共计转出3 054.3 km~2。生态用地总体变化缓慢,但水域生态用地面积波动较大。苏南城市郊区土地系统有序程度快速提高,研究区东北部和南部土地利用无序程度增强;(2)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从0.407持续下降至0.392。区域生境质量由0.328降至0.303;固碳服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州西南部,低值区主要集中在苏州东北部;水资源供给总量由157.33亿m~3升至165.41亿m~3;游憩服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州西南部和太湖周边,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太湖中心以及嘉兴东南部;(3)区域生态综合指数均值下降0.026,苏州中部下降最为严重,形成大面积块状冷点,张家港市东部、溧阳市西部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形成多个局部热点区域;(4)识别出土地利用转型影响生态环境的四类区域:LC-EC区域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LH-EC区域主要分布在城郊以及部分农村;LC-EH区域面积最小,主要分布在无锡市以及太湖风景区;LH-EH区域主要分布在张家港市以及湖州市。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俞文政  曲福田  陶秉元  
本文在分析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遵循相关性原则,在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现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提出了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坚定不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进行土地生态经济规划等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为协调该区土地资源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为制订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丁生喜  王晓鹏  
通过调查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揭示西部大开发以来该区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的多元性、独特性:特色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牧民改善生活方式、改变就业现状、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意愿是该区域城镇化的新动因;政府的相关政策对城镇化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生态环境对该地区城镇化发展也有特殊要求。结合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开发的环境分析,阐明该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城镇化面临的机遇与威胁。针对特有的城镇化动力机制,提出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姜翠红  李广泳  程滔  陈占涛  张浩然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对于环境可持续性、人类福祉与经济发展分析、政策框架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选取以高寒草地为主要覆盖类型的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从植被茂盛程度和提供生态服务的有效时间两个维度修正后的EGESV模型,分别对青海湖流域2000年、2012年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并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青海湖流域内各覆盖类型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为157.93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1.24亿元。2000年各覆盖类型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呈现水域>草地>森林>农田>荒漠>城镇,2012年荒漠生态服务价值总量超过农田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晓丽  马小明  
体育赛事能给举办地带来什么效应,是目前人们关注的问题。对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带给青海省的综合效应进行探讨,并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环法国自行车赛对举办城市产生的经济影响相对比,发现国际体育赛事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能带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体育及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能带动GDP增长;同时能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从而提升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已成为青海各民族的盛大节日,促进了青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并为中国其他城市举办国际赛事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晓丽  马小明  
体育赛事能给举办地带来什么效应,是目前人们关注的问题。对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带给青海省的综合效应进行探讨,并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环法国自行车赛对举办城市产生的经济影响相对比,发现国际体育赛事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能带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体育及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能带动GDP增长;同时能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从而提升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已成为青海各民族的盛大节日,促进了青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并为中国其他城市举办国际赛事提供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丁生喜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环青海湖地区4个县2000~2008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足迹多样性与发展能力进行了计算,并与青海省总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近年来,环青海湖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增长,出现生态赤字;万元GDP生态足迹不断下降,但生态足迹多样性不足;环青海湖四县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方面差异极大。针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和推进城镇化等实现环青海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林  时兴合  申红艳  戴升  肖建设  
利用近50 a来青海湖流域水文、气象资料和2010—2020年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输出数据降尺度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资料,揭示了1960—2009年青海湖水位波动的气候成因,预测了未来10 a青海湖水位可能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50 a来青海湖水位在波动中呈持续下降趋势,而近5 a持续上升为近50 a来首次出现,不仅使水位持续下降趋势趋缓,同时使水位变化的短周期趋弱而较长周期趋强;青藏高原季风增强使青海湖流域气候暖湿化,而降水量增加和气温升高则使入湖径流量增加,进而引起了青海湖水位近5 a来的持续上升;据综合统计方法预测和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预测结果,2010—2020年青海湖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