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07)
2023(6789)
2022(5524)
2021(4727)
2020(3772)
2019(8279)
2018(7816)
2017(14921)
2016(7833)
2015(8607)
2014(8622)
2013(8831)
2012(8467)
2011(8138)
2010(8297)
2009(7747)
2008(7242)
2007(6400)
2006(5956)
2005(5529)
作者
(24917)
(20929)
(20865)
(20021)
(13510)
(9942)
(9495)
(8080)
(8009)
(7513)
(7219)
(7023)
(6824)
(6622)
(6613)
(6523)
(6182)
(6007)
(6002)
(5643)
(5315)
(5120)
(5039)
(4938)
(4796)
(4735)
(4442)
(4308)
(4225)
(4036)
学科
(65001)
经济(64962)
地方(21144)
管理(19466)
方法(17409)
数学(15907)
数学方法(15830)
中国(15626)
地方经济(14235)
(13124)
(11746)
环境(9804)
业经(9536)
(9189)
(8609)
企业(8609)
(7907)
经济学(7410)
农业(6995)
城市(6724)
资源(6536)
产业(6368)
(6353)
金融(6352)
(6208)
(5907)
(5894)
(5394)
(5357)
(5244)
机构
学院(126735)
大学(126518)
(65977)
经济(64674)
研究(52466)
管理(43975)
理学(37632)
中国(37012)
理学院(37004)
管理学(36459)
管理学院(36200)
科学(31262)
(26937)
(26541)
(24975)
研究所(24192)
经济学(22569)
中心(22133)
财经(20378)
经济学院(19917)
(18980)
(18893)
(18446)
(18114)
师范(17985)
(17949)
科学院(17051)
北京(16781)
业大(15973)
师范大学(14983)
基金
项目(84988)
科学(68569)
基金(63681)
研究(59682)
(55991)
国家(55623)
科学基金(47911)
社会(42529)
社会科(40508)
社会科学(40498)
基金项目(33807)
(32402)
自然(29493)
自然科(28807)
自然科学(28802)
自然科学基金(28245)
(27432)
教育(25391)
资助(24884)
编号(21362)
(21181)
重点(19914)
国家社会(18883)
(18332)
发展(17680)
(17474)
(16636)
成果(16235)
(16104)
经济(15946)
期刊
(80135)
经济(80135)
研究(43353)
中国(21881)
科学(18473)
学报(17735)
(16996)
管理(16591)
(15630)
经济研究(14080)
大学(13091)
学学(12809)
问题(11800)
财经(11057)
农业(10614)
技术(10509)
(9941)
金融(9941)
(9873)
业经(9560)
资源(8276)
技术经济(8079)
统计(7875)
城市(7187)
(7161)
(6921)
(6901)
世界(6830)
现代(6518)
经济问题(6460)
共检索到1949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磊  李景保  何仁伟  赵中花  史文涛  
建立了县域经济指标评价体系,先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1992-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各县域的经济综合得分,后用标准差和聚类分析法、ESDA结合SPSS和ArcGIS软件等分析其时空差异及空间结构演变,发现在时间上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差异同步波动缩小,但前者远大于后者。并指出在空间上高、低水平县域分别向中心和外围区域集中,呈现"凸"字形空间格局;低水平县域占多数,数量结构呈"金字塔"形;外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极低,高水平县域一般是地级市市区。全域自相关分析的Moran’s I值从1992年的0.183963上升至2010年的0.417067,这说明空间结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智勇  吕金嵘  高燕哺  
本文以中原城市群9大地级市1978~2006年人均GDP数据为资料,基于GIS空间自相关方法,系统的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县域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但这种集聚多局限在郑州、洛阳、焦作的周边县域,其他县域空间相关性表现不明显;郑州市作为区域首位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力不足;从时间维度上讲从1999年之后中原城市群县域经济集聚与空间关联性整体上呈现一定的稳定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国恩  朱翔  贺清云  
科学揭示城市群内在空间联系特征是诊断问题与优化对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城市综合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和可达性分析基础上,基于空间相互联系、对外服务扩散能力、对内集聚影响力等层面方法集成对2006年以来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呈现出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的内心圈层结构,交通科技对城市空间联系产生的时间压缩效应明显,空间联系网络格局出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对外服务扩散能力北高南低、东北高西北低,但区域差异程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呈现出以长沙为主核心的圈层模式与常德市为副中心的极核模式并存的局面;长沙是城市群集聚的核心,益阳、娄底、常德处于城市对内集聚影响的低位区,城市群对内集聚影响能力沿高铁线路分布和拓展,长昆客运专线开通后核心地带开始呈现出向西偏移的态势;针对城市群存在极核结构依然明显、内核圈层尚处雏形、区域网络联动效应较差、基础配套有待加强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区域产业协作、优化战略政策和完善一体化交通体系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勇  童昀  
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长江中游城市群2004—2013年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并解析造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州市经济差异的影响因子。以变异系数和全局自相关分析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及内部各区域的经济差异。最后利用Jenks自然最佳断裂点法对各城市经济水平进行聚类,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十年间经济发展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鹰  孙维筠  汪敏  彭志龙  崔珍珍  
水资源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等城镇化重大措施实施的资源制约因素。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2009—2015年水资源分布、水资源配置、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区域水资源与人口、土地面积、GDP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基尼系数,对水资源分布、配置及其与经济发展要素匹配关系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分布和配置与人口、土地面积处于高度匹配状态,与GDP分布处于比较匹配状态;但在县域层面,水资源与经济要素的洛伦兹曲线反映出两者存在空间差异性的特点。通过计算研究区域水资源—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平衡指数,进一步探讨了区域水资源分布、配置与经济发展要素在空间上的协调格局,揭示其主要的影响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以期为协调研究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的发展,优化调控水资源的配置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龚常  
本文在对产业生态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其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典型案例,运用Vensim DSS软件对其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对模型的检验与分析,预测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的运行趋势。为长株潭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走生态化创新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群元  宋玉祥  
基于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值和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了测算分析,得出本城市群多数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偏小,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偏弱,究其主要原因是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的外向度不高。再对城市流强度值与三次产业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第二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大于第三产业,环长株潭城市群仍然处于以工业增长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最后,提出了环长株潭城市群各城市提高城市流强度和增强空间联系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天祥  
首先分析技术进步及空间溢出机理,运用DEA方法测算2001—2011年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技术进步水平,利用Moran系数分析其空间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探索技术溢出的主要因子,结果证实:环长株潭城市群存在日益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技术扩散与空间邻近紧密相关,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市场化制度和人均资本是重要促进因子,且存在滞后现象,但外商直接投资和高级人力资源作用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鹰  李亮  孙维筠  王卯蓉  尹建军  
探究城市群空间联系格局演变不仅有助于揭示城市空间发展特征,也可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基于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评估城市发展质量,采用修正距离要素的引力和潜力模型量化城市群的发展状况以及空间联系作用,综合运用ArcGIS的反距离插值法和重心转移曲线分析2005—2019年环长株潭城市群的8个城市空间联系的时空分异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5—2019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联系作用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存在“中部高、西部低”的强度差异;(2)2005—2019年环长株潭潜力重心总体上的移动方向为由西北向东南移动,但潜力重心偏移角度小,且相对接近几何中心,表明城市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保持均衡稳定性发展;(3)环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已形成长沙—株洲—湘潭三角结构的强联系区域,与外围城市的空间联系偏弱。应统筹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形成较完备的城市群体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城市群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创新一体化合作机制,加快城市全面提质发展,提升城市群整体实力。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陈湘满  申群意  邹镇宇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2007年到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8个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上升;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从长株潭中心向外围区域递减;城乡一体化虽然与城市化水平有较大的相关性,但城市化水平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并不完全吻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文斌   曹笑天  
生态风险的持续累积使得城市越来越脆弱,城市更新所带来生态系统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的变化,成为生态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梳理城市更新对生态韧性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6—202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8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运用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TOPSIS模型、因子分析等方法,探究政府主导型与社会参与型城市更新对生态韧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2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韧性区域差异整体减小,空间分布呈现聚集态势。(2)政府主导型城市更新对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韧性有抑制作用,加强环境规制、增大科教投入、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生态韧性的提升。(3)城市更新社会关注、城市更新社会行动和城市更新社会认可是社会参与型城市更新的主要因子,高密度、高强度的城市更新社会关注将抑制环长株潭城市群生态韧性的提升,而城市更新社会行动则有助于提高生态韧性,城市更新对生态系统恢复力的影响作用尚不明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常春  樊杰  黄梅  
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新时期公路交通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理想区域。从区域协调发展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视角,系统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公路交通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状特征,发现目前公路交通在路网结构、职能分工、产业统筹、公共交通、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人为本、区域一体为核心内涵的公路交通发展新模式,并从主体功能区划、空间拓展、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体制与机制创新等维度提出公路交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汤放华  苏薇  
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条件和演变阶段进行分析,通过节点、通道、网络、域面、等级、流等六大结构要素阐述了其演变规律与特征,即传统经济时代为低水平离散点状的空间结构,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较少,通道不完善,等级结构不明显,网络不健全,流动性水平较低;计划经济时代,是一种计划空间,处于一种理性的计划均衡状态;转型经济时代是一种非均衡的、不断极化的空间,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和升级,城市的空间组织功能日益重要,各种空间通道快速建设和完善,等级结构日趋复杂,流动性激增.认为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将进入信息化、生态化、空间体系化和城乡一体化时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骏  贺清云  朱政  
工业用地的演变在我国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城市群的发展方向、空间结构、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采取空间分析方法对城市群工业用地演变进行研究。建立各类工业用地分布图以表达1990—2015年各类工业用地的演变情况,采用16 524个正六边形单元格组成的格网系统对工业用地演变进行空间分析,以四维山丘图对工业用地演变的宏观情况进行直观表达,并以产业园区扩张、各类工业用地演变的动态曲线来描述各产业园区、各类工业业态对城市群工业用地演变的影响程度,归纳了1990—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工业用地演变的特征:经历了零散发展—外迁集聚—连片包围的过程;都市区内园区数量过多,存在同质竞争;工业用地扩张以开拓新区为主,对现有工业用地的转型提升不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曼  彭蝶飞  
目前,长株潭三市积极响应国家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而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长株潭城市群酒店业2005-2020年城市用地情况,以城市用地数量作为研究因变量,夜间灯光数据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城市化与酒店业的数据模型,对理解区域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采用Pedroni协整检验方法,结果表明:在没加控制变量的情况下,酒店业对城镇化发展影响系数为0.46;在加控制变量的情况下,酒店业对城镇化发展影响系数为0.214。酒店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系统协调度基本呈现一致增高趋势,两者之间存在正向相互影响。酒店业发展将会逐步带动城市餐饮、购物等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城市综合体。在城市空间发展布局时,更要做好酒店业规划与布局,增强规模效应对酒店业的正面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