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71)
2023(12513)
2022(10814)
2021(10090)
2020(8367)
2019(19333)
2018(19131)
2017(37592)
2016(20341)
2015(22473)
2014(22351)
2013(22349)
2012(20388)
2011(18414)
2010(18266)
2009(16457)
2008(15826)
2007(13682)
2006(11962)
2005(10277)
作者
(58583)
(48677)
(48122)
(46385)
(30918)
(23411)
(21822)
(19053)
(18587)
(17325)
(16780)
(16404)
(15362)
(15304)
(15047)
(14891)
(14469)
(14319)
(13906)
(13703)
(12022)
(11762)
(11731)
(11005)
(10829)
(10759)
(10712)
(10574)
(9709)
(9527)
学科
(86430)
经济(86349)
管理(58723)
(54127)
(44321)
企业(44321)
方法(38698)
数学(33560)
数学方法(33238)
中国(22833)
(22762)
地方(20557)
业经(19628)
(19245)
(18665)
环境(16796)
农业(15225)
(13771)
贸易(13766)
(13684)
(13611)
技术(13563)
(13282)
理论(13239)
产业(13199)
(12632)
(11615)
财务(11558)
财务管理(11541)
企业财务(10991)
机构
大学(288061)
学院(287672)
管理(118076)
(115744)
经济(113233)
理学(103539)
理学院(102358)
管理学(100666)
管理学院(100167)
研究(96506)
中国(68260)
科学(61791)
(61519)
(48966)
(47444)
(45736)
业大(44670)
研究所(43852)
中心(42983)
财经(40586)
(40063)
北京(38383)
(38210)
师范(37862)
(37003)
农业(35929)
(35800)
经济学(34733)
(32747)
经济学院(31609)
基金
项目(207634)
科学(164046)
基金(151497)
研究(150041)
(132181)
国家(131160)
科学基金(113443)
社会(95504)
社会科(90702)
社会科学(90678)
基金项目(82061)
(81304)
自然(74461)
自然科(72649)
自然科学(72635)
自然科学基金(71322)
(67842)
教育(66965)
资助(61477)
编号(59997)
成果(46695)
重点(46347)
(45102)
(45013)
(42842)
课题(40902)
创新(39953)
国家社会(39299)
科研(39238)
教育部(38455)
期刊
(122726)
经济(122726)
研究(81937)
中国(47277)
学报(45380)
科学(42803)
管理(41294)
(40628)
大学(34114)
(34081)
学学(32413)
农业(29051)
教育(26815)
技术(23514)
业经(21393)
(19615)
金融(19615)
经济研究(19387)
财经(18840)
问题(17827)
(16119)
科技(15167)
资源(14737)
(14633)
图书(14296)
技术经济(13974)
现代(13887)
理论(13877)
商业(13057)
实践(12789)
共检索到399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耀彬   邓伟凤   骆康   李硕硕   肖小东   胡伟辉  
生态安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底因素,且在湖域城市群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2000—2019年环鄱阳湖城市群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分析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利用门限模型考察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门槛特征。研究表明:(1)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受湖泊分区影响,呈现出由环湖核心区—边缘区—外围区逐渐递减的特征。(2)受生态安全的约束,FDI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完全中介效应,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出显著的负向部分中介效应,表明生态安全和外部投资具有替代效应。(3)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以FDI为门槛的非线性效应。具体来说,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单门限效应,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双门限效应,随着地区FDI水平的提高,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因此,湖域城市群可以借助生态优势汇聚外来资本,进而达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耀彬   邓伟凤   骆康   李硕硕   肖小东   胡伟辉  
生态安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底因素,且在湖域城市群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2000—2019年环鄱阳湖城市群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分析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利用门限模型考察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门槛特征。研究表明:(1)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受湖泊分区影响,呈现出由环湖核心区—边缘区—外围区逐渐递减的特征。(2)受生态安全的约束,FDI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完全中介效应,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出显著的负向部分中介效应,表明生态安全和外部投资具有替代效应。(3)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以FDI为门槛的非线性效应。具体来说,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单门限效应,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双门限效应,随着地区FDI水平的提高,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因此,湖域城市群可以借助生态优势汇聚外来资本,进而达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骆康   郭庆宾  
精准调整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系统论中“要素—结构—功能”的观点,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并从不同尺度识别其变化特征,进而分析了该区域空间规划和经济区划分过程中的优化问题。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整体稳定、局部变化剧烈。同时,斑块尺度下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呈现出扇形分区结构特征,县域尺度下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呈现出圈层结构特征。(2)基于斑块尺度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结果更加精细化,主要体现在生态安全风险区更加聚焦、集中,生态安全预警区方向性明确。(3)基于县域尺度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结果更加具体化、精简化,可以刻画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西南方向的南昌市市辖区—高安市—樟树市—丰城市、东南方向的南昌市市辖区—余干县—余江区—鹰潭市市辖区、南昌市市辖区—九江市市辖区—湖口县。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小瑜  胡俭  
目前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首位城市南昌垄断性相对较强、中等城市数量偏少,小城市数目较多、规模小实力弱,城镇体系存在严重断层等。为此,我们建议环鄱阳湖城市群在"十二五"建设规划中采取优化措施,进一步强化首位城市南昌的建设,提高南昌对周围城镇的辐射、拉动作用;加快区内中等城市九江、上饶等的发展,创造一两个大城市,弥补城镇体系中间断层;利用生态区位错位竞争原理,促进城镇间的协调发展;加大小城镇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改善小城镇发展环境,弥补中等城市过少、辐射能力不强的缺陷;建立协调机构,统筹各城市间的协调发展,使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更加合理。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沈中印  
文化创意产业当前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迅速崛起,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独特的文化产业优势与生态优势,环湖城市群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增长极,应依托环湖城市群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文章分析了环鄱阳湖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讨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并从环鄱阳湖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两个层面讨论文化创意产业布局,最后提出环鄱阳湖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耀彬  王英  谢非  
湖域地区日益城市化并进而演化为复杂的环湖城市群空间网络化现象,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普遍趋势。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例,运用城市规模分布的结构分析方法和非参数检验对其城市规模演变特征与规律进行深入揭示。研究表明:①环湖城市群首位城市影响较大,中间城市出现严重断层现象,中小城市数量多且处于较低水平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②环湖区整体城市化水平得到较快发展,中小城市晋升为大城市速度加快,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间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但短期内各规模城市之间转型比较困难,首位城市依然占主导地位。③城市规模分布接近Zipf的理想分布状态,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形特征,同时能较好拟合β>1时的双帕累托对数正态分布曲线,各个规模等级城市数量比例较合理。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耀彬  邱浩  戴璐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理论和引力模型,探讨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不仅能为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优化提供新视角,而且可为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区,将景观结构安全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结合来构建生态安全指数,并引入到改进的引力模型中,对研究区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1)2005年—2015年环鄱阳湖城市群整体生态安全度有所降低,部分区域经历了由高生态安全度向低生态安全度的转化,生态风险提升;2)在不考虑生态安全约束情形下,整个研究期间南昌市区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城市空间网络结构变化呈松散趋势。在生态安全约束下,研究区多中心网络结构特征逐渐凸显,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发育程度逐步走向成熟,向协同方向优化;3)在不考虑生态安全约束情形下,多数城市关联强度低且处于稳定的均质状态,形成以南昌市区为首位关联城市的单核心特征。在生态安全约束下,城市群空间网络关联整体呈现异速非均衡特征,并形成以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抚州市区和景德镇市区为首位关联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可见,结合生态安全指数的引力模型能有效测度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动态演变及关联特征,可为环鄱阳湖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戴璐  
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从网络的基本形态、结构属性和网络特征3个维度对环鄱阳湖区城市群整体和分区的经济联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从网络中心性角度看,整体网络中的中介程度不高,城市之间资源交换的程度不高,而各个圈层网络表现为南昌市的中心度很高,在城市群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从小团体分析的角度看,整体网络被划分为两个联系紧密的团体,而核心区网络则出现了结构洞。(3)从角色分析角度看,整体网络角色可大致分为经济领导、辐射输出、接受辐射以及普通角色,而整体网络优势尚未发挥。由此,依据网络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实现环鄱阳湖城市群网络化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胡伟辉  骆康  李硕硕  邓伟凤  
基于流空间可以有效刻画特殊地域城市群企业异地投资网络。基于土地利用和工企登记数据,采用股权穿透法获取195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42个县区工商企业异地投资数据,分别从“主要节点-骨干路径-空间格局”层面揭示环鄱阳湖城市群企业异地投资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节点加权入度逐渐上升,南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净流动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突出,区位倾向性特征明显;(2)骨干路径主要发生在南昌、九江、鹰潭、抚州以及景德镇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市辖区,跨越地理要素阻碍现象明显;(3)行业整体上朝多中心结构发展,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异地投资网络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金融业向多地平级互通格局演变,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演变为三中心,制造业呈现南移东进的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钟海燕  赵小敏  黄宏胜  
通过分析城市等级结构和空间关联,有助于识别城市体系发展阶段和协作状况,对于指导区域城市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环鄱阳湖区32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分析后发现:2006年环鄱阳湖区中间位序城市较多,人口分布较为均衡,但研究区的2城市指数高达3.698,南昌市的首位优势十分明显;运用"区域经济联系量"分析南昌市区与其它31城市间经济联系隶属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二级城市中九江、抚州隶属度较高,三级城市中星子、湖口、彭泽和浮梁的隶属度较低。因此,为促进环鄱阳湖区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应重点加强二级城市的城市化建设,如九江、新余,促进各级城市间的经济协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傅春  陈炜  欧阳莹  
生态足迹是衡量区域生态承载力状况的一个较成熟的方法。首先通过计量模型计量出环鄱阳湖区1989~2008年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值,并评价了其承载状况。结果显示,近20a来,环鄱阳湖区的生态足迹从1989年的1 401万hm2提升到2008年的3 145万hm2,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承载力从1989年的6 255万hm2上升至2008年的7 215万hm2,基本上呈不断上升的变化趋势。环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能满足区域的生态足迹需求,表现出生态盈余,但其盈余空间从1989年的4 220万hm2降低至2008年的4 069万hm2,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其次,将生态足迹与区域的经济总量和三次产业进行协整分析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吾买尔艾力·艾买提卡力  阿巴拜克热·艾买提卡力  范昕  李江风  
基于ODIAC公布的2000—2018年全球碳排放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演变规律进行探索,并开展了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8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经历了"先增后减"但整体呈现增长的变化趋势,其中2015年为重要拐点;从不同功能分区来看,七大分区碳排放占比相对稳定,增长区主要集中在南昌大都市区、新宜萍城镇群和信江河谷城市群;且2005—2018年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大部分地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明显下降。此外,研究发现,2000—2018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出现明显的局部自相关,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整体由2000年的无明显中心点逐渐向"一主+三副"的中心空间分布格局转换。人口增长对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变化影响显著,且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分布呈现明显的交互增强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吾买尔艾力·艾买提卡力  阿巴拜克热·艾买提卡力  范昕  李江风  
基于ODIAC公布的2000—2018年全球碳排放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演变规律进行探索,并开展了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8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经历了"先增后减"但整体呈现增长的变化趋势,其中2015年为重要拐点;从不同功能分区来看,七大分区碳排放占比相对稳定,增长区主要集中在南昌大都市区、新宜萍城镇群和信江河谷城市群;且2005—2018年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大部分地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明显下降。此外,研究发现,2000—2018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出现明显的局部自相关,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整体由2000年的无明显中心点逐渐向"一主+三副"的中心空间分布格局转换。人口增长对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变化影响显著,且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分布呈现明显的交互增强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杨文文  
基于多中心网络城市理论和集群网络结构竞争理论,在构建城市群网络空间绩效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DEA的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8~2010年环鄱阳湖区城市群42个城市空间网络联系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从效率总体比较来看,环鄱阳湖区内的大部分城市处在空间网络联系的生产前沿面上,不在生产前沿面上的城市逐渐向生产前沿面靠近;(2)从效率分解来看,环鄱阳湖城市群空间网络绩效的变化是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水平起的作用更为明显;(3)从效率空间差异分布看,环鄱阳湖区城市群空间网络绩效呈现核心区大于边缘区、边缘区大于外围区的规律,而城市群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德胜  王占岐  蓝希  
将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着力于构建城市化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时空特征,借助均方差权值法和协调度模型研判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及特征。研究发现:(1)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均呈现递增的时序演变特征,土地城市化的演进速度更快;市域人口城市化差距逐渐扩大,离散程度逐渐缩小;土地城市化的空间分异和两极分化现象相当明显。(2)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两者的耦合度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协调发展水平呈现由低级向高级、由磨合阶段向协调阶段递进式时序演变的规律;空间格局上表现出市域协调发展等级极化现象明显和城市化发展类型以土地城市化滞后型为主的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