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56)
2023(4721)
2022(3852)
2021(3352)
2020(2510)
2019(5361)
2018(5052)
2017(9548)
2016(5348)
2015(5794)
2014(6170)
2013(6090)
2012(5683)
2011(5235)
2010(5197)
2009(4329)
2008(4026)
2007(3444)
2006(3301)
2005(2877)
作者
(16481)
(13975)
(13948)
(13157)
(8760)
(6784)
(6180)
(5445)
(5319)
(5155)
(4950)
(4802)
(4712)
(4402)
(4356)
(4258)
(4256)
(4196)
(4124)
(4065)
(3545)
(3354)
(3326)
(3227)
(3202)
(3153)
(3101)
(3018)
(2896)
(2870)
学科
(27036)
经济(27027)
管理(15527)
地方(11597)
环境(11405)
方法(8503)
(8465)
地方经济(7112)
(6978)
数学(6564)
数学方法(6452)
(6081)
(5899)
企业(5899)
(5556)
中国(5408)
资源(5367)
业经(5048)
(4889)
农业(4769)
规划(4633)
生态(4542)
环境规划(4407)
(4088)
理论(4073)
(3732)
区域(3727)
经济学(3680)
(3113)
农业经济(2775)
机构
学院(79748)
大学(76266)
研究(28546)
管理(28292)
(27215)
经济(26419)
理学(24130)
理学院(23715)
管理学(23089)
管理学院(22941)
中国(20303)
科学(20029)
(16518)
(14026)
(14021)
师范(13851)
中心(13141)
研究所(12954)
(12548)
(12507)
业大(12247)
(11480)
师范大学(11306)
(11180)
(10709)
(10550)
旅游(10411)
北京(10293)
(10259)
(10115)
基金
项目(57662)
科学(45519)
基金(41051)
研究(40254)
(36754)
国家(36518)
科学基金(31284)
社会(25502)
(25015)
社会科(24286)
社会科学(24281)
基金项目(22846)
自然(20900)
(20411)
自然科(20281)
自然科学(20274)
自然科学基金(19842)
教育(17882)
资助(16683)
编号(15255)
(14804)
重点(13572)
发展(11597)
课题(11583)
计划(11482)
(11423)
(11244)
(11155)
科研(11118)
国家社会(10598)
期刊
(31967)
经济(31967)
研究(19073)
中国(14106)
科学(12814)
学报(12263)
(10570)
管理(9382)
大学(9186)
学学(8827)
农业(8114)
资源(7856)
技术(7394)
教育(7276)
(7202)
(6533)
(6475)
旅游(6475)
(6475)
业经(5770)
学刊(5208)
旅游学(5203)
游学(5203)
(4731)
科技(4468)
地理(4372)
(4092)
问题(4084)
(4033)
(4006)
共检索到1134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金姝兰  金威  徐磊  侯立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这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低碳经济为践行生态理念提供了新的发展指向。旅游具有响应低碳经济模式、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倡导低碳消费方式的先天优势。从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入手,构建环鄱阳湖低碳旅游模型,寻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新突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细嘉  龚志强  
在鄱阳湖区域内,以鄱阳湖为龙头,与周边湖口、星子、德安、永修、新建、南昌、进贤、余干、波阳、都昌诸县和九江市庐山区以及与鄱阳湖相近相通的南昌市区组成一个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旅游圈。为把鄱阳湖区域发展成为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湖区各级旅游组织和旅游目的地,应遵循整体性、地域性、市场性、持续性、大众参与性、可操作性原则,充分发挥鄱阳湖旅游业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功能,实施规模化经营、一体化发展战略.从理念识别(MI)、视觉识别(VI)、行为识别(BI)等角度,协调构建旅游形象识别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独特性与市场冲击力的总体形象理念,提炼出针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寅健  
旅游一体化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的一种趋势,交通网络演化对区域旅游一体化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随着通达性增强愈加明显。以江西省旅游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环鄱阳湖区域为例,以区域内交通网络格局演变及其所属的国家3A级以上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内交通网络演化及其通达性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耦合模型分析交通网络通达性与旅游经济之间关联耦合关系。研究认为:(1)环鄱阳湖区域交通网络通达性和旅游经济系统之间关联耦合程度较高,交通网络演化及通达性对驱动区域旅游经济及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演变至关重要、产生重要影响,两者存在互为反馈机制;(2)交通网络演变及通达性发展阶段不同,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演进对应不同的阶段模式,具体可分为点核模式、点轴廊道模式、多中心环轴模式、网络一体化模式;(3)目前该区域旅游一体化已进入初级可实施阶段,未来发展的重点应集中在旅游企业跨行政区合作、建立统一的旅游管理协调机构等,为制定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辉  沈中印  李松志  
从庐山、鄱阳湖两毗邻地均为世界级的生态旅游资源来看,两地生态旅游有联动开发的可行性,且在联动开发的基础上,打造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密切的地缘关系、突出的区位优势、互补的资源优势、大庐山和鄱阳湖发展的需要、日益完善的硬件设施等为两地联动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庐山和鄱阳湖应抓住机遇,主要通过生态旅游的资源联动、产品联动、市场联动、营销联动、交通联动、形象联动等方面进行开发,推动两毗邻地区域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立春  林振山  琚胜利  赖正清  吴连霞  张志荣  
旅游圈是推进区域旅游发展的有效载体,对区域内各地区间旅游经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以资源主导型的环鄱阳湖区域为例,根据该区域旅游经济现状,以该研究区5个地级市所属的国家3A级及以上67个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从景区景观质量引力指数、旅游规模和交通可达性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测度2003~2015年各地区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及其演变情况,揭示环鄱阳湖区域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呈现出快速增长且联系紧密、区域差异较明显、交通作用逐渐增强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环鄱阳湖旅游圈区域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以及圈内各地旅游经济联系的思路,形成多极核的网络化结构旅游圈层格局,并演进为区域旅游圈的一般结构模式,为推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陶春峰  谌贻庆  赵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平  
环鄱阳湖区域纺织产业在区位和成本上都具有明显优势。根据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以及江西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环鄱阳湖区域纺织产业应充分利用其现有区域品牌,选择生态环保、布局合理的集群发展路径,实现规模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晏磊  
环鄱阳湖经济圈是带动江西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然而,这一"引擎"至今仍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该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支持力度不够。为了使环鄱阳湖经济圈更好地发挥强力发动机的作用,迫切要求构建环鄱阳湖区域金融服务体系,以支撑环鄱阳湖经济圈产业发展。本文针对环鄱阳湖区域金融主体及地位的认定,以及区域金融与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构建环鄱阳湖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冯淑华  
区域旅游合作成为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呈现出多种合作模式,其中旅游成长三角就是新经济下的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围绕着环潘阳湖地区构建庐景龙旅游成长三角模式的区域协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促进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制定实施环鄱阳湖旅游成长三角的旅游网络化、旅游产品特色化和发展环鄱阳湖城市群等战略措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冬英  樊春梅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大量研究表明,实施控湖工程是减免长江中下游鄱阳湖地区水旱灾的治本之策。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后,笔者认为,控湖后环鄱阳湖生态旅游格局应是一个以庐山为龙头,以星子县为中心,以沿湖各县(区)为多个次级核心区而组成的链状旅游格局,永修县应重点打造科普生态旅游品牌,湖口县打造山水文化生态旅游品牌,星子县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并要坚持大旅游理念、编制生态旅游规划、调整生态旅游产业结构、完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和创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基本对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峰云  刘伟  吴宜进  蔡崇法  
鄱阳湖是我国东部地区最典型的湖泊湿地,具有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种群和灿烂闻名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资源加之宏观上的区位、交通、客源市场等优势,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条件。但是长期以来单一的农业、渔业生产结构,掠夺式开发湿地资源,加之主观上认识的不足,造成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退化、污染严重等诸多因素制约了鄱阳湖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据生态学和旅游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笔者提出了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对策与措施,以期实现湿地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林  冯健  
环鄱阳湖县域旅游对促进江西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对这一区域县域旅游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县域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县域旅游的吸引动力、营销动力和扶持动力的培育。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志强  
鄱阳湖区域在江西省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生态经济系统。本文用区域可持续发展PREE系统原理,构建了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赋权。本文的结论可为鄱阳湖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分析与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侯满平  李涛  郝晋珉  
鄱阳湖地区农村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条件欠发达。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能源、交通、农村经济、人口转移及农村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高效利用农用地;发展包括生态农业及休闲旅游为特色的第三产业,以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农村人口;开源节流,开发多种能源;建立农村卫生饮水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晓丹  吴杨伟  
增长极理论的提出由来已久,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界定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增长极的内涵,对构建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增长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实证分析,结合该区域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市场竞争力优势、政策经济环境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出应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的方式来建立环鄱阳湖旅游圈增长极,应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以旅游企业为主体的、以行业协会引导的复合协作发展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