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94)
- 2023(10189)
- 2022(8783)
- 2021(7762)
- 2020(6748)
- 2019(15474)
- 2018(14950)
- 2017(28773)
- 2016(16119)
- 2015(17858)
- 2014(17921)
- 2013(17716)
- 2012(16229)
- 2011(14773)
- 2010(14661)
- 2009(13645)
- 2008(13475)
- 2007(12317)
- 2006(10534)
- 2005(9227)
- 学科
- 济(68282)
- 经济(68213)
- 管理(42452)
- 业(42400)
- 方法(32485)
- 企(32381)
- 企业(32381)
- 数学(29335)
- 数学方法(29102)
- 农(20133)
- 中国(16940)
- 财(16824)
- 学(15842)
- 地方(15778)
- 贸(13976)
- 贸易(13975)
- 业经(13803)
- 农业(13744)
- 易(13554)
- 制(10830)
- 环境(10620)
- 务(10055)
- 财务(10042)
- 财务管理(10016)
- 企业财务(9465)
- 技术(9360)
- 和(9141)
- 银(9128)
- 银行(9065)
- 融(8955)
- 机构
- 大学(237402)
- 学院(236228)
- 济(95853)
- 经济(93979)
- 管理(87940)
- 研究(83099)
- 理学(77176)
- 理学院(76162)
- 管理学(74766)
- 管理学院(74338)
- 中国(59638)
- 科学(56202)
- 农(53580)
- 京(49576)
- 所(44558)
- 业大(43719)
- 农业(43125)
- 研究所(41318)
- 财(40724)
- 中心(38275)
- 江(35314)
- 财经(33505)
- 范(30856)
- 经(30441)
- 师范(30381)
- 北京(30131)
- 经济学(29936)
- 院(29205)
- 农业大学(28878)
- 州(27646)
- 基金
- 项目(166995)
- 科学(129606)
- 基金(121550)
- 研究(112094)
- 家(110347)
- 国家(109459)
- 科学基金(91349)
- 社会(71772)
- 社会科(68088)
- 社会科学(68062)
- 基金项目(65958)
- 省(65916)
- 自然(62029)
- 自然科(60598)
- 自然科学(60571)
- 自然科学基金(59517)
- 划(56730)
- 教育(51136)
- 资助(48502)
- 编号(43511)
- 重点(38392)
- 发(36502)
- 部(36399)
- 创(34534)
- 计划(34261)
- 成果(33868)
- 科研(33302)
- 创新(32434)
- 科技(30386)
- 国家社会(30098)
- 期刊
- 济(98531)
- 经济(98531)
- 研究(61517)
- 学报(48271)
- 农(47854)
- 中国(41575)
- 科学(41192)
- 大学(34322)
- 学学(32964)
- 农业(32007)
- 财(30953)
- 管理(27448)
- 教育(18425)
- 融(17562)
- 金融(17562)
- 技术(17485)
- 业(17315)
- 业经(16735)
- 经济研究(16290)
- 财经(16232)
- 问题(14082)
- 经(13922)
- 版(13608)
- 业大(13070)
- 资源(12079)
- 技术经济(11848)
- 科技(11790)
- 商业(11413)
- 农业大学(11188)
- 贸(10995)
共检索到3291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高源 张磊 李正升
综合运用城镇用地动态度、景观质心平移度及土地利用转类分析等模型,对云南环滇池地区1990—2020年城镇用地的时空演变态势及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随时间演进,研究区城镇用地时空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迁,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但变动速度大幅下降;30年间,城镇用地在空间上呈显著的外向蔓延态势,用地质心整体向东南偏移。(2)研究区城镇用地的转入量呈先增后减整体增加的变动态势,主要转入源由以耕地为主变为以耕地及裸土为主而转出量持续增加且增幅不断扩大,转出去向持续以裸地及林草地为主。(3)随时间演进,环滇池地区城镇用地的变化量主要集中在低海拔(1 772~1 983米)、缓坡度(0°~5.5°)地区,而用地变化率高值区的海拔与坡度均有所提升;人类活动因素,如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交通通达度提升及政策制度与规划引导等对城镇用地时空演变的影响显著。论文不仅可为探究环滇池地区城镇化进程及用地扩展的研究提供借鉴,更可为研究区内部城镇用地的差异化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镇用地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环滇池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高源 张磊 李正升
综合运用城镇用地动态度、景观质心平移度及土地利用转类分析等模型,对云南环滇池地区1990—2020年城镇用地的时空演变态势及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随时间演进,研究区城镇用地时空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迁,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但变动速度大幅下降;30年间,城镇用地在空间上呈显著的外向蔓延态势,用地质心整体向东南偏移。(2)研究区城镇用地的转入量呈先增后减整体增加的变动态势,主要转入源由以耕地为主变为以耕地及裸土为主而转出量持续增加且增幅不断扩大,转出去向持续以裸地及林草地为主。(3)随时间演进,环滇池地区城镇用地的变化量主要集中在低海拔(1 772~1 983米)、缓坡度(0°~5.5°)地区,而用地变化率高值区的海拔与坡度均有所提升;人类活动因素,如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交通通达度提升及政策制度与规划引导等对城镇用地时空演变的影响显著。论文不仅可为探究环滇池地区城镇化进程及用地扩展的研究提供借鉴,更可为研究区内部城镇用地的差异化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镇用地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环滇池地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武燕 吴映梅 陈云娟 李琛 高彬嫔 郑可君 李婵
【目的】综合研究高原湖泊流域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滇池流域1990、2000、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模型,并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ESDA)、热点分析(Getis-OrdGi*)以及地理探测器等对其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990—2018年,滇池流域三生空间变化剧烈,城镇生活空间共增长了272.88 km~(2),生活空间的增加挤占了大量生态、生产用地,造成流域三生空间矛盾加剧,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威胁。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但下降明显。城镇生活空间的快速增加使得生态环境低质量区在空间上呈现围绕滇池沿岸逐渐形成团块状分布状态。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性不断增强,冷热点区差异明显,冷点区集中分布在以城镇生活空间为主的主城区,热点区域则多分布与流域四周林、草地生活空间密集区。人口密度成为滇池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的主导因子,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得滇池流域三生空间变化剧烈,多因子共同作用导致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差异。【结论】协调好三生空间转化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减轻人类活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成为构建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天源 赵海霞 范金鼎 王俊淇 顾斌杰
滇池流域是云南省内人类活动最为剧烈的区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的水环境压力。研究滇池流域河湖水环境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变化机理对于进一步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先后分析了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水质时空分异特点和滇池湖体生态健康空间差异性,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流域水环境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1)2010~2020年,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水质显著提升,2010~2015年对劣Ⅴ类河道的消除较为明显,2015~2020年存在更多河道水质向Ⅱ类、Ⅲ类转变。(2)2020年,滇池全湖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水环境质量存在空间异质性,总体上草海水质优于外海。(3)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变化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政策优化、减污扩容是改善滇池流域水环境的最佳方案,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的交互作用对滇池流域水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姜洪涛 牛帅
以内蒙古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其空间分析和数学模型剖析了生态用地的时空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生态用地面积在数量上呈现持续减少趋势,净减少了5 611.23 km2;该区生态用地总面积动态度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但生态用地内部变化较为剧烈,各类生态用地动态变化的相对值依次为耕地>草地>其他用地>林地>水域;区域生态用地变化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大部地区呈现负增长趋势,东部与中部地区尤为明显,全区仅有巴彦淖尔市的生态用地数量呈正增长趋势。同时该研究对推动生态用地演变的驱动力因素做了宏观性分析,可为今后内蒙古有效利用生态用地提供方向,进而可以合理有序地编制该区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工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雅宁 何宝忠 马世龙 罗雪峰 杨文 杜丹莹
【目的】吐哈地区(吐鲁番市和哈密市)作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当地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方法】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利用MODIS遥感影像计算热度、绿度、干度、湿度,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采用Sen + Mann Kendall、Hurst指数、C_(V)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分析2001—2022吐哈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情况及未来趋势,并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① 2001—2022年吐哈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呈改善趋势。② RSEI变化趋势以不显著改善为主,占总面积的71.79%,生态系统较为稳定,但北部山区和市县建成区周边的生态系统脆弱;RSEI未来变化趋势以持续改善为主,面积占比为54.02%。③ 过去22年间,草地面积增加最大,且整体绿化水平上升。④ 热度是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且当热度与高程和绿度交互作用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加显著。【结论】由于绿化水平的提升,吐哈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且呈上升趋势;该地生境质量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热度对吐哈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该研究可为吐哈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储金龙 马晓冬 高抒 徐建刚
以多时相LandsatTM/ETM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引入扩展速度、扩展强度、分维数、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测度指标,分析了南通地区各类城镇的用地扩展过程、形态变化、结构分异及空间格局等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各类城镇用地扩展速度逐渐提高,扩展强度逐渐加大;②区域城镇用地扩展在1980年代以中心城市扩展为主,1990年代以后则以县(市)城和建制镇用地扩展为主;③因区域城市化进程加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城镇用地分维数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表明城镇用地的形态越来越不稳定;④城镇用地扩展主要以中、低速扩展类型为主;⑤城镇用地扩展速度、扩展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偏弱,但个别类型也呈现出集聚分布的趋势,如扩展速度的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锐 胡远满 王新军 苏海龙 王燚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IS和RS技术,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和地图叠加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辛庄镇域生态用地演变的时空特征,并引入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选择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到道路的距离、到河流水系的距离、到村镇中心的距离、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农业总产值、人均收入、人口密度为驱动因子,对研究区主要类型生态用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9年,辛庄镇生态用地空间结构和面积变化剧烈,总体上呈加速缩减趋势。其中,水田面积变化尤为明显,18a间累积减少1 806.61hm2;经济效益较高的水产养殖用地和园地规模有所增长,尤其是水产养殖用地,1991~2009年年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永 李小建 娄帆 滕琼瑶
小城镇是中国城镇等级体系中最基层的单元,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文章选择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2004—2017年时段,运用GIS将全国统计数据、空间数据和网络数据等相互融合,构建中国小城镇空间数据库,以探究其时空演变格局及机制。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小城镇数量在短暂下降后呈持续上升趋势,小城镇人口总规模、平均规模不断上升。(2)以“胡焕庸线”为界,中国小城镇发展水平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总体格局,但在研究期内东南部优势略有减弱。(3)研究期内小城镇规模类型以向上转移和不变两种类型为主,其中超大型小城镇在长三角、珠三角的集聚空间不断扩大,中型以上小城镇由沿海和大城市周边分布为主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展,中小型以下小城镇由京广—京哈铁路以西密集分布,收缩到“胡焕庸线”两侧和东北部分地区。(4)自然地理条件中的海拔高程、河网密度等内生性变量,区位与可达性中的对外交通网密度、所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外生性变量,对小城镇发展呈现为显著或较显著的影响,初始发展基础对小城镇发展有重要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宗会明 窦乾荣
我国城镇化发展总体步入快速城镇化后期阶段后,县城及以上级别城市和乡村地区的空间扩张成为研究的热点,但针对小城镇镇区的研究重视有限。文章基于30 m精度下不透水面遥感数据,使用Theil指数、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对2000年以来重庆市内小城镇镇区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1)小城镇镇区面积平均规模远小于街道单元,镇区空间拓展与主城都市区、县城基本保持同向变动,同时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动特点;(2)小城镇镇区规模类型持续演化,从“宝塔型”向“橄榄型”小城镇镇区规模结构过渡,但是类型升迁速度较缓慢;(3)个体层面上小城镇镇区以中高水平下的低速增长为主,而且在各板块间小城镇镇区增长差距明显,主城新区成为区域差距持续扩张的主要贡献者;(4)自然环境、区位交通、人口经济及发展基础等对小城镇镇区时空格局演变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在不同地形幅度上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金稳 王海军 张彬
本文围绕着"珠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如何扩展"及"扩展驱动力是什么"两个核心问题展开,基于2000-2015年珠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扩展强度和扩展差异指数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土地扩展的时空特征,选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重心转移模型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整体扩展强度呈下降趋势,扩展差异显著,以广州市、深圳市为核心呈现蔓延式扩展;GDP、距核心城市的城镇距离是珠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核心城市在促进其他城市的城镇用地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新海 柯楠 匡兵 韩璟
以中部地区8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2000—2016年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平均值从2000年的0.66%增长到2016年的1.36%,且城市间差距逐渐加剧。②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表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正自相关性,并呈现由强集聚向弱集聚转化的演变特征;其空间集聚形态可分为"高—高"集聚型、"高—低"极化型、"低—高"塌陷型、"低—低"均质型4种类型,不同类型城市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③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冷热点区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大致呈现出"东热西冷"的空间分布状态。④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受到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共同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英
1999年以来,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居民消费对市场的导向作用日益增强,通过启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分布不平衡,对外开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使得居民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研究地区差异对居民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的影响,对于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缓解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分别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角度来研究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差异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关键词:
消费 消费结构 地区开放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沈威 杜巧艳 李永贺 赵威 鲁丰先 周雨石 申智锋
从经济、人口、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2003年、2009年和2014年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市域间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差异大于中部大于东部;2)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从东西方向上看,东部发展水平较稳定,中西部发展水平波动明显;3)新型城镇化中高、中等、中低和低水平区都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状态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润平
在目前我国县域城镇化程度呈现明显地区差异的背景下,研究其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0年《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的县域数据,分区域对东中西部县域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提炼出金融发展因子、产业结构因子、财政政策因子、农村金融因子和城乡收入差距因子等五个主成分因子,为构建县域城镇化的理论模型提供参考。同时,比较东中西部地区所提取主成分因子的异同,揭示了金融体系效率在县域城镇化中的地区差异,为政府和金融机构制定县域区域信贷政策提供实证支持。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金融 地区差异 因子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