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62)
2023(13839)
2022(11923)
2021(11077)
2020(9208)
2019(21101)
2018(21063)
2017(40410)
2016(22103)
2015(25077)
2014(25458)
2013(25106)
2012(23155)
2011(21221)
2010(21355)
2009(19831)
2008(19046)
2007(17036)
2006(15202)
2005(13463)
作者
(66533)
(55174)
(54987)
(52280)
(35325)
(26410)
(24903)
(21774)
(21175)
(19746)
(18921)
(18705)
(17793)
(17761)
(17125)
(17028)
(16384)
(16150)
(15857)
(15761)
(13843)
(13726)
(13406)
(12681)
(12424)
(12218)
(12201)
(12019)
(11304)
(10807)
学科
(106498)
经济(106391)
管理(64930)
(56344)
(46908)
企业(46908)
方法(41841)
数学(36213)
数学方法(35846)
中国(25137)
地方(24120)
(23498)
(23252)
(20836)
业经(20815)
(17668)
理论(16428)
(16068)
农业(15410)
环境(15320)
地方经济(14818)
(14745)
金融(14737)
(14610)
贸易(14597)
(14208)
银行(14161)
(14012)
(13643)
(13616)
机构
大学(325552)
学院(323036)
(134615)
经济(131655)
管理(127000)
研究(113741)
理学(109242)
理学院(108001)
管理学(106152)
管理学院(105562)
中国(84433)
(70224)
科学(70010)
(60029)
(58114)
研究所(52897)
(51724)
中心(50223)
财经(48149)
(47509)
业大(47460)
北京(44804)
(43672)
(42648)
师范(42232)
(41142)
经济学(40709)
农业(40474)
(38508)
经济学院(36297)
基金
项目(217500)
科学(169971)
研究(158568)
基金(157008)
(137139)
国家(136029)
科学基金(116040)
社会(99174)
社会科(93932)
社会科学(93904)
(84587)
基金项目(83168)
自然(75605)
自然科(73731)
自然科学(73712)
自然科学基金(72388)
教育(72013)
(70966)
资助(65342)
编号(64661)
成果(52739)
重点(48366)
(47675)
(46726)
课题(44732)
(44237)
创新(41287)
科研(41061)
教育部(40707)
国家社会(40491)
期刊
(155265)
经济(155265)
研究(98655)
中国(62753)
学报(52588)
管理(48203)
科学(47885)
(46304)
(44367)
大学(38803)
学学(36434)
教育(34495)
农业(31919)
(28476)
金融(28476)
技术(28321)
经济研究(25051)
财经(24476)
业经(23391)
(20995)
问题(19650)
图书(18171)
技术经济(16893)
理论(16545)
(16168)
资源(15016)
科技(14944)
实践(14862)
(14862)
现代(14607)
共检索到485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仲声  单良  
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域,近年来圈内各经济带均得到了长足发展,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序融合就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市场作为人力资源的载体,对推进区域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融合、进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和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环渤海经济圈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程度及体系结构进行评价和研究,探究出环渤海经济圈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空间结构和布局规律,得出这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环渤海经济圈人力资源流动和合理配置的结论,但局部区域的不均衡现象仍不可忽视,需进一步优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任丽君  杨新房  
依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四要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和企业结构、企业战略、同业竞争以及政府和机遇两个变量内涵,建立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对环渤海经济圈内七省市进行竞争优势评价。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曹国琪  
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曹国琪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命题,经济区域化和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区域化的经济构建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化生产和协作,它充分体现了规模经济的效率;自由化贸易开辟了比较优势的利益源泉。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和设想鼎承了规模经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贵军  杨鸿海  秦泽西  
文章利用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数据,采用FH广义空间模型,测度环渤海经济圈资本流动水平。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圈资本流动水平低。2011—2015年间资本流动水平相对于2003—2007年间有所下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林  
文章对环渤海经济带构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可行性、发展前景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证和探索,提出了建设性的构建设想和工作路线,为环渤海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海燕  柏杨  
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一增长极,为研究其城市间的经济增长情况,区域间经济差距及其动态演进趋势,文章采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测度了1985~2009年间环渤海经济圈城市间的经济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环渤海经济圈圈城市间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内不存在趋同,而是发散的,只是在个别时间段内存在趋同,说明环渤海经济圈城市间的经济差异拉大,但是差距拉大的速度是缓慢的。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支出的增加有利于经济趋同,而储蓄增加会导致经济趋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艳丽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中心,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启动和发展速度缓慢。文章通过分析这一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发展进行比较,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佘雪锋  
16个环渤海经济圈城市在利用外资方面具有相似的政策优势及地缘优势,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之所以对这16个环渤海经济圈城市利用外资的业绩与潜力进行分析比较,是因为这些城市具有相似的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在利用外资方面可比性很强。本文采用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提出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概念和评估方法,分1999-2001年,2007-2009年两个时间段,对中国16个环渤海经济圈城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业绩与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对业绩指数的分析,看出各市利用外资业绩状况及变化趋势。通过对潜力指数的分析,看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范斐  孙才志  
城市化水平区位差异已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在构建城市化水平区位差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环渤海经济圈17个沿海城市1996~2008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运用Gini系数、Theil指数对环渤海经济圈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进行分解,并分析其变动趋势。结果表明:环渤海经济圈沿海城市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呈群状分布,且区位差异显著,沿海省份间的差异逐步扩大,山东省省内城市化水平差异问题突出,河北省、辽宁省省内城市化水平差异有逐步减小的态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健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结构同构现状:1.专业化产品结构相似。在统计年鉴中列出的3种主要电子及通讯产品领域,北京和辽宁以微型电子计算机为专业化产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索贵彬  
文章对城市生态位相关理论特别是城市生态位态势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整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生态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借助于SPSS软件,对环渤海经济圈相关城市的生态位状况进行了评价,以期为城市生态位的构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姜玲  梁涵  刘志春  
科技人力资源是劳动力队伍中有技术且高效率的组分。环渤海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具有全国性比较优势,但其集聚程度与经济发展的联动趋势不显著,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不明显,其集聚并未带来劳均资本同样快速的集聚,只在产业分布上与产业结构呈现一定的正相关。环渤海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进一步发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徐胜  李振华  张鑫  
环渤海经济圈地区是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以占全国总量5.26%的面积创造了占全国四分之一强的经济总量。本文从环渤海经济圈地区的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这一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并就海洋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进行了量化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海洋产业集群与海洋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最后得出三次产业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圈——内地,多层次的探索和实践。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区与内地在经济技术等方面加强联合和协作,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大力支援内地,从而对推动和加快内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全国经济的振兴和腾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渤海经济圈”的优势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内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由北到南合抱着渤海湾,扼守着京津的大门。环沿渤海湾约5,000公里的海岸线上,依次排列着一长串城市。这些城市历来相互间就有较广泛的经济联系,现在改革与开放更把这些城市联结一起。“渤海经济圈”早已客观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