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77)
- 2023(6675)
- 2022(5638)
- 2021(5076)
- 2020(4103)
- 2019(9378)
- 2018(8960)
- 2017(16513)
- 2016(9305)
- 2015(10149)
- 2014(10124)
- 2013(10035)
- 2012(9224)
- 2011(8432)
- 2010(8195)
- 2009(7459)
- 2008(7448)
- 2007(6563)
- 2006(5792)
- 2005(5082)
- 学科
- 济(44704)
- 经济(44679)
- 管理(26991)
- 业(24373)
- 企(18852)
- 企业(18852)
- 方法(16825)
- 地方(15909)
- 数学(15157)
- 数学方法(14849)
- 农(12281)
- 财(10059)
- 地方经济(9818)
- 中国(9746)
- 业经(9410)
- 农业(8564)
- 学(8294)
- 环境(7587)
- 务(6925)
- 财务(6883)
- 财务管理(6870)
- 制(6555)
- 企业财务(6486)
- 和(6023)
- 发(5803)
- 划(5795)
- 理论(5436)
- 融(5183)
- 金融(5181)
- 贸(5151)
- 机构
- 学院(131877)
- 大学(130049)
- 济(52742)
- 经济(51574)
- 管理(49574)
- 研究(48702)
- 理学(43028)
- 理学院(42451)
- 管理学(41548)
- 管理学院(41331)
- 中国(36639)
- 科学(32669)
- 京(28709)
- 农(27241)
- 所(25582)
- 研究所(23581)
- 业大(22572)
- 中心(22540)
- 财(22452)
- 农业(21598)
- 江(19707)
- 范(18366)
- 师范(18132)
- 院(17851)
- 财经(17717)
- 北京(17600)
- 州(16121)
- 经(16026)
- 科学院(15758)
- 经济学(15322)
- 基金
- 项目(95126)
- 科学(75032)
- 基金(68004)
- 研究(67118)
- 家(61485)
- 国家(61027)
- 科学基金(51542)
- 社会(42529)
- 社会科(40383)
- 社会科学(40370)
- 省(38708)
- 基金项目(36142)
- 自然(33934)
- 自然科(33054)
- 自然科学(33048)
- 划(32726)
- 自然科学基金(32390)
- 教育(29861)
- 资助(27385)
- 编号(26808)
- 重点(22481)
- 发(22476)
- 成果(20520)
- 部(20173)
- 创(19517)
- 课题(18860)
- 计划(18719)
- 科研(18455)
- 创新(18449)
- 国家社会(18052)
共检索到1934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粮食生产地域功能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异性。深入开展区域粮食生产地域功能的评价分级及动态变化研究有助于强化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本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粮食生产功能指数及考核模型,计算了1990和2007年的指数并分析其变动规律。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地域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的北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海河冲积平原区县域的粮食生产功能次之,山地丘陵区、坝上高原区及人口稠密的市辖区等的粮食生产功能弱。环渤海地区各县粮食生产功能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原区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位显著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实施使山地丘陵区的粮食生产功能逐渐降低,市辖区及周边市县的粮食生产功能位快速下降。基于指数的评价分析,结合区域粮食总产量和区域发展定位,将研究区划分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区、省级商品粮基地区、地级市商品粮基地区、一般粮食产区等4个类型区。依据各县域的粮食生产功能定位,进一步探讨强化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经济补偿、政绩考核等创新机制和政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裕瑞 卞新民
综合应用变异系数、地理联系率、区位熵等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980年以来地级市尺度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地域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联动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粮食生产经历了一个"上升-平稳-下降"的波动过程;地域差异增大,尤其是1995年后,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发生明显的空间分异;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苏北地区在全省粮食生产地域分工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江苏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域。最后,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经济发展 地域格局 江苏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荣生
大渤海地区行政上包括辽、冀、鲁三省和京、津二市。土地面积51.88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41%。人口1.9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9%。人口密度达375人/km~2,是我国人口负荷最大的地区之一。耕地面积为26687万亩(1988年统计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6%,垦殖指数达34.3%,是我国高垦殖率地区之一。东临渤海,大陆岸线长达5635.01km,占全国大陆岸线总长的34.2%。临海的地理位置和漫长的海岸线,为发展海上交通、对外联系和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以上,重工业所占比重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叶长盛 朱传民
本文运用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结合GIS技术,探讨了1980-2009年江西省县域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变化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西省粮食生产向产粮大县、湖区和平原区集中分布;近30a粮食生产重心一直在丰城市境内,略微向东北偏移2.09km;县域单元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空间聚集分布显著;1980、1990、2000和2009年位于HH和LL象限的县域分别占总单元数的49.45%、59.34%、58.24%和71.43%,局部集聚格局显著,集聚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局部空间集聚显著高产区(HH)以鄱阳湖平原南部地区为中心,包括南昌县、进贤县、高安市、樟树市、丰城市、新干县、余干...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金涛 陆建飞
从耕地变化的角度,分析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分化过程:1990~-2009年,在总量相对平衡下,江苏省粮食生产格局从地区平衡自给转向粮食余缺不均高度分化状态。耕地数量减少和耕地用途变更,直接导致苏南地区粮食生产急速衰退;耕地集约化利用度的不断提高,强化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全省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对于江苏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的调控,提出要维持苏南主销区基本粮食生产、强化苏中和苏北部粮食主产区的生产优势,通过虚拟耕地贸易方案协调好产销区粮食经济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婧 李诚固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存在的"产粮大省、经济穷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同时,受地方利益驱使的招商引资与城镇建设大量蚕食耕地的状况日益突出。以城乡用地空间统筹为视角,以吉林省为例,分析粮食生产地域城乡空间统筹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基于耕地保护、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与粮食主产区经济增长能力增强等目标的实现,系统分析粮食生产地域城乡空间统筹的实施路径。最后,提出我国北方经济落后的粮食主产区城乡空间统筹的地区模式。
关键词:
粮食生产地域 城乡空间统筹 吉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涛 陆建飞
以粮食产量计算模型为基础,将粮食生产分解成耕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强度、广度4个因子。以江苏省为例,从省域—分区域—地市等不同空间尺度,分析粮食生产的耕地因子过程,比较各地粮食生产变化的差异及其耕地利用变化的成因。结果显示:1990年代中期以来,江苏粮食生产区域分化显著,南部耕地大幅减少、有限耕地的生产功能减退,导致粮食生产全面萎缩;中北部耕地利用集约度提升,粮食生产功能总体趋于强化。影响各地市粮食生产变化的主导因子各有不同:粮食单产是连云港、盐城、宿迁、扬州、泰州5市粮食增产的主导因子,结构调整是南京、徐州、南通粮食减产、淮安粮食增产的主导因素;复种指数调减是苏州、无锡粮食生产衰退的首要因子。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分化 耕地变化 因素分解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邹凤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并且出现了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现象。中国粮食生产在供求基本平衡、品种和品质结构性矛盾突出,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新形势下,根据我国东、中、西部三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鲁奇,吕鸣伦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传统的“南粮北调”格局愈益明显地被“北粮南调”格局所取代。对有关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这一调运格局变化乃是生产地域重心由南向北逐渐推移的结果。粮食生产重心渐趋北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粮食需求压力、生产知识和技术进步、经济体制变革是最基本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
粮食生产,地域格局,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玉鸣 刘鲁艳
基于2012年全国288个地级市截面数据,构建我国城市工业空间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地级市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子系统进行了熵值评价,根据熵值得分重点对环渤海地区和西部能源"金三角"地区80个城市进行聚类分类和空间计量分析,并计算了全国288个地级市、环渤海和西部能源"金三角"9个省域城市工业空间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水平的几何平均得分。结果表明:(1)在工业空间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四个子系统中社会子系统发展较为滞后;(2)环渤海与西部能源"金三角"地区的绝大多数城市仍处于低层次的协调发展水平,西部能源"金三角"地区综合水平最高的为中卫市,其次为酒泉市,环渤海地区综合水平最高的城市缺席,次高城市是邢台市、石家庄市;(3)省域差异比较分析中环渤海地区各子系统水平和综合水平得分均高于西部能源"金三角"地区,但两个地区都存在工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4)80个城市形成了京津鲁核心区—蒙辽冀过渡区—宁陕甘外围区的工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三足鼎立"的格局,在京津冀辐射带动作用下,西部能源"金三角"的宁夏、内蒙古自治区依托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发展较快,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依据自身特色构建了一定自我发展能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梅德银
沿海地区粮食生产下滑的认识误区梅德银最近几年,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粮食问题。而粮食问题主要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造成沿海地区粮食生产大幅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思想认识上、舆论导向上出了偏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思想认识上,近些年围绕沿海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国刚 刘彦随 方方
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土地利用效益的多样化。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效益测度指数与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了环渤海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耦合格局及其协调发展特征。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分异性与集聚性特征显著;经济社会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平原区,生态高值区以冀西北间山盆地、坝上高原和辽宁山地丘陵区为主;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类型看,环渤海地区磨合阶段区域数量最多,占研究区的63.9%,集中分布于冀中冀南和山东省;低度耦合、拮抗阶段的区域呈带状环绕环渤海北部地区;高度耦合区域呈现出散乱的点状空间分布格局;协调发展度指数显示,轻度失调区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初级协调区域,滞后失调区域数量较少,分别占环渤海地区总面积的51.09%、31.76%和10.87%。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区,制定差别化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区域土地管理与规划,建立健全区域利益协调与补偿机制,是今后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重要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东霞 韩增林 王利 赵彪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合理的产业分工对于实现规模经济和建立具有全国地域分工意义的产业体系均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运用区位商指数、中心性指数和引力模型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从地级市的视角测度了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发展的地域分工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为制造业—服务业主导,西部地区为农林牧渔业主导,中部地区为采矿业和矿业—制造业混合带;从城市节点差异性来看,环渤海地区以矿业—制造业型城市、制造业型城市为主,地区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程度较差;从产业空间结构来看,分出了七大产业地域功能区,各功能区发展动力差异较大,并总结了"一圈、双核、三带"的空间结构特征。最后对环渤海地区产业优化布局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产业地域分工 产业分工 环渤海 空间结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戈大专 龙花楼 李裕瑞 张英男 屠爽爽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小农"为特征的粮食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粮食生产模式的转型是我国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变化最为显著的部分。文章从粮食生产系统概念界定出发,基于粮食生产供给功能、农户生计保障功能、城乡转型支撑功能和生态环境保育功能,构建了粮食生产系统多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黄淮海地区1990、2000、2010和2015年四期分县截面数据,定量评价了粮食生产系统不同功能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内在关系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不断增强,空间分布上京津地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不断减弱,而冀、鲁、豫、皖多省交界地区不断增强;农户生计保障功能和城乡转型支撑功能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生态环境保育功能整体上"南高北低"。(2)1990—2015年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系统总体功能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高功能都市型"、"过渡提升型"和"低功能生计型"三类粮食生产地域类型。(3)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与农户生计保障功能的相关系数由1990年的0.38转变为2015年的-0.22;而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与城乡转型支撑功能相关关系由弱相关转变为负相关;粮食生产供给功能越强的地方生态环境保育功能越高。然而,1990—2015年,70%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上升的县呈现出生态环境保育功能下降的趋势,粮食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国家粮食生产政策的制定需加强对农户生计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辛岭 高睿璞 蒋和平
[目的]通过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认清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优势、劣势和存在的问题,对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方法]从农业生产系统的角度,构建了一套包括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粮食产出能力、政策支持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5个方面14项具体指标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和统计数据,对2004—2015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价及排序。[结果](1)与非主产区比较,12年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物质装备水平、资源禀赋水平和粮食产出能力远远高于非粮食主产区。从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从2004年以来呈下降趋势,非主产区降低得更快。(2)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2004—2015年间,主产区及全国的资源禀赋水平、物质装备水平、粮食产出能力、政策支持水平4个一级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呈下降的趋势,主产区5个一级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各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且保持稳定的有3个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排名提高较快的有3个省;排名下降较快的有2个省。在此基础上,结合粮食生产的现状,提出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结论] 2004年以来,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总体上逐年提高。其发展水平远远高于非粮食主产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则呈下降趋势。12年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排序呈现动态的变化。因此,要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土地和技术等潜力,而且粮食生产要向低碳化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