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75)
2023(7849)
2022(6584)
2021(5708)
2020(4703)
2019(10768)
2018(10214)
2017(20277)
2016(10460)
2015(11233)
2014(11118)
2013(11154)
2012(10449)
2011(9378)
2010(9253)
2009(8295)
2008(8211)
2007(7267)
2006(6120)
2005(5541)
作者
(30267)
(25593)
(25261)
(24320)
(16234)
(12323)
(11395)
(9806)
(9411)
(9179)
(8604)
(8341)
(8268)
(8032)
(8028)
(7781)
(7594)
(7487)
(7290)
(7157)
(6322)
(6182)
(6115)
(5673)
(5665)
(5660)
(5535)
(5352)
(5219)
(5084)
学科
(53672)
经济(53628)
(28987)
管理(27661)
方法(22679)
(22108)
企业(22108)
数学(20270)
数学方法(20117)
(14711)
贸易(14709)
地方(14506)
(14272)
(13922)
中国(12083)
(12013)
业经(11970)
(11726)
产业(10464)
农业(9131)
地方经济(8822)
(8742)
技术(8584)
(8268)
(8231)
出口(8226)
出口贸易(8226)
(7322)
金融(7321)
环境(7290)
机构
学院(153044)
大学(151248)
(72042)
经济(70971)
管理(58909)
研究(52616)
理学(51962)
理学院(51388)
管理学(50648)
管理学院(50369)
中国(38139)
科学(31452)
(31169)
(30486)
(26109)
(25935)
财经(25713)
经济学(24296)
研究所(23928)
中心(23794)
(23509)
业大(22641)
经济学院(22378)
(21732)
农业(20515)
财经大学(19379)
(19050)
(18439)
北京(18433)
师范(18230)
基金
项目(110269)
科学(88818)
基金(83233)
研究(78392)
(73296)
国家(72803)
科学基金(62934)
社会(54270)
社会科(51980)
社会科学(51969)
基金项目(44140)
(42927)
自然(39508)
自然科(38678)
自然科学(38668)
自然科学基金(38022)
(35627)
教育(34160)
资助(33421)
编号(28370)
(25763)
重点(24977)
(24773)
国家社会(24177)
(23714)
创新(22293)
教育部(21440)
成果(21401)
人文(21231)
发展(21061)
期刊
(73478)
经济(73478)
研究(45143)
中国(26741)
学报(24571)
(23640)
科学(22656)
(22592)
管理(20831)
大学(18486)
学学(17843)
农业(16265)
经济研究(14522)
业经(13601)
(12993)
金融(12993)
财经(12799)
技术(11321)
(11198)
问题(10743)
(10626)
教育(9657)
商业(9338)
(9017)
国际(8517)
统计(8383)
(7944)
技术经济(7939)
科技(7487)
世界(7158)
共检索到2176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黎明  王宁  
目前,我国环渤海地区流通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其中京津冀、辽东半岛以及山东半岛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自不同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本文通过构建变量分析模型对环渤海地区流通产业协同与溢出效应的相关性进行测度,以期为环渤海地区流通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测度结果表明:京津冀与辽东半岛流通产业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而山东半岛流通产业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环渤海地区流通产业溢出效应相对显著,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市场规模对于环渤海地区流通产业协同具有正面影响;城市化水平、市场规模不仅能够促进环渤海地区流通产业协同发展,还可以对周边地区流通产业产生促进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邓昭  段伟  王绍博  周玉涛  
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测度2001—2019年环渤海地区港口发展水平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港口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增长放缓或下滑的城市港口发展水平往往也较低,且港口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2)环渤海地区港口发展水平对城市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对本地和邻近城市经济均有明显的推动作用。(3)省域港口群港口发展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性,津冀港口群和山东港口群港口发展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辽宁港口群对城市经济增长则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4)在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多维要素中,劳动力和城市资本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仍然较大,人力资本要素的作用较弱。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茜茜  申晓燕  徐建斌  宋洁  孙峰华  
基于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方法,对环渤海地区九省市及其下辖89个地级市客货运量空间格局进行空间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对客货运量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全局性判定,结果表明非农业人口比重和人均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两个因子对客货运量均产生显著性影响,其他因子则对客运量或货运量产生空间异质性影响;为判断影响因子对于客货运量影响的空间异质性,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显著影响的因子进行空间分析,不同因子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基于地理衰减规律的圈层结构和沿海到内陆的规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永超  
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变化的重大战略抉择。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逐步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经济内循环显得尤为重要,打造高效率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流通环节,促进商贸流通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由程开明、李惠蓉、唐杰君主编的《区域商贸流通产业空间格局及溢出效应研究》一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才志  李欣  
通过构建海洋资源承载力和海洋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与Romer模型,以环渤海地区为例,利用2000—2011年的数据测度了环渤海海洋资源与环境的阻尼效应,并对其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沿海17市海洋资源和环境对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着阻尼效应,并按阻尼值高低将其分为低约束型、高约束型和强约束型3种,然后将资源、环境阻尼组合效应分为7种,并对每一种组合类型进行机制分析,最后提出缓解海洋资源、环境阻尼效应以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欧阳慧  刘保奎  
环渤海地区位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的结合部。推进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对于在转型中提升这一区域整体竞争能力、拓展大区域开放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邓洋阳  
"十三五"期间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迅速,本文基于2007-2017年数据对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空间集聚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7年我国商贸流通产业集聚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较小;不同地区商贸流通产业集聚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南方地区商贸流通产业集聚水平明显高于北方地区,东部经济带商贸流通产业集聚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经济带。随后本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商贸流通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但是对东部地区带动作用更强,对中西部地区带动作用较弱。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晟婷  周晓唯  武增海  
协同集聚作为现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组织方式,对区域经济和生态均存在多方面影响。环保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共聚是产业协同集聚的一种细分模式,通过对比其与一般协同集聚在动因、效应和关联方式等方面异同,依据其显著的生态闭环功能和环境正外部性特征,将其命名为生态化协同集聚,并基于2013—2019年短面板数据,采用杜宾模型(SDM)考察生态化协同集聚的绿色经济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生态化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总体呈现U型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沿海地区生态化协同集聚程度较高,对绿色经济效率已形成有效促进作用,而内陆地区生态化协同集聚水平较低,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表现为抑制作用;环境规制对生态化协同集聚的绿色经济效应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可为生态化协同集聚促进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霞  常瑞平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的重要性重新被发现,以企业网络组织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通常以若干个在全球价值链占据高端的产业集群为支撑。文章认为,环渤海地区的崛起必须实施产业集群升级策略,以集群升级实现环渤海区域的协作与腾飞。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燕  
本文从流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流通渠道数字化、流通产业数字金融化3个维度,选取9项指标构建了流通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并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开展测度评价,进一步研究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在空间上是否存在溢出效应。研究表明:第一,长江经济带流通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呈现“东强西弱”的发展格局,随着时间演进,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在逐渐缩小;第二,由空间效应分析可知,长江经济带地区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但这种空间溢出效应是单向的,即长三角城市群向中西部地区单向溢出。最后从加强流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东西部流通互建机制等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关博文   张宁   闫盼盼  
本文通过分析数智化与流通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发现,2012-2021年我国数智化与流通产业集聚整体的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但存在显著地区差异,东部领先而中西部相对滞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智化与流通产业集聚技术溢出效应发现,数智化不仅推动了本地流通产业集聚,还对邻近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呈现出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然而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因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对邻近地区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而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未能对邻近地区产生正向溢出效应。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勇  关佳音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流通产业与经济发展出现增速下降的趋势,且三地在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参差不齐。为了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京津冀地区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基于我国京津冀地区2005-2017年间区域内流通产业发展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流通产业与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内流通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区域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了区域内流通产业的发展;流通产业对于区域经济的作用并不明显,但不能否定其对于区域经济潜在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艳  陈守东  
文章将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引入GARCH模型度量主要汇率市场的协同波动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将人民币兑港元、日元、欧元及英镑汇率波动作为一个系统度量其对美元汇率的协同波动溢出效应时,只表现出低波动下港元对美元的波动溢出效应;通过投资美元、欧元及英镑汇率可以规避港元汇率的高波动风险;欧元及英镑容易受到其他汇率市场的波动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导致其他汇率市场对日元汇率不存在显著的波动溢出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卢亚灵  颜磊  许学工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框架,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五省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体系中各评价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所以首先在ArcGIS9.2平台上,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因子的相关性,并对该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然后对脆弱性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好的、相对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等植被状况好、人类活动少的地区;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海陆过渡带和城市周围等生态系统不稳定、人类活动剧烈的地区;脆弱区的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不同地区之间脆弱性高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低脆弱地区,脆弱性低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重脆弱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艳慧  
本文选取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样本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数字化转型对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显著影响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区域内数字化转型对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当数字化转型程度大于特定临界值时会对本地区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反之则产生负向影响;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邻近区域数字化转型对本区域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当数字化转型程度大于特定临界值时会对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比较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反之则会产生比较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最后,基于本文研究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