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95)
- 2023(11599)
- 2022(10220)
- 2021(9447)
- 2020(7804)
- 2019(17991)
- 2018(17897)
- 2017(34821)
- 2016(18922)
- 2015(21082)
- 2014(21142)
- 2013(21071)
- 2012(19217)
- 2011(17252)
- 2010(17020)
- 2009(15380)
- 2008(14776)
- 2007(12727)
- 2006(11022)
- 2005(9511)
- 学科
- 济(83413)
- 经济(83342)
- 管理(52180)
- 业(49962)
- 企(40856)
- 企业(40856)
- 方法(36275)
- 数学(31469)
- 数学方法(31159)
- 地方(23200)
- 农(21251)
- 中国(19383)
- 业经(18786)
- 学(16631)
- 财(16007)
- 农业(14565)
- 地方经济(13641)
- 贸(13425)
- 贸易(13420)
- 环境(13164)
- 技术(12986)
- 易(12920)
- 和(12903)
- 产业(12527)
- 理论(12258)
- 制(11975)
- 划(10657)
- 融(10071)
- 金融(10068)
- 务(9831)
- 机构
- 学院(265967)
- 大学(265908)
- 管理(109564)
- 济(105767)
- 经济(103535)
- 理学(96131)
- 理学院(95028)
- 管理学(93497)
- 管理学院(93025)
- 研究(88603)
- 中国(63046)
- 科学(56651)
- 京(56590)
- 所(43963)
- 财(43940)
- 农(40754)
- 研究所(40536)
- 业大(40156)
- 中心(39576)
- 江(37063)
- 财经(36328)
- 范(36289)
- 师范(36001)
- 北京(35499)
- 经(32985)
- 院(32647)
- 农业(31928)
- 州(30961)
- 经济学(30914)
- 师范大学(29237)
- 基金
- 项目(191791)
- 科学(151503)
- 研究(141233)
- 基金(138563)
- 家(120585)
- 国家(119633)
- 科学基金(103037)
- 社会(88772)
- 社会科(84185)
- 社会科学(84165)
- 省(75689)
- 基金项目(74861)
- 自然(66958)
- 自然科(65334)
- 自然科学(65322)
- 自然科学基金(64123)
- 划(63648)
- 教育(63328)
- 编号(57916)
- 资助(55972)
- 成果(45717)
- 重点(42925)
- 发(42797)
- 部(41567)
- 创(40244)
- 课题(39490)
- 创新(37518)
- 科研(36313)
- 国家社会(36015)
- 项目编号(35454)
- 期刊
- 济(113128)
- 经济(113128)
- 研究(75839)
- 中国(46152)
- 学报(40649)
- 科学(38997)
- 管理(38628)
- 农(36846)
- 大学(30322)
- 财(30070)
- 学学(28546)
- 教育(28530)
- 农业(26446)
- 技术(22946)
- 业经(19837)
- 融(18188)
- 金融(18188)
- 经济研究(17797)
- 财经(16483)
- 问题(15023)
- 图书(14538)
- 科技(14158)
- 经(14081)
- 资源(13376)
- 业(13317)
- 技术经济(13220)
- 理论(13130)
- 商业(12317)
- 现代(12229)
- 实践(12211)
共检索到3723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霞 常瑞平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的重要性重新被发现,以企业网络组织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通常以若干个在全球价值链占据高端的产业集群为支撑。文章认为,环渤海地区的崛起必须实施产业集群升级策略,以集群升级实现环渤海区域的协作与腾飞。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产业集群 集群升级 区域协作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广海 刘佳
针对目前环渤海地区尚未形成空间结构合理、组织机制高效的旅游地域综合体的现实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以及环渤海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从环境优势、专业化分工、集群地域性与层次性三个方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并提出环渤海地区政策制度、旅游要素、市场网络、区域空间整合与协作的模式,以推动环渤海区域旅游整合与协调发展。
关键词:
环渤海 旅游产业集群 区域整合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家增
发挥整体优势加强区域合作──环渤海地区旅游协作之我见宋家增天津市旅游学会MakingFullUseoftheAdvantagesofIntegrationandStrengtheningTourismRegionalCooperation¥bySon...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炜 陈景新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环渤海创意产业合作对于促进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共同繁荣,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对建立环渤海创意产业区域协作机制进行探讨,包括建立稳定的磋商协调机制、建立区域规划协作机制、建立产业与市场融合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现代投融资机制等。
关键词:
环渤海 创意产业 协作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东霞 韩增林 王利 赵彪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合理的产业分工对于实现规模经济和建立具有全国地域分工意义的产业体系均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运用区位商指数、中心性指数和引力模型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从地级市的视角测度了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发展的地域分工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为制造业—服务业主导,西部地区为农林牧渔业主导,中部地区为采矿业和矿业—制造业混合带;从城市节点差异性来看,环渤海地区以矿业—制造业型城市、制造业型城市为主,地区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程度较差;从产业空间结构来看,分出了七大产业地域功能区,各功能区发展动力差异较大,并总结了"一圈、双核、三带"的空间结构特征。最后对环渤海地区产业优化布局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产业地域分工 产业分工 环渤海 空间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丽 黄超
文章结合产业结构转型系数,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和PDL(Polynomial Distribution lag)模型检验了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率和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存在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率的长期因果关系,存在产业转型与TFP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滞后于产业转型,即期产业转型系数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但与滞后三期以内的产业转型系数正相关。因此,环渤海地区产业转型具有短期经济增长效应,不具备长期经济增长效应,环渤海地区产业提高了该区域的经济增长质量,同时也表明环渤海地区产业转型滞后,转型质量不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盛
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三次海洋产业结构比较、海洋产业人均产值系数、区位熵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比重等方法对环渤海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了分析。基于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优化区域海洋产业结构需要:稳定发展海洋第一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第二产业,以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为重点发展海洋第三产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艺璇 程钰 张含朔
产业绿色转型是建设城市绿色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途径。研究从产业发展、产业生态、绿色潜力3个层面构建产业绿色转型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基尼系数、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探讨环渤海地区产业绿色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15年环渤海地区产业绿色转型指数偏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0.201上升为2015年的0.380;(2)北京市、青岛市、大连市等城市的产业绿色转型水平较高,阜新市、本溪市、邢台市、盘锦市等城市的产业绿色转型水平较低,京津地区与青烟威地区成为新的产业绿色转型"高—高"热点集聚区,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093下降为2015年的0.080,地区间差异化程度逐渐缩小;(3)区域产业绿色转型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信息产业从业人数以及科技创新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对于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莉晓 马虎兆
阐述了构建区域知识产权协作体系对环渤海区域进一步合作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初步提出了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并针对体系构建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环渤海区域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协作体系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冯朝阳
采用网络分析方法,对1995—2014年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空间网络关联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空间网络关联特征显著,分为"辽宁"和"京津冀鲁"两个子网络;网络密度稳步上升,但仍然较低;核心区域的经济比重有所降低,但份额始终较大;网络效率在波动中趋降,空间溢出效应趋于显著。其中,北京、天津、济南等9地属于"主受益"板块,石家庄、保定、潍坊等19地属于"经纪人"板块,沈阳、大连、鞍山等4地属于"双向溢出"板块,而秦皇岛、承德、葫芦岛等12地属于"净溢出"板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控制FDI区域差异以及投资多元化等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增强区域经济空间关联。应多途径构建区域经济关联通道,打造"环型"网状关联经济,并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多元化发展增进区域经济空间关联。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冯朝阳
采用网络分析方法,对1995—2014年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空间网络关联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空间网络关联特征显著,分为"辽宁"和"京津冀鲁"两个子网络;网络密度稳步上升,但仍然较低;核心区域的经济比重有所降低,但份额始终较大;网络效率在波动中趋降,空间溢出效应趋于显著。其中,北京、天津、济南等9地属于"主受益"板块,石家庄、保定、潍坊等19地属于"经纪人"板块,沈阳、大连、鞍山等4地属于"双向溢出"板块,而秦皇岛、承德、葫芦岛等12地属于"净溢出"板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控制FDI区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姜玲 梁涵 刘志春
科技人力资源是劳动力队伍中有技术且高效率的组分。环渤海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具有全国性比较优势,但其集聚程度与经济发展的联动趋势不显著,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不明显,其集聚并未带来劳均资本同样快速的集聚,只在产业分布上与产业结构呈现一定的正相关。环渤海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进一步发挥。
关键词:
科技人力资源 区域经济 关联 环渤海地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慧霞
山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却在全国发展滞后。山西与环渤海地区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是振兴山西旅游业、变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山西紧靠环渤海地区,与环渤海地区存在明显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互补优势。山西与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应选择紧密型、多层次合作模式,包括旅游市场共享、旅游人才培养、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投资、包价旅游线路联营、旅游宣传、旅游管理等方面合作。通过多方位合作,大力开发山西旅游商品市场,切实走活山西旅游这盘棋。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宣庆
环渤海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地带,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的主要依托。经过多年的发展,环渤海地区已基本具备了率先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相比,环渤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