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76)
- 2023(15407)
- 2022(13103)
- 2021(11920)
- 2020(9940)
- 2019(22542)
- 2018(22223)
- 2017(42770)
- 2016(23531)
- 2015(25987)
- 2014(25529)
- 2013(25456)
- 2012(23152)
- 2011(20904)
- 2010(20510)
- 2009(18532)
- 2008(17781)
- 2007(15418)
- 2006(13345)
- 2005(11384)
- 学科
- 济(94618)
- 经济(94527)
- 管理(63448)
- 业(61917)
- 企(50104)
- 企业(50104)
- 方法(42601)
- 数学(37105)
- 数学方法(36723)
- 农(26288)
- 学(23068)
- 中国(23061)
- 业经(22545)
- 地方(21739)
- 财(20877)
- 农业(17915)
- 贸(16984)
- 贸易(16979)
- 环境(16695)
- 易(16438)
- 技术(15886)
- 产业(14850)
- 制(14783)
- 和(14542)
- 理论(14152)
- 划(13181)
- 务(13032)
- 财务(12973)
- 财务管理(12956)
- 银(12430)
- 机构
- 大学(331818)
- 学院(331334)
- 管理(130366)
- 济(128652)
- 经济(126019)
- 研究(114797)
- 理学(114612)
- 理学院(113247)
- 管理学(111153)
- 管理学院(110588)
- 中国(81120)
- 科学(76951)
- 京(70555)
- 农(64106)
- 所(59044)
- 业大(57564)
- 研究所(55000)
- 财(54028)
- 中心(51379)
- 农业(51001)
- 江(46759)
- 财经(44781)
- 范(44001)
- 北京(43754)
- 师范(43431)
- 院(41776)
- 经(40849)
- 经济学(38116)
- 州(38082)
- 技术(35424)
- 基金
- 项目(242186)
- 科学(189218)
- 基金(175325)
- 研究(168709)
- 家(156982)
- 国家(155741)
- 科学基金(132069)
- 社会(105871)
- 社会科(100417)
- 社会科学(100389)
- 省(95624)
- 基金项目(94638)
- 自然(89113)
- 自然科(87011)
- 自然科学(86986)
- 自然科学基金(85419)
- 划(81373)
- 教育(75808)
- 资助(70697)
- 编号(66856)
- 重点(55130)
- 发(52942)
- 成果(52045)
- 部(51589)
- 创(50813)
- 创新(47451)
- 科研(47091)
- 计划(47083)
- 课题(46114)
- 国家社会(43596)
- 期刊
- 济(133329)
- 经济(133329)
- 研究(90498)
- 学报(62831)
- 农(57081)
- 中国(56883)
- 科学(55266)
- 大学(45729)
- 管理(44563)
- 学学(43594)
- 农业(39720)
- 财(37697)
- 教育(32025)
- 技术(25796)
- 业经(23393)
- 融(22846)
- 金融(22846)
- 经济研究(21619)
- 业(20683)
- 财经(20550)
- 科技(18566)
- 问题(17845)
- 经(17609)
- 业大(17314)
- 版(16780)
- 资源(16358)
- 图书(15951)
- 技术经济(15514)
- 商业(14843)
- 林业(14685)
共检索到458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艺璇 程钰 张含朔
产业绿色转型是建设城市绿色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途径。研究从产业发展、产业生态、绿色潜力3个层面构建产业绿色转型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基尼系数、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探讨环渤海地区产业绿色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15年环渤海地区产业绿色转型指数偏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0.201上升为2015年的0.380;(2)北京市、青岛市、大连市等城市的产业绿色转型水平较高,阜新市、本溪市、邢台市、盘锦市等城市的产业绿色转型水平较低,京津地区与青烟威地区成为新的产业绿色转型"高—高"热点集聚区,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093下降为2015年的0.080,地区间差异化程度逐渐缩小;(3)区域产业绿色转型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信息产业从业人数以及科技创新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对于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耀文 王宝海
文章基于2005—2017年环渤海地区17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结合ESDA分析空间演化趋势及空间相关性,并建立空间杜宾-STIRPAT模型探讨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呈现逐渐上升态势,地区间差异较大;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在空间上整体呈东北—西南格局并逐渐向西南方向转移,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聚集特征,各地区在空间上相互影响;人均GDP、农业研发投入、人口老龄化程度、财政支农水平、农业规模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密度、种植结构等8类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直接和间接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耀文 王宝海
文章基于2005—2017年环渤海地区17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结合ESDA分析空间演化趋势及空间相关性,并建立空间杜宾-STIRPAT模型探讨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呈现逐渐上升态势,地区间差异较大;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在空间上整体呈东北—西南格局并逐渐向西南方向转移,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聚集特征,各地区在空间上相互影响;人均GDP、农业研发投入、人口老龄化程度、财政支农水平、农业规模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密度、种植结构等8类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直接和间接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丽 黄超
文章结合产业结构转型系数,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和PDL(Polynomial Distribution lag)模型检验了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率和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存在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率的长期因果关系,存在产业转型与TFP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滞后于产业转型,即期产业转型系数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但与滞后三期以内的产业转型系数正相关。因此,环渤海地区产业转型具有短期经济增长效应,不具备长期经济增长效应,环渤海地区产业提高了该区域的经济增长质量,同时也表明环渤海地区产业转型滞后,转型质量不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家庭
采用环渤海地区30个地级以上城市2003—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实证研究了环渤海地区主要城市的技术效率,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主要城市的技术效率差距明显,并得出提高外资利用率以及工业聚集度、完善金融体制等能够提高该地区技术效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技术效率 SFA模型 环渤海地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马骥
基于价格指数,运用"价格法"构建测度环渤海地区市场一体化的指标,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1985年以来,环渤海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但进程缓慢。对外开放水平、地方政府行为、国有化经济比重等是环渤海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环渤海 市场一体化 测度 影响因素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国富
以环渤海地区主要的22个城市为代表,选取可能影响FDI的20个变量,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因素主要是:城市现有的和潜在的市场规模、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物流水平、城市的繁荣程度、交通和通讯设施、教育水平、劳动成本、产业的关联效应和示范效应。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FDI 主成分分析 回归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霞 常瑞平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的重要性重新被发现,以企业网络组织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通常以若干个在全球价值链占据高端的产业集群为支撑。文章认为,环渤海地区的崛起必须实施产业集群升级策略,以集群升级实现环渤海区域的协作与腾飞。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产业集群 集群升级 区域协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邓淇中 张玲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聚集区、水生态功能区,其水资源绿色效率问题直接影响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本文从高质量发展视角,构建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水资源绿色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基极差熵权法、超效率EBM模型和GML生产率指数以及空间面板分位数回归等计量方法,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测度与识别。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变来看,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总体水平呈高低交错状的波动上升趋势,先后经历了“稳增期”“振落期”“提速期”等3个阶段。(2)从空间格局来看,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水资源绿色效率较高的地区主要是经济发达的中心或副中心城市,数值较低的城市大多集聚在中、上游经济不发达地区,表现出由高向低的扩散迹象,且在全局空间检验中发现存在正的自相关性,局部空间存在集聚现象和溢出效应。(3)从影响因素来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科学技术水平、政府管制力度以及对外贸易程度对水资源绿色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在不同分位点下的水资源绿色效率,其驱动因素的影响方向与力度均有差异,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旧成立。最后,根据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绿色效率时空演变趋势和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党云晓 余建辉 张文忠 李业锦 谌丽 湛东升
以环渤海地区为案例区,综合运用多层线性模型、GIS空间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基于居民主观感受数据,对研究区域内43个城市的居住环境进行评价,并探讨城市客观特征对主观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1环渤海地区城市之间的居住环境评价差别明显,辽宁省城市的评价结果整体较优,河北省城市的评价结果整体较差;2环境健康性是居住环境评价得分较低城市的共同短板;3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与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均呈负相关,中小城市的居住环境满意度普遍高于大城市,临海城市的居民对所在城市的满意度评价更高;4在城市居住环境的可提升要素中,治理雾霾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呈奕 张文忠 湛东升 李雪丽
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为例,从人居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评价人居环境指数,运用描述统计和GIS制图方法,分析环渤海地区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质量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人居环境综合指数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沿海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明显高于内陆城市;在省级行政单元中,辽宁省人居环境综合指数最高,天津最低。(2)环渤海地区城市人居环境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人口规模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仅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率并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东霞 韩增林 王利 赵彪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合理的产业分工对于实现规模经济和建立具有全国地域分工意义的产业体系均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运用区位商指数、中心性指数和引力模型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从地级市的视角测度了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发展的地域分工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为制造业—服务业主导,西部地区为农林牧渔业主导,中部地区为采矿业和矿业—制造业混合带;从城市节点差异性来看,环渤海地区以矿业—制造业型城市、制造业型城市为主,地区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程度较差;从产业空间结构来看,分出了七大产业地域功能区,各功能区发展动力差异较大,并总结了"一圈、双核、三带"的空间结构特征。最后对环渤海地区产业优化布局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产业地域分工 产业分工 环渤海 空间结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侃 樊杰 刘汉初
本文基于地级行政单元的水污染物排放和社会经济截面数据,分析环渤海地区水污染物排放的流域特征与时空分异,定量解析环渤海地区及高强度排放聚集区内水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海河流域是环渤海地区纳污量最大、增量最突出的流域,其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分别占区域排放总量的38.94%、39.23%。(2)2005年以来,环渤海地区水污染物高排放区从零星分布向连片分布转变,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已成为水污染物高排放区的叠加区域。(3)环渤海地区水污染物排放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关联程度呈增大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侃 樊杰 刘汉初
本文基于地级行政单元的水污染物排放和社会经济截面数据,分析环渤海地区水污染物排放的流域特征与时空分异,定量解析环渤海地区及高强度排放聚集区内水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海河流域是环渤海地区纳污量最大、增量最突出的流域,其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分别占区域排放总量的38.94%、39.23%。(2)2005年以来,环渤海地区水污染物高排放区从零星分布向连片分布转变,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已成为水污染物高排放区的叠加区域。(3)环渤海地区水污染物排放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关联程度呈增大趋势,水污染排放热度呈沿海向内陆递减态势,海河流域热度显著高于其他流域,沿海合作区显著高于内陆协作区;京津冀长期处于热点区和次热区,热区覆盖范围由海河向淮河流域拓展。(4)不同水污染物排放的驱动因素差异显著,对化学需氧量排放而言,经济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因素呈较强的正向带动,而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程度表现出显著负向影响;对氨氮排放来说,人口规模呈正向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亦有一定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则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伟勇
文章基于2000—2019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分析工具以及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我国城市绿色创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研究期内,排名靠前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均衡发展,排名靠后的城市则存在发展短板问题。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空间分布格局再现“胡焕庸线”和“绿色创新马赛克”,呈“四核两带多点”的分布特征。第二,城市绿色创新表现出很强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关联程度逐年提升。东部沿海城市多位于高值集聚区域,中西部城市多位于低值集聚区域和异质性区域。第三,环境规制与城市绿色创新存在“U”型曲线关系。财政科技支出、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地和周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城市绿色创新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