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20)
2023(4210)
2022(3591)
2021(3199)
2020(2394)
2019(5252)
2018(4943)
2017(9725)
2016(5158)
2015(5593)
2014(5620)
2013(5752)
2012(5621)
2011(5111)
2010(5059)
2009(4520)
2008(4358)
2007(3943)
2006(3464)
2005(3066)
作者
(15595)
(13200)
(13153)
(12454)
(8096)
(6264)
(5986)
(5151)
(4902)
(4612)
(4508)
(4442)
(4243)
(4132)
(4121)
(4032)
(4003)
(3752)
(3698)
(3661)
(3330)
(3240)
(3199)
(2956)
(2952)
(2868)
(2796)
(2701)
(2643)
(2614)
学科
(35220)
经济(35207)
地方(16055)
(11349)
管理(11095)
地方经济(10842)
方法(9925)
数学(8744)
(8706)
数学方法(8699)
产业(8547)
业经(7763)
(7313)
企业(7313)
中国(7165)
农业(6361)
环境(5326)
结构(5260)
(5224)
技术(4761)
(4392)
(3935)
(3838)
贸易(3837)
(3700)
产业结构(3690)
(3608)
金融(3606)
(3571)
资源(3524)
机构
学院(79550)
大学(77133)
(37650)
经济(37020)
研究(31106)
管理(29734)
理学(25925)
理学院(25502)
管理学(25155)
管理学院(24995)
中国(21314)
科学(19455)
(16607)
(15803)
研究所(14583)
中心(13694)
(13284)
(12316)
师范(12247)
经济学(12064)
(12050)
(11897)
(11494)
经济学院(11020)
财经(10917)
业大(10846)
科学院(10466)
北京(10218)
师范大学(9978)
(9864)
基金
项目(58587)
科学(47544)
研究(43742)
基金(42270)
(37177)
国家(36935)
科学基金(31597)
社会(29876)
社会科(28534)
社会科学(28529)
(23738)
基金项目(23112)
(19733)
自然(18588)
自然科(18094)
自然科学(18091)
教育(17986)
自然科学基金(17746)
编号(16994)
(16490)
资助(15527)
重点(14013)
发展(13998)
(13810)
国家社会(13004)
成果(12665)
(12434)
(12336)
课题(12130)
创新(11725)
期刊
(43732)
经济(43732)
研究(23219)
中国(14342)
科学(11766)
(11275)
学报(10281)
管理(10191)
(8143)
农业(8007)
业经(7845)
大学(7592)
学学(7341)
经济研究(6964)
技术(6706)
资源(6303)
问题(6152)
教育(6042)
财经(5243)
(5086)
金融(5086)
(4781)
技术经济(4561)
科技(4524)
商业(4478)
经济问题(4186)
(4163)
统计(4158)
(4151)
地理(4098)
共检索到1146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东霞  韩增林  王利  赵彪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合理的产业分工对于实现规模经济和建立具有全国地域分工意义的产业体系均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运用区位商指数、中心性指数和引力模型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从地级市的视角测度了环渤海地区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研究发现:环渤海地区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发展的地域分工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为制造业—服务业主导,西部地区为农林牧渔业主导,中部地区为采矿业和矿业—制造业混合带;从城市节点差异性来看,环渤海地区以矿业—制造业型城市、制造业型城市为主,地区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程度较差;从产业空间结构来看,分出了七大产业地域功能区,各功能区发展动力差异较大,并总结了"一圈、双核、三带"的空间结构特征。最后对环渤海地区产业优化布局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霞  常瑞平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的重要性重新被发现,以企业网络组织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通常以若干个在全球价值链占据高端的产业集群为支撑。文章认为,环渤海地区的崛起必须实施产业集群升级策略,以集群升级实现环渤海区域的协作与腾飞。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丽  黄超  
文章结合产业结构转型系数,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和PDL(Polynomial Distribution lag)模型检验了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率和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存在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率的长期因果关系,存在产业转型与TFP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滞后于产业转型,即期产业转型系数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但与滞后三期以内的产业转型系数正相关。因此,环渤海地区产业转型具有短期经济增长效应,不具备长期经济增长效应,环渤海地区产业提高了该区域的经济增长质量,同时也表明环渤海地区产业转型滞后,转型质量不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艺璇  程钰  张含朔  
产业绿色转型是建设城市绿色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途径。研究从产业发展、产业生态、绿色潜力3个层面构建产业绿色转型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基尼系数、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探讨环渤海地区产业绿色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0—2015年环渤海地区产业绿色转型指数偏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0.201上升为2015年的0.380;(2)北京市、青岛市、大连市等城市的产业绿色转型水平较高,阜新市、本溪市、邢台市、盘锦市等城市的产业绿色转型水平较低,京津地区与青烟威地区成为新的产业绿色转型"高—高"热点集聚区,基尼系数由2000年的0.093下降为2015年的0.080,地区间差异化程度逐渐缩小;(3)区域产业绿色转型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信息产业从业人数以及科技创新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对于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粮食生产地域功能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异性。深入开展区域粮食生产地域功能的评价分级及动态变化研究有助于强化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本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粮食生产功能指数及考核模型,计算了1990和2007年的指数并分析其变动规律。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地域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的北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海河冲积平原区县域的粮食生产功能次之,山地丘陵区、坝上高原区及人口稠密的市辖区等的粮食生产功能弱。环渤海地区各县粮食生产功能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原区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位显著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实施使山地丘陵区的粮食生产功能逐渐降低,市辖区及周边市县的粮食生产功能位快速下降。基于指数的评价分析,结合区域粮食总产量和区域发展定位,将研究区划分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区、省级商品粮基地区、地级市商品粮基地区、一般粮食产区等4个类型区。依据各县域的粮食生产功能定位,进一步探讨强化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经济补偿、政绩考核等创新机制和政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广海  刘佳  
针对目前环渤海地区尚未形成空间结构合理、组织机制高效的旅游地域综合体的现实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以及环渤海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从环境优势、专业化分工、集群地域性与层次性三个方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并提出环渤海地区政策制度、旅游要素、市场网络、区域空间整合与协作的模式,以推动环渤海区域旅游整合与协调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肖金成  
环渤海地区有三大城市群,十几个重要的港口,港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也给该区域港口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经济全球化和港口集群式分布必然使港口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环渤海地区港口应整合资源,联手发展,发挥优势,合作共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盛  
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三次海洋产业结构比较、海洋产业人均产值系数、区位熵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比重等方法对环渤海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了分析。基于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优化区域海洋产业结构需要:稳定发展海洋第一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第二产业,以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为重点发展海洋第三产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慧霞  
山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却在全国发展滞后。山西与环渤海地区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是振兴山西旅游业、变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山西紧靠环渤海地区,与环渤海地区存在明显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互补优势。山西与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应选择紧密型、多层次合作模式,包括旅游市场共享、旅游人才培养、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投资、包价旅游线路联营、旅游宣传、旅游管理等方面合作。通过多方位合作,大力开发山西旅游商品市场,切实走活山西旅游这盘棋。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宣庆  
环渤海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地带,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的主要依托。经过多年的发展,环渤海地区已基本具备了率先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相比,环渤海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张燕生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战略调整期,长期以来的外汇缺口、资本缺口和供给缺口已转化为知识缺口、竞争力缺口和需求缺口,这需要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向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正式确立了“以北京—天津—滨海地区为发展轴心,以京津冀为核心区,以辽东、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湾经济圈发展战略。本文根据国内外大环境,结合本区域优势,提出环渤海地区应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其对外经贸区域战略重点应放在加强推进产品国际化的区域合作、产业国际化的区域合作、人才国际化的区域合作、投资国际化四方面,为环渤海地区的对外经贸发展勾勒了清晰蓝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方方  刘彦随  龙花楼  李裕瑞  
基于土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阶段耦合规律的理论分析,应用承载力模型,开展了2008年环渤海地区县域土地非农化适度性的评价和土地适度非农化阈值的界定。结果表明:①受区域土地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对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与建设用地供给之间呈现为正反双向的"S"型曲线,两者之间的耦合变化规律以工业化完成阶段最为显著;②工业化初期至后期阶段土地非农化趋势表现为缓慢增长,土地适度非农化阈值为10.0%~17.5%;③工业化与城镇化驱动作用强度决定着土地非农化规模的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科学调控土地非农化进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何晓伟  杨子健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地区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雄厚的工业基础、先进的科技教育、丰富的自然资源、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在大力发展环渤海地区经济的背景下,国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炜  陈景新  
创意产业作为文化、经济、科技高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环渤海经济区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复合型环境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从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两方面对环渤海地区的创意产业资源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其具有丰富性、差异性和互补性的特点,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环渤海地区各省市应密切协作,整合资源,进一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