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11)
- 2023(15462)
- 2022(13280)
- 2021(12146)
- 2020(10209)
- 2019(23311)
- 2018(22734)
- 2017(44416)
- 2016(23361)
- 2015(26234)
- 2014(26059)
- 2013(26039)
- 2012(23989)
- 2011(21806)
- 2010(22022)
- 2009(20729)
- 2008(19116)
- 2007(16736)
- 2006(14910)
- 2005(13403)
- 学科
- 济(116265)
- 经济(116149)
- 管理(69096)
- 业(66260)
- 企(54972)
- 企业(54972)
- 方法(48641)
- 数学(43046)
- 数学方法(42683)
- 中国(31649)
- 融(28183)
- 金融(28182)
- 地方(27614)
- 财(26829)
- 银(26011)
- 银行(25966)
- 农(25583)
- 行(25035)
- 业经(23314)
- 学(21835)
- 制(20633)
- 农业(18105)
- 务(17358)
- 财务(17294)
- 财务管理(17257)
- 贸(17060)
- 贸易(17044)
- 企业财务(16531)
- 易(16415)
- 理论(16020)
- 机构
- 大学(338786)
- 学院(336185)
- 济(148178)
- 经济(145241)
- 管理(134725)
- 理学(116789)
- 理学院(115536)
- 研究(114473)
- 管理学(113815)
- 管理学院(113221)
- 中国(90006)
- 京(70764)
- 科学(67430)
- 财(66480)
- 所(56241)
- 财经(53884)
- 中心(52821)
- 研究所(51094)
- 农(49757)
- 经(49010)
- 江(48059)
- 业大(46966)
- 经济学(46761)
- 北京(44929)
- 范(42213)
- 经济学院(42042)
- 师范(41867)
- 院(41419)
- 财经大学(40300)
- 州(39272)
- 基金
- 项目(228123)
- 科学(180575)
- 研究(168111)
- 基金(167358)
- 家(144374)
- 国家(143213)
- 科学基金(124147)
- 社会(108748)
- 社会科(103393)
- 社会科学(103365)
- 基金项目(88818)
- 省(88037)
- 自然(79071)
- 自然科(77264)
- 自然科学(77250)
- 自然科学基金(75891)
- 教育(75749)
- 划(73401)
- 资助(69328)
- 编号(67153)
- 成果(53901)
- 部(50907)
- 重点(50667)
- 发(49259)
- 创(47646)
- 课题(45838)
- 国家社会(45280)
- 创新(44511)
- 教育部(44368)
- 人文(43575)
- 期刊
- 济(161845)
- 经济(161845)
- 研究(104517)
- 中国(61851)
- 管理(50082)
- 财(49690)
- 学报(49196)
- 科学(46553)
- 农(44087)
- 融(42602)
- 金融(42602)
- 大学(37825)
- 学学(35880)
- 教育(31118)
- 农业(29919)
- 技术(28809)
- 财经(27622)
- 经济研究(27228)
- 业经(23802)
- 经(23627)
- 问题(20501)
- 技术经济(18136)
- 理论(17520)
- 科技(16378)
- 实践(15681)
- 践(15681)
- 统计(15506)
- 图书(15374)
- 现代(15205)
- 业(15131)
共检索到5016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甘星 甘伟
科技金融效率是评价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本文构建了科技金融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对2006—2014年三大经济圈十省市的科技金融相对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此期间北京、广东科技金融一直处于技术有效,即达到了纯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最佳状态。上海、天津科技金融投入则处于技术相对有效,其他六省市始终处于明显非技术有效状态。本文进一步剖析了这十省市科技金融效率差异的形成原因,并从政府、企业、金融市场、高技术产业、人才等五方面对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
科技金融 技术创新 DEA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吕明元 尤萌萌
基于1988-1997年和2000-2011年这两个时段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各省市分行业面板数据,从结构变化的资本集约度角度考察制造业结构变动的趋向。实证结果表明,1988-1997年时段,经济圈中除广东省外,绝大多数省市制造业劳动力要素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而2000-2011年时段,不少省市的制造业结构呈劳动密集型化变动特征。而且,三大经济圈制造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调整在区域上由北向南递减,而向劳动密集型调整则由南向北递减。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三大经济圈制造业结构趋向于劳动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谢晶 李迪
建设高效、有序的口岸通关环境,是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前提条件,有利于实现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本文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着眼于通关时效的提升,构建了交叉效率DEA—Malmquist指数—Co-plot三步法的口岸通关协同绩效评价模型,对2014~2016年我国三大经济圈主要口岸的通关协同绩效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通关模式下,长三角经济圈口岸通关协同绩效效率水平均高于珠三角、环渤海;我国三大经济圈口岸通关协同绩效整体发展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在进口-空运模式下环渤海经济圈口岸通关协同绩效的Malmquist指数最低;基于投入规模的分组为我国三大经济圈口岸通关协同发展提供了改进方向。在此基础上,从口岸改革目标、口岸治理结构、口岸规划布局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口岸通关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求光 李洪英
运用随机前沿方法(SFA)和面板数据,就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的R&D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机制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R&D投入对技术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地效应;②随着R&D投入逐年递增,三大经济区的R&D技术效率水平整体上都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③三个不同经济区之间内部存在较大差异,但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各区域经济也在向着均衡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R&D 技术效率 区域差异 SFA方法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洪芳林 龚蛟腾
[目的/意义]旨在例析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政策规划与行业实践探索二者间“分治融合”的互动关系,挖掘过去经验与未来方略“时序扬弃”的转换逻辑。[方法/过程]以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为例,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采集抽取国家各部委、三大经济圈所属省市颁布的相关政策及公共图书馆“十四五”规划文本内容,通过三级编码分析,归纳出由58个初始概念、9个初始范畴和3个主范畴构成的公共图书馆智慧空间政策环境框架。通过代表性多案例分析、演绎归纳方法提炼三大经济圈公共图书馆智慧空间实践发展过程,并用生命周期、责任相关者和政策赋能理论予以解释。[结果/结论 ]从技术意蕴、组织质态与环境理路3个维度,比较公共图书馆智慧空间“政策基础、政策过程、政策目标”政策环境框架与从“零星探索”到“实质推进”的实践发展过程的互动关系,建构政策引导公共图书馆空间智慧化变革双轮驱动理论解释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袁城
本文以"竞合"为背景,运用基本份额偏离法分解了2000年和200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结构的差异,并运用两段最小二乘法分析了高级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贡献程度来阐释这些内部差异。进而说明高级人力资本要素是衡量区域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变量之一。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集约利用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健康、持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竞争力 高技术产业 偏离份额分析法
[期刊] 改革
[作者]
邹卫星 周立群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珠三角可分为三个阶段,环渤海可分为四个阶段;区域一体化不可逆转并正在加速;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最快,然后是珠三角和环渤海;要推动区域一体化,适应市场要求、正确理论指导和政府宏观引导三者不可或缺;一体化进程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基础设施一体化最易实施也进展最快,产业结构一体化最难以协调;一体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目标模式还没有出现。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 长三角 珠三角 环渤海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芸 贝政新
文章基于耦合理论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及耦合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构建耦合评价模型,设计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长三角经济圈2008-2016年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的耦合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经济圈科技与金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但良性耦合的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总体耦合协调度较低;圈内各省市耦合协调度差距显著;安徽省的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其他三省市,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创新水平严重滞后于金融发展水平。据此建议各省市要因地制宜,重点考虑发展相对滞后的系统,通过结构性改革扩大复合系统的协同作用,同时整合各省资源优势,搭建长三角经济圈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组建圈内"创新联盟",实现长三角经济圈科技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史学贵 施洁
笔者基于2001年~2011年的数据,运用层次分析和交叉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别测算了我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共90个地级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工业效率值;随后,在空间技术溢出理论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三大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及其外溢效应对工业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域基础设施对工业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不同基础设施的效应在三大区域之间却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基础设施 空间溢出 工业效率 区域比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施洁 史学贵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交叉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2001-2010年我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共90个地级市的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和工业效率值,接着在空间技术溢出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三大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及其外溢效应对工业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区域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工业效率的提升,同时,在相邻地级市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分项对工业效率的影响,及其外溢效应的分析结果,在三大区域之间的表现并不一致。
关键词:
基础设施 工业效率 空间溢出 区域比较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 房光婷
利用1990~2007年的数据,以开放经济条件为出发点,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比较研究。计量分析显示,人均GDP、政府财政支出、人力资本、城市化水平均与三大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相关,而且都是显著性相关。外商直接投资对环渤海区域和珠江三角洲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影响,对长江三角洲则没有显著影响。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使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调整财政支出的投向和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助于缩小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小龙
“增长三角”这一名称由新加坡现任总理吴作栋于1989年首先提出,也有将其译作“成长三角”或“增长三角洲”的。由于这种“增长三角”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又是出现在亚洲(当然不排除将来在非洲、拉美出现),故完整的叫法应为“亚洲经济增长三角”。但国际上对“增长三角”这一概念尚无完全一致的定义。如认为它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经济地带”、“次区域经济区”、“小区域经济区”、“扩展的城市地区”等等。虽然叫法各异,但就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朱同丹
本文通过分析无锡在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中的区域经济地位、综合因素地位,进而准确揭示出无锡在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中的城市定位。然后以此展望今后无锡的发展与超越。
关键词:
无锡 长三角 定位与超越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苏良军 王芸
本文建立了两套回归模型:无空间相关变量的单向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有空间相关变量的单向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比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有:"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内部的确存在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珠三角"区域内部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略大于"长三角"区域,但两者在统计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两个地区都存在经济增长的β收敛,但"珠三角"地区呈现出更强的收敛性;对于影响"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些相同和不同点值得关注。
关键词:
空间相关 空间自回归模型 增长收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春萌 谷人旭 高士博 许树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迈入"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该文以长三角经济圈内的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专业化指数以及产业合作潜力模型等多种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测度、分析了长三角经济圈二省一市(江苏、浙江和上海)内25个地级以上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强度、不同区域及城市的产业相对发展水平及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合作潜力。研究表明:在长三角经济圈内部,不同区域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差异先扩大后缩小,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则持续缩小;区域产业集聚度明显...
关键词:
长三角经济圈 产业分工 产业合作潜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物流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实证研究
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点轴增长与收敛——以长三角为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四大外商投资区利用外资与产业升级研究——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湾地区利用外资与产业升级的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变迁——对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比较分析
金融集聚、区域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实证研究——以三大经济圈为例
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及成长路径分析——基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研究
FDI对东部沿海三大都市圈经济增长作用的机制比较研究——基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代表性城市的实证分析
广西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五个对接”
环渤海与长三角空间成长模式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