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61)
2023(8094)
2022(6842)
2021(6076)
2020(5126)
2019(11430)
2018(11227)
2017(21540)
2016(11609)
2015(12672)
2014(12550)
2013(12212)
2012(11117)
2011(10202)
2010(10230)
2009(9811)
2008(9879)
2007(8897)
2006(7959)
2005(7434)
作者
(33578)
(28530)
(28060)
(26716)
(17923)
(13481)
(12478)
(10754)
(10591)
(10045)
(9632)
(9447)
(9099)
(9028)
(8886)
(8489)
(8337)
(8261)
(8217)
(8119)
(6985)
(6832)
(6691)
(6370)
(6285)
(6222)
(6199)
(6157)
(5632)
(5448)
学科
管理(47503)
(43893)
经济(43805)
(37914)
(32849)
企业(32849)
方法(18020)
(17300)
数学(15170)
数学方法(15034)
环境(14345)
(14249)
(12010)
中国(11219)
(11166)
财务(11141)
财务管理(11120)
业经(10937)
企业财务(10662)
(10537)
(10114)
(9396)
(8454)
银行(8442)
体制(8346)
资源(8059)
(8017)
(7988)
(7886)
金融(7884)
机构
大学(170987)
学院(170152)
(72033)
经济(70544)
管理(68080)
理学(58859)
理学院(58285)
管理学(57494)
管理学院(57177)
研究(54995)
中国(42695)
(37345)
(35405)
科学(32431)
财经(29232)
(27121)
(26448)
(25958)
(25885)
中心(25623)
研究所(24247)
业大(23557)
经济学(22872)
财经大学(21739)
北京(21675)
经济学院(20651)
(20250)
农业(20078)
(20063)
(20047)
基金
项目(116536)
科学(93809)
基金(88156)
研究(84327)
(76991)
国家(76440)
科学基金(66854)
社会(57299)
社会科(54497)
社会科学(54483)
基金项目(46667)
(44084)
自然(42926)
自然科(41865)
自然科学(41855)
自然科学基金(41148)
教育(38094)
(37041)
资助(35031)
编号(32933)
(28117)
(26913)
成果(26322)
重点(26101)
国家社会(25092)
(24438)
(24226)
教育部(23435)
创新(23035)
人文(22804)
期刊
(78544)
经济(78544)
研究(48134)
中国(35803)
(31640)
学报(26233)
管理(25834)
科学(24366)
(23063)
大学(20094)
学学(18960)
(15373)
金融(15373)
农业(15226)
财经(15131)
教育(13644)
(13009)
技术(12588)
业经(12203)
经济研究(12169)
问题(10301)
资源(10192)
财会(8590)
图书(8227)
(8051)
(7735)
会计(7671)
理论(7627)
技术经济(7615)
科技(7609)
共检索到252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韩超  王震  田蕾  
污染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在污染减排方面实施了多种政策工具,其中通过污染物总量控制对地方政府施加压力是一个重要举措。本文基于约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以二氧化硫为例分析在减排压力下各个地区如何实现减排。研究发现约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企业层面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它会驱动企业采取清洁生产及末端处理的方式降低污染物排放;现有企业间的资源再配置而非企业的进入退出引致了加总层面的污染减排效应。本文还发现减排效应与减排压力具有直接关系,间接表明企业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减排驱动力。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完善污染物减排政策、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嘉祺  赵景峰  佘升翔  刘雯  
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YS-GMM)对西部环境规制的实施效果、减排机制和减排效应进行检验和识别。研究结论如下:(1)新环保法的实施有效降低了西部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减排效果显著。(2)新环保法的减排作用主要通过城镇化水平、经济结构水平、科技投入强度和循环生产能力等4个机制变量发挥作用。(3)城镇化水平、科技投入强度、循环生产能力的减排效应较大,而经济结构水平的减排效应则较小。(4)西部地区污染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累积滞后效应。
[期刊] 改革  [作者] 章政   郭雨蕙   吴瀚然  
在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背景下,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其“以新代旧、以严替宽”的动态提升是我国工业减排的主要驱动力。基于手工搜集的中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信息构建政策变量,利用2001—2014年中国水污染企业微观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系统研究标准提升的减排效应、作用机制和差异化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标准提升显著降低了以化学需氧量为表征的企业水污染排放,基于多种方法开展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这一结论是可靠的。机制分析显示,企业减排没有以减产停产为代价,而是通过前端清洁生产和末端污染去除的方式共同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标准提升的减排效应在制定出台地方标准、标准提升幅度适中、企业达标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更为明显。为此,应持续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有序推进排放标准的覆盖、优化和更新,对不同水平企业分层分级设定排放限值,促使污染企业“劣者趋良、良者趋优、优者更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俞会新  王怡博  孙鑫涛  李中圆  
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实证检验了我国2005~2016年275个城市的政府和环境非政府组织的污染减排效应,为环境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治理提供了量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环境非政府组织作为民间机构参与环境治理的有效方式,对污染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和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要好于政府单一的环境规制效果。因此,要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环境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多方协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环保宣传教育、环境信息公开、监督政府与企业行为方面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邝嫦娥  田银华  李昊匡  
本文在环境规制与污染减排的文献分析基础上,提出关于环境规制(1)的污染减排效应假设,采用Hansen"门槛回归"模型分别对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的污染减排效应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并引入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交互项深入剖析。研究结果发现,正式、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强度的作用呈现倒"U"形变化,指示变量人均GDP的门槛阈值分别为2.4090万元和2.0679万元,高于门槛阈值时污染减排效应才会显现,而且正式、非正式环境规制之间的双向传导机制确实存在。此外,当人均GDP超过6.9545万元后,非正式环境规制存在污染减排效应的"回弹"现象。因此,要丰富环境规制工具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发挥环保法在维护公众环境规制参与权中的重要作用,避免非正式环境规制失效。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邝嫦娥  田银华  李昊匡  
本文在环境规制与污染减排的文献分析基础上,提出关于环境规制(1)的污染减排效应假设,采用Hansen"门槛回归"模型分别对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的污染减排效应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并引入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交互项深入剖析。研究结果发现,正式、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强度的作用呈现倒"U"形变化,指示变量人均GDP的门槛阈值分别为2.4090万元和2.0679万元,高于门槛阈值时污染减排效应才会显现,而且正式、非正式环境规制之间的双向传导机制确实存在。此外,当人均GDP超过6.9545万元后,非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涵月  孙慧  王慧  辛龙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以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政策(两控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三重差分法从企业间和企业内两个层面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控区政策提高了控制区内重点治理行业的总生产率水平,但是并非通过创新补偿发生,而是通过优化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作用,这种作用机制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更为显著,并且加强环境监管力度能使政策更大程度地发挥资源再配置的作用。微观机制分析发现,一方面,两控区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滞后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两控区政策提高了低生产率企业的市场退出概率,促进劳动力、资本和补贴收入向高生产率企业再配置,扩大了高生产率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了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还发现,两控区政策提高了非控制区重点治理行业的市场进入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肖涵月  孙慧  王慧  辛龙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以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政策(两控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三重差分法从企业间和企业内两个层面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控区政策提高了控制区内重点治理行业的总生产率水平,但是并非通过创新补偿发生,而是通过优化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作用,这种作用机制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更为显著,并且加强环境监管力度能使政策更大程度地发挥资源再配置的作用。微观机制分析发现,一方面,两控区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滞后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两控区政策提高了低生产率企业的市场退出概率,促进劳动力、资本和补贴收入向高生产率企业再配置,扩大了高生产率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了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还发现,两控区政策提高了非控制区重点治理行业的市场进入率。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勇  李雅楠  李建民  
本文对环境规制引致劳动力再配置的主要路径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成本进行了理论梳理,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通过面板VAR模型估计了环境规制带来的劳动力再配置并分析了其宏观含义。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引致的劳动力再配置反映为污染部门的就业萎缩和清洁部门的就业扩张,其宏观福利含义表现为潜在的失业风险和社会转换成本。(2)企业进入、退出和在位企业的就业变动是劳动力再配置的主要路径,在环境规制的约束下,企业进入引致的就业创造被显著抑制,在位企业的就业损失明显提升,被规制部门的潜在劳动力需求下降,宏观上存在着因解雇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勇  李雅楠  李建民  
本文对环境规制引致劳动力再配置的主要路径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成本进行了理论梳理,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通过面板VAR模型估计了环境规制带来的劳动力再配置并分析了其宏观含义。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引致的劳动力再配置反映为污染部门的就业萎缩和清洁部门的就业扩张,其宏观福利含义表现为潜在的失业风险和社会转换成本。(2)企业进入、退出和在位企业的就业变动是劳动力再配置的主要路径,在环境规制的约束下,企业进入引致的就业创造被显著抑制,在位企业的就业损失明显提升,被规制部门的潜在劳动力需求下降,宏观上存在着因解雇而产生的失业加剧风险。(3)环境规制导致高污染行业再配置劳动力的能力减弱,更多的劳动力再配置将在高、低污染行业间发生,宏观上更容易带来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错配及产生结构性失业。因此,促进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灵活匹配是降低环境规制社会成本,同时推动绿色经济转型所亟需考虑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诗一  张建鹏  刘朝良  
"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要求持续推进污染减排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基于2007年起排污费提高的政策冲击和2004-2013年工业企业污染数据,本文使用倍差法考察排污费提高的污染减排效果以及融资约束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排污费提高后,污染排放水平显著下降,但产出也受到较大冲击;企业减排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大型企业主要通过降低污染强度的方式来降低污染排放,而中小型企业则主要采取降低生产规模的方式来降低污染排放;进一步基于环境投融资角度对企业减排行为的分析揭示,融资约束影响中小企业污染减排,加剧排污费提高对产出的影响。因此,提高绿色金融的环境投融资供给能力是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陆立军  陈丹波  
针对中国环境规制政策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的特点,本文构建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运用中国省级数据和空间自滞后模型,验证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的污染治理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地方政府通过权衡成本和收益实施环境规制策略,存在"逐底竞争"和"趋好竞争"两个均衡点;地方政府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能明显降低本地区的污染排放,但会引发污染的就近转移;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污染治理效应由东向西逐渐增强,而污染转移效应则由东向西逐渐减弱;创新补偿效应是推动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由"逐底竞争"向"趋好竞争"转变的主要方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严静  程从坤  张红梅  
我国污染物减排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企业在污染物减排实施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其主体地位角色一直缺失。要建立长效的企业污染物减排实施机制需要实现企业主体"还位"。通过对我国企业污染物减排行为的博弈分析,探讨我国企业减排动力不足的内因和外因;并提出引入污染物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减排监管力度,从外力驱动企业减排;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倒逼作用从内力驱动企业减排;并基于"双力"驱动对我国企业污染物减排动力机制进行设计,实现激发企业主动减排的目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芳   汪梓瑜   赵玉林   刘春晖  
数字化和绿色化是中国现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战略和目标,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否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实证检验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着力探讨了环境规制在二者间的调节和门槛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数字经济的发展会先加剧后减少环境污染;环境规制在数字经济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规制强化了数字经济对环境污染的负向作用,而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环境规制则会强化数字经济的污染减排作用;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当前随着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数字经济的环境污染效应更加严重;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存在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强度设置等方面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芳   汪梓瑜   赵玉林   刘春晖  
数字化和绿色化是中国现阶段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战略和目标,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否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实证检验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着力探讨了环境规制在二者间的调节和门槛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数字经济的发展会先加剧后减少环境污染;环境规制在数字经济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规制强化了数字经济对环境污染的负向作用,而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环境规制则会强化数字经济的污染减排作用;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当前随着环境规制水平的提高,数字经济的环境污染效应更加严重;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存在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强度设置等方面提供了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