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06)
- 2023(18966)
- 2022(16208)
- 2021(14812)
- 2020(12714)
- 2019(28756)
- 2018(28261)
- 2017(53840)
- 2016(29305)
- 2015(32795)
- 2014(32120)
- 2013(31383)
- 2012(28564)
- 2011(25679)
- 2010(25406)
- 2009(23717)
- 2008(23339)
- 2007(20887)
- 2006(17983)
- 2005(15949)
- 学科
- 济(113997)
- 经济(113848)
- 管理(90507)
- 业(84947)
- 企(71794)
- 企业(71794)
- 方法(52296)
- 数学(45621)
- 数学方法(45058)
- 财(34889)
- 农(30735)
- 中国(29787)
- 业经(25886)
- 制(24948)
- 贸(24459)
- 贸易(24450)
- 易(23854)
- 学(23818)
- 地方(23417)
- 技术(21788)
- 务(21229)
- 财务(21171)
- 财务管理(21117)
- 农业(20352)
- 企业财务(20006)
- 环境(19788)
- 银(18620)
- 银行(18558)
- 理论(18047)
- 和(17846)
- 机构
- 学院(410233)
- 大学(409830)
- 济(165758)
- 经济(162397)
- 管理(158745)
- 理学(137835)
- 理学院(136323)
- 研究(134316)
- 管理学(133908)
- 管理学院(133155)
- 中国(101532)
- 京(84488)
- 科学(84364)
- 财(79312)
- 农(71555)
- 所(67436)
- 业大(63720)
- 中心(63255)
- 财经(62804)
- 江(61872)
- 研究所(61437)
- 经(57004)
- 农业(56553)
- 北京(51917)
- 范(51368)
- 经济学(51260)
- 师范(50700)
- 院(48739)
- 州(48560)
- 财经大学(46609)
- 基金
- 项目(283090)
- 科学(223570)
- 基金(206732)
- 研究(201808)
- 家(182324)
- 国家(180832)
- 科学基金(155221)
- 社会(129570)
- 社会科(122925)
- 社会科学(122893)
- 省(112166)
- 基金项目(109954)
- 自然(102043)
- 自然科(99735)
- 自然科学(99704)
- 自然科学基金(97950)
- 划(94593)
- 教育(93493)
- 资助(83050)
- 编号(80060)
- 重点(64328)
- 成果(64034)
- 创(62740)
- 部(62204)
- 发(60529)
- 创新(58174)
- 课题(55362)
- 科研(55233)
- 国家社会(54268)
- 制(53512)
- 期刊
- 济(175840)
- 经济(175840)
- 研究(113670)
- 中国(79556)
- 学报(68851)
- 农(63651)
- 财(63453)
- 科学(61347)
- 管理(58229)
- 大学(51672)
- 学学(49105)
- 农业(42731)
- 教育(41217)
- 技术(35537)
- 融(35291)
- 金融(35291)
- 财经(30753)
- 业经(29044)
- 经济研究(28732)
- 经(26378)
- 业(23404)
- 问题(23338)
- 版(20845)
- 科技(20613)
- 贸(20063)
- 技术经济(19912)
- 统计(18824)
- 商业(18383)
- 理论(18293)
- 策(18279)
共检索到595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玉洁 仲伟周
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区域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了环境规制、吸收能力和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环境规制促进了创新的专利产出,抑制了创新的商业化产出,与吸收能力的交互作用则能够提升两种创新产出;吸收能力存在着显著的门槛效应,区域吸收能力超过特定值时,环境规制能够产生创新补偿效应。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创新产出 吸收能力 门槛模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之禹 李富强
城市作为创新活动主要集聚地,充当创新"第一动力"的角色愈发关键。本文基于区域知识吸收能力视角出发,试图分析城市规模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便理解大城市在吸收、利用外部新知识方面所具有的能力优势是有助于区域创新的重要途径。研究得出如下三点主要结论:第一,城市规模对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印证了大城市能给创新活动提供充足且肥沃的发展土壤。第二,分析城市规模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在不同城市间存在异质性表现,发现东部地区、中心城市以及非老工业城市的影响较高。第三,引入城市规模与区域知识吸收能力的交互项,发现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是促进城市规模对创新活动正向影响的重要机制;同时,发现作用机制在三大城市群间存在着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区域知识吸收能力 创新活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范如国 孟雨兴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和FDI溢出理论,考虑吸收能力和能源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构建了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分析框架。运用1995—2012年中国30个省级单元的面板数据,比较分析了基于吸收能力的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研究发现:FDI技术溢出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且各地区对FDI技术溢出的吸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不能充分地吸收国际先进生产技术来提升能源效率。建议中国各区域实施差异化的引资战略、注重提高技术吸收能力,以增大FDI对能源效率的正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俊杰
笔者以2000—2014年29个省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对创新能力、吸收能力的内部动力及其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内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创新投入与科技产出的互动形成了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人力资本及创新开放程度的互动形成了吸收能力的内在动力;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两个维度在长期中的互动演化是区域创新的动力根源。进一步分析区域创新动力空间差异,笔者认为要保持区域创新持续动力,需要实施差异化的创新路径,并在保持创新政策连续、增加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区域开放度、加大人才培养等方面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能力 吸收能力 互动演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俊杰
笔者以2000—2014年29个省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对创新能力、吸收能力的内部动力及其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内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创新投入与科技产出的互动形成了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人力资本及创新开放程度的互动形成了吸收能力的内在动力;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两个维度在长期中的互动演化是区域创新的动力根源。进一步分析区域创新动力空间差异,笔者认为要保持区域创新持续动力,需要实施差异化的创新路径,并在保持创新政策连续、增加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成果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能力 吸收能力 互动演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俊杰 徐承红
基于基于2001—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从多维度构建了吸收能力综合指数,并通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吸收能力是一种多维动态能力是一种多维动态能力,它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中吸收能力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效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吸收能力强度只有低于门槛值时,吸收能力的提升才有助于本地实现技术突破破;吸收能力对区域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复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俊杰 徐承红
基于基于2001—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从多维度构建了吸收能力综合指数,并通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过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吸收能力是一种多维动态能力是一种多维动态能力,它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中吸收能力对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效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吸收能力强度只有低于门槛值时,吸收能力的提升才有助于本地实现技术突破破;吸收能力对区域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复杂的双重门槛效应且存在最佳的吸收能力强度区间,当吸收能力提升到大于第一个门槛值小于第二个门槛值这一区间时吸收能力提升到大于第一个门槛值小于第二个门槛值这一区间时,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十分明显;从区域层面来看,相比于产品创新,当前吸收能力对于东、中、西部各地区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作用更为明显,落后地区通过吸收能力的逐步培育能够实现技术追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胡艳 代晶晶 张安伟
考察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区间空间关联产生的内在原因与机制。选取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面板数据,从创新要素区域间流动的视角构建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门槛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创新产出的提升,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大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非线性特征,当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会对创新产出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相较于都市圈城市,非都市圈城市获得更多的数字经济创新溢出红利,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市间创新差距;此外,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产出之间存在基于区域吸收能力的双重门槛效应,合理的区域吸收能力能有效强化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为此,提出加大对数字经济投入及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定数字经济反垄断审查标准等对策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胥朝阳 高子欣 刘睿智 吕紫荆
文章以A股上市公司2008—2020年数据为样本,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了海外并购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在此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海外并购促进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水平的提升,吸收能力对海外并购与技术创新产出之间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行业技术属性异质性检验显示,高新技术企业海外并购有效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且吸收能力在此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非高新技术企业海外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没有显著作用;创新类型异质性检验显示,海外并购对不同类型的创新成果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吸收能力对海外并购与发明专利申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在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型专利中,吸收能力调节作用不显著。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冯彦杰 王之禹
知识吸收能力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选取2009-2017年59个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数据,基于区域知识吸收能力视角,构建区域知识吸收能力综合指数度量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我国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并从不同类型城市和地区划分两个层面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城市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有显著差异,依次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一般省会城市、地级市。同时,不同地区创新城市知识吸收能力差异大,东部城市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最强;中部城市区域知识吸收能力稳步上升,并在2015年赶超西部和东北;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在2014年之后有明显下降趋势。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琼 郭俊华 徐倪妮
本文以中国30个省份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科技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进行量化,以人力资本、制度环境和产业结构等区域吸收能力为门槛变量,运用Hansen面板门槛回归方法实证考察科技公共服务质量对区域创新的非线性作用,并分析区域吸收能力水平及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科技公共服务质量对区域创新水平存在基于人力资本的单门槛效应,以及基于制度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双门槛效应;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中高水平的制度环境和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实现科技公共服务质量创新效应的有效发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大丽 江媛 孙道银
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探究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国外技术引进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从各省份看,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中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国外技术引进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从省份组群看,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中创新能力组群中的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高、低创新能力组群中的吸收能力在各知识获取方式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均不存在中介作用。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华 杜丹阳 吴爱萍
合理利用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价值链溢出效应,有助于区域创新发展与创新效率提升,而对区域创新溢出效应的利用程度则受其吸收能力影响。将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创新阶段和产品创新阶段,利用Network 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计算全国内地30个省域两阶段创新效率,将吸收能力引入空间溢出效应和价值链溢出效应对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中,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空间溢出效应在部分年份显著,省域间没有形成稳定的空间关联关系;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时,提升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均有促进作用;价值链溢出效应不显著或者存在负向影响,创新过程两阶段相对独立,此时提高吸收能力对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提高没有显著作用,甚至具有负向影响。
关键词:
创新效率 空间溢出 价值链溢出 吸收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乾 钟昌标 黄远浙
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交互模型探讨OFDI对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构建门槛模型考察区域吸收能力如何影响OFDI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OFDI显著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二者之间关系;从分样本看,OFDI显著提升了东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运用面板门槛检验环境规制、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在OFDI对GTFP影响中的非线性门槛效应,检验显示环境规制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均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乾 钟昌标 黄远浙
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交互模型探讨OFDI对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构建门槛模型考察区域吸收能力如何影响OFDI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OFDI显著提升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二者之间关系;从分样本看,OFDI显著提升了东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运用面板门槛检验环境规制、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在OFDI对GTFP影响中的非线性门槛效应,检验显示环境规制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均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