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64)
- 2023(14131)
- 2022(11773)
- 2021(10584)
- 2020(8672)
- 2019(19642)
- 2018(18943)
- 2017(35423)
- 2016(19295)
- 2015(21430)
- 2014(20938)
- 2013(20714)
- 2012(19114)
- 2011(17561)
- 2010(17296)
- 2009(16156)
- 2008(15967)
- 2007(14015)
- 2006(12492)
- 2005(11394)
- 学科
- 济(84056)
- 经济(83944)
- 管理(59903)
- 业(52939)
- 企(41996)
- 企业(41996)
- 方法(35066)
- 数学(31482)
- 数学方法(31245)
- 中国(24657)
- 财(22276)
- 农(22268)
- 制(18998)
- 环境(18625)
- 业经(17682)
- 贸(17546)
- 贸易(17539)
- 学(17178)
- 易(17174)
- 地方(16338)
- 农业(14642)
- 银(13902)
- 银行(13855)
- 融(13639)
- 金融(13636)
- 划(13608)
- 体(13347)
- 行(13307)
- 务(12682)
- 财务(12662)
- 机构
- 大学(285652)
- 学院(282995)
- 济(125796)
- 经济(123669)
- 管理(105135)
- 研究(104286)
- 理学(91324)
- 理学院(90256)
- 管理学(88915)
- 管理学院(88405)
- 中国(79353)
- 科学(63391)
- 京(60529)
- 财(56675)
- 农(53317)
- 所(53181)
- 研究所(48789)
- 中心(45978)
- 财经(45493)
- 业大(44712)
- 农业(42293)
- 经(41655)
- 经济学(40721)
- 江(40500)
- 北京(37978)
- 院(37439)
- 经济学院(36790)
- 范(34992)
- 师范(34525)
- 财经大学(34041)
- 基金
- 项目(196878)
- 科学(156499)
- 基金(147464)
- 研究(137663)
- 家(132248)
- 国家(131243)
- 科学基金(111275)
- 社会(93222)
- 社会科(88632)
- 社会科学(88611)
- 基金项目(77327)
- 省(73800)
- 自然(71614)
- 自然科(69970)
- 自然科学(69945)
- 自然科学基金(68747)
- 划(63834)
- 教育(61676)
- 资助(59801)
- 编号(50920)
- 重点(45610)
- 部(44681)
- 发(42899)
- 创(41236)
- 国家社会(41067)
- 成果(40754)
- 制(39613)
- 创新(38958)
- 科研(38079)
- 教育部(37950)
- 期刊
- 济(132896)
- 经济(132896)
- 研究(83365)
- 中国(55852)
- 学报(50784)
- 农(47658)
- 科学(45979)
- 财(43055)
- 管理(38207)
- 大学(38083)
- 学学(36422)
- 农业(32469)
- 融(25557)
- 金融(25557)
- 财经(23294)
- 经济研究(23133)
- 教育(23023)
- 技术(20841)
- 经(20135)
- 业经(19499)
- 业(18228)
- 问题(17844)
- 贸(16437)
- 世界(14755)
- 国际(14595)
- 版(14463)
- 资源(13689)
- 技术经济(13583)
- 科技(13540)
- 业大(12996)
共检索到4167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优慧 杨志江 叶慧铮
基于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拐点强度距离视角解读了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不平衡的形成机理,并依据2001—2019年中国省(区、市)工业部门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U”形关系,中国环境规制因实际强度整体较弱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是负向的,但样本期末环境规制的实际强度已迈过拐点强度,继续严格实施环境规制有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和行业结构绿色化程度较高,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拐点强度较低,其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拉大;在中国区域间环境规制政策非均衡实施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实际强度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明显较高,而环境规制拐点强度又较低,即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拐点强度的距离较大,导致东部地区原本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不平衡问题不断加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优慧 杨志江 叶慧铮
基于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拐点强度距离视角解读了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不平衡的形成机理,并依据2001—2019年中国省(区、市)工业部门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U”形关系,中国环境规制因实际强度整体较弱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是负向的,但样本期末环境规制的实际强度已迈过拐点强度,继续严格实施环境规制有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和行业结构绿色化程度较高,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拐点强度较低,其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拉大;在中国区域间环境规制政策非均衡实施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实际强度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明显较高,而环境规制拐点强度又较低,即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拐点强度的距离较大,导致东部地区原本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不平衡问题不断加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华军 李超 彭莹 贾文星
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度Malmguist生产率指数,揭示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不平衡特征,进一步探究其成因,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慢。从结构组成因素看,"十五"时期和"十二五"时期技术进步的差距是导致不同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十一五"时期则以技术效率为主。从外部影响因素看,缩小城市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市场化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可以有效促使不同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均衡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和旺 左文婷
文章以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2003—2011年我国省级层面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借助于面板模型分析市场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随着市场型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也会提升,但是,到一定程度后,这种作用会逐渐减弱,即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2)严格适宜的市场型环境规制能激发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实现环境质量改善与生产率的"双赢",由此验证了"波特假说"。(3)使用不同的环境规制变量,并用环保人数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工具变量来克服反向因果关系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命令控制性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明上述结论具有稳健性,但这一作用弱于市场型环境规制,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的作用则还未显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艳琴
基于环境成本和技术创新两个视角,文章对环境规制影响绿色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环境污染现状以及现行的环境规制政策,提出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完善政府环境规制职能和采用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的建议,以期能为政府制定环境政策提供参考,从而促进中国工业沿着持续、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永浩 张昆扬 武拉平 史畅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而环境规制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论文分别运用非导向DDF与超效率SBM模型结合GML指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环境规制影响。研究发现:(1)2007—2019年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快速提高,增长动力主要源于技术进步;(2)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存在地区差异,西南地区增速最快;(3)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作用,环境规制通过推动绿色技术进步减少污染排放;(4)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利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自然灾害、贸易开放及高污染机械化则抑制其增长。基于此,论文就加强区域间农业技术合作等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永浩 张昆扬 武拉平 史畅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而环境规制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论文分别运用非导向DDF与超效率SBM模型结合GML指数,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环境规制影响。研究发现:(1)2007—2019年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快速提高,增长动力主要源于技术进步;(2)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存在地区差异,西南地区增速最快;(3)环境规制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作用,环境规制通过推动绿色技术进步减少污染排放;(4)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利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自然灾害、贸易开放及高污染机械化则抑制其增长。基于此,论文就加强区域间农业技术合作等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蔡乌赶 周小亮
环境规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双重作用机理,运用非期望产出的EBM-DDF模型测度了中国30个省域2003—2014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检验了三种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实证表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尚未直接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符合倒"U"型关系,当前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支持了"波特假说";自愿协议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呈"U"型关系。就中国的具体实践而言,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作用受地区技术创新、要素结构和FDI水平的异质性影响,影响效应最大的路径是要素结构。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龚新蜀 李梦洁
本文选用方向距离函数和ML生产率指数,测算了能源环境约束下2003~2015年我国省际层面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并借助面板模型分析OFDI、环境规制及两者合力作用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来源于绿色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力度较高的地区对应较高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OFDI和环境规制均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符合"波特假说",同时环境规制能够促使OFDI发挥技术溢出与结构优化效应来改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间OFDI、环境规制及两者合力作用效应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政府应合理把握环境规制力度并向中等标准组看齐;门槛检验显示,OFDI的作用效应存在显著的环境规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人力资本门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蔡乌赶 周小亮
环境规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双重作用机理,运用非期望产出的EBM-DDF模型测度了中国30个省域2003—2014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检验了三种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实证表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尚未直接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符合倒"U"型关系,当前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支持了"波特假说";自愿协议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海英 谢建政 张纯洪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内含了环境规制因素,二者之间并不必然存在短期抑制、长期促进生产率增长的"波特假说"。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工具所引致的污染治理成本和排放成本并不相同。如果污染治理成本相对小于污染排放成本,则环境规制实施当期就能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否则会使之恶化。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其在污染治理和污染物排放两方面,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效应的相对强弱。在有效环境规制工具选择问题研究上,提出从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众多因素中"剥离"出环境规制的研究路径,通过"剔除"环境规制变量前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识别出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明亮 刘芳毅 王欢 孙威
文章利用黄河流域65个重点城市2001—2017年的面板数据,基于非径向、非角度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L指数,测度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区位、时期差异特征,实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①2001—2010年,上游城市增长动力源于绿色技术效率,中下游城市源于绿色技术进步,2011年以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普遍呈现增长趋势。②从全样本回归结果看,FDI全时段、第二阶段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第一阶段正向影响源于绿色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阶段的影响系数略小,且对绿色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③上游城市FDI在全时段、第一阶段影响为正,中下游城市在全时段、第二阶段影响为负,环境规制有正向影响,绿色技术效率提升仍是短板。相应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优化要素配置,注重规模效应,着力提升绿色技术效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制定差异化引资战略,提高FDI质量和水平;健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同监控机制,保障经济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加强绿色科技研发、提高投资成效和金融服务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桂梅 严乐乐 胡绪华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有效反映一个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的环境规制是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引入GML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改进Super-SBM模型实证分析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研究表明: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正向增长,其驱动力来自绿色技术进步;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以及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差异显著;命令控制型及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间呈现倒“U”型关系,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间为正向线性关系;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创新路径不显著。进一步提出提升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桂梅 严乐乐 胡绪华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有效反映一个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的环境规制是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引入GML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改进Super-SBM模型实证分析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研究表明: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正向增长,其驱动力来自绿色技术进步;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以及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差异显著;命令控制型及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间呈现倒“U”型关系,公众自愿型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间为正向线性关系;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创新路径不显著。进一步提出提升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余长林 李博涵 吴瑞君
本文基于2005~2020年283个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探讨了资源禀赋对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环境规制强度跨过一定的门槛值后,环境规制会促进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资源禀赋不仅会阻碍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还会对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调节作用,说明资源禀赋会抑制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环境规制通过技术创新渠道促进了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异质性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与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在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东中部和西部城市、高收入和低收入城市均呈现“U”型关系;资源禀赋对环境规制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调节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本文对于政府创新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政策和环境保护体制、促进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关键词:
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环境规制 资源禀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