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62)
2023(13468)
2022(11697)
2021(11014)
2020(9302)
2019(21065)
2018(20852)
2017(40562)
2016(21785)
2015(24404)
2014(24104)
2013(23336)
2012(21392)
2011(19024)
2010(19174)
2009(17717)
2008(17179)
2007(15114)
2006(13435)
2005(12253)
作者
(58292)
(48717)
(48453)
(46370)
(31264)
(23113)
(22055)
(18693)
(18578)
(17508)
(16467)
(16421)
(15485)
(15354)
(15182)
(15123)
(14514)
(14230)
(14080)
(14021)
(12156)
(11646)
(11610)
(11204)
(10962)
(10921)
(10672)
(10619)
(9672)
(9482)
学科
(84303)
经济(84183)
管理(71687)
(63935)
(53889)
企业(53889)
方法(37304)
数学(33037)
数学方法(32550)
(28886)
(24376)
中国(22882)
(21989)
(20172)
贸易(20162)
(19695)
业经(18957)
(16790)
财务(16729)
财务管理(16686)
环境(16540)
地方(16167)
企业财务(15834)
农业(15310)
(15249)
银行(15236)
(14779)
(14528)
(14520)
(13978)
机构
学院(297219)
大学(296730)
(127798)
经济(125176)
管理(118916)
理学(101885)
理学院(100922)
管理学(99324)
管理学院(98744)
研究(95161)
中国(75603)
(64887)
(60596)
科学(53197)
财经(49901)
(46922)
中心(46361)
(45230)
(44979)
(42391)
研究所(40037)
经济学(39830)
业大(39379)
北京(37406)
(36947)
财经大学(36895)
师范(36602)
(36078)
经济学院(35941)
(35310)
基金
项目(198407)
科学(159046)
研究(149607)
基金(146790)
(125501)
国家(124463)
科学基金(109400)
社会(97545)
社会科(92694)
社会科学(92675)
基金项目(76894)
(76548)
教育(69703)
自然(69211)
自然科(67621)
自然科学(67607)
自然科学基金(66398)
(64113)
编号(60545)
资助(60008)
成果(49424)
(45712)
重点(44159)
(42500)
(42238)
(41929)
课题(41347)
国家社会(40909)
教育部(40266)
人文(39408)
期刊
(140542)
经济(140542)
研究(90640)
中国(59847)
(52542)
管理(45849)
学报(38796)
(38191)
科学(37801)
(32670)
金融(32670)
教育(31821)
大学(31754)
学学(29700)
技术(27244)
农业(25312)
财经(25007)
业经(22532)
经济研究(21997)
(21449)
问题(18791)
(17090)
理论(14685)
国际(14340)
技术经济(14083)
图书(13743)
财会(13461)
实践(13206)
(13206)
现代(13200)
共检索到453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闫文娟  郭树龙  
基于两控区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本文采用倍差法和三重差分法研究两控区政策对高排硫行业出口强度的影响效应及该影响效应的地区差异和所有制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两控区政策对高污染行业的出口强度没有显著影响,但抑制了高排硫行业的出口强度并存在滞后效应,更换政策实施年份进行安慰剂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两控区政策对非国有企业的出口强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国有企业的出口强度具有正向影响。两控区政策对出口强度的影响效应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较为明显,在西部地区并不显著。以上结论为我国环境、外贸政策的合理制定及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经验支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盛丹  张慧玲  
关于环境管制与出口贸易的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于环境管制对出口量的影响,鲜有文献从出口产品质量的角度进行考察。本文运用1997-2002年中国出口海关统计数据,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进行了测算,并将两控区政策(TCZ)作为外生冲击,采用倍差法和三重倍差法,考察了环境管制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总体而言,两控区政策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说明环境管制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两控区的政策效应具有明显的行业、地区和产品差异,对污染和研发密集度高、国企比重高的行业产生了负向作用,对东部地区和差异化产品部门产品质量升级产生正向影响。此外,我们还进行了更换产品品质指标、考虑外生政策冲击、更换对照组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稳健。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盛丹  张慧玲  
关于环境管制与出口贸易的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于环境管制对出口量的影响,鲜有文献从出口产品质量的角度进行考察。本文运用1997-2002年中国出口海关统计数据,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进行了测算,并将两控区政策(TCZ)作为外生冲击,采用倍差法和三重倍差法,考察了环境管制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总体而言,两控区政策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说明环境管制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两控区的政策效应具有明显的行业、地区和产品差异,对污染和研发密集度高、国企比重高的行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凯杰  王甜甜  
环境规制距离是影响出口动态的重要因素,利用2005—2014年我国制造业的细分产品数据,选取OECD环境政策严厉程度指数测度我国与不同国家行业的环境规制距离变化,实证检验环境规制距离变化对出口动态的影响。结果发现,环境规制距离正向变化会抑制产品出口退出和进入,却利于出口持续时间的延长以及持续出口产品的深化,且该影响会随着技术程度和产品差异程度的不同呈现异质性。基于出口目的国环境规制水平和类型进行扩展分析证实,我国已摆脱"污染避难所"式的逐底竞争,且市场和非市场环境规制工具距离变化对出口动态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冬寒  袭著燕  李刚  
文章立足于贸易与环境规制的相互影响效应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重污染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借鉴Ederington和Minier的研究思路,建立基于中国出口贸易和环境规制特征的两公式贸易-环境模型,通过联立方程回归估计得到具有启发意义的结果:中国的环境规制与出口贸易的互动僵硬且不平衡,环境规制对污染品出口影响微弱,但受污染品出口地位制约严重。因此,政府在政策制定中应系统考虑出口贸易与环境规制的制衡关系,运用政策组合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提升环境质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唐杰英  
本文将环境政策和政策执行作为环境规制的两个方面引入异质性企业理论框架,分析其对企业的影响,发现环境执行程度不变条件下环境标准的提高或环境标准不变而执行程度的提高都会引致低效率、高排放的企业退出本国市场,外国高效率企业进入本国市场。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数据分为两控区样本和非两控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两控区城市,环境规制提高有利于FDI的进入,而在非两控区城市,环境规制的提高会抑制FDI进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于潇  
环境规制政策作用机理显示内生性政策源于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外生性政策源于环境领域的政府失灵。回顾1978—2016年环境规制政策演进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中国环境规制政策经历了从命令-控制型规制政策主导到多元化规制政策和谐共生演变。从政策目标-制度安排-政策举措-资源环境问题-规制政策的逻辑思路看,不同时期环境规制政策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指向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环境规制政策作用机理与变迁实践的考察表明,政府在强化内生性规制政策、矫正市场失灵的同时,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朱信凯  孔哲礼  李慧  
本文利用企业出口决策模型阐明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企业出口强度和市场范围的影响,并基于2010—2015年中国出口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企业出口规模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并且企业受影响频次比越高,负面效应越明显;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覆盖范围越广泛,就越能倒逼企业进行有效应对,其负面效应将有所减弱;具体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不同类型,技术法规与标准主要制约企业出口强度的扩大,而合格评定程序则主要限制企业出口市场范围;但不管哪种类型的措施,对农产品企业的负面影响程度都会高于工业品企业。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范红忠  侯盖  刘洋  
现有关于环境规制与出口质量的研究大多考察由中央颁布的"自上而下式"政策,地方自发推动的"自下而上式"政策产生的出口质量效应有待深入探讨。首先基于2006-2013年中国海关出口统计数据测算产品质量,并加成得到企业层面的出口产品质量数据,然后将"河长制"政策在长三角地区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DID和PSM-DID方法考察以"河长制"为代表的"自下而上式"环境规制政策对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河长制"政策整体上对我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区分企业性质和所属行业后,"河长制"政策对国有企业、省属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相对于清洁型行业,"河长制"政策对污染型行业负向影响更大。因此,在推行"河长制"政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和行业异质性。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力毅  
《物权法》颁布之后,司法实务中审判机关已有将出口退税账户质押认定为应收账款质押的一种,必须进行登记质权才能生效。但出口退税账户质押与应收账款质押确有差异:其实质为金钱质,在现行法下为动产质押的一种,银行占有该笔金钱即可成立质权,毋需像应收账款那样进行登记,故该司法实务观点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但为减少可能的法律风险,银行在金融实务操作与诉讼中应分情况作出不同的应对。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孙文远  杨琴  
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产出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两个渠道体现。以1994年至2009年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使用DID方法来估计"两控区"政策对就业的影响效应。从全样本城市角度分析,我国实施的"两控区"政策总体上不利于城市总就业水平的提高,对第二产业就业水平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于SO2控制区,对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于酸雨控制区;"两控区"政策的实施为城市职工平均工资带来正面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酸雨控制区。最后从政府对于环境规制工具选择优化、企业的产业技术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三个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孙文远  杨琴  
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产出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两个渠道体现。以1994年至2009年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使用DID方法来估计"两控区"政策对就业的影响效应。从全样本城市角度分析,我国实施的"两控区"政策总体上不利于城市总就业水平的提高,对第二产业就业水平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于SO2控制区,对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于酸雨控制区;"两控区"政策的实施为城市职工平均工资带来正面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酸雨控制区。最后从政府对于环境规制工具选择优化、企业的产业技术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姬潇涵  周定根  刘东华  
为探究节能低碳能否顺应制造业“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的战略目标,释放环保与经济双重红利,文章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制造企业出口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考察前端控制型环境规制影响出口绩效的效应和机理。研究发现:节能低碳政策显著改善了企业出口绩效,包括出口规模扩张、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和出口产品价格降低;机制检验揭示了节能低碳政策通过刺激企业技术创新作用于出口绩效;异质性分析表明,加工贸易企业对节能低碳政策更敏感,而市场竞争越激烈的行业,节能低碳政策对出口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据此佐证了发展中国家背景下的“强波特假说”,对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前端控制型环境规制具有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姬潇涵  周定根  刘东华  
为探究节能低碳能否顺应制造业“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的战略目标,释放环保与经济双重红利,文章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制造企业出口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考察前端控制型环境规制影响出口绩效的效应和机理。研究发现:节能低碳政策显著改善了企业出口绩效,包括出口规模扩张、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和出口产品价格降低;机制检验揭示了节能低碳政策通过刺激企业技术创新作用于出口绩效;异质性分析表明,加工贸易企业对节能低碳政策更敏感,而市场竞争越激烈的行业,节能低碳政策对出口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据此佐证了发展中国家背景下的“强波特假说”,对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前端控制型环境规制具有政策启示。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金晓雨  
基于"十一五"期间中央对地方下达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控制计划,构造环境规制的政策实验,用三重差分法估计了环境规制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控制计划实施后,要完成更高COD减排目标的省份,COD排放密集型产业产值和就业的相对比重都比其他产业减少更多,即存在环境规制更严格的省份向环境规制更弱省份的污染转移,该结论在一系列检验下均稳健。并且这种转移行为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中期评估和期末考核年份更明显,这表明地方政府存在为考核达标而突击减排的情况。进一步考察污染转移的方向发现,转移既发生在东中西部大区域之间,也发生在大区域内部不同省份之间,其中大区域之间以东部到中西部的转移为主,区域内部以东部地区内部不同省份之间的转移为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