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63)
- 2023(20157)
- 2022(17215)
- 2021(15912)
- 2020(13387)
- 2019(30285)
- 2018(30019)
- 2017(57655)
- 2016(31219)
- 2015(34962)
- 2014(34338)
- 2013(33601)
- 2012(30471)
- 2011(27238)
- 2010(27144)
- 2009(25324)
- 2008(24561)
- 2007(21644)
- 2006(19145)
- 2005(17084)
- 学科
- 济(126106)
- 经济(125936)
- 业(110072)
- 管理(106481)
- 企(97199)
- 企业(97199)
- 方法(56842)
- 数学(46409)
- 数学方法(45781)
- 财(38981)
- 农(38422)
- 业经(36489)
- 中国(31481)
- 制(27268)
- 务(27030)
- 财务(26944)
- 财务管理(26901)
- 农业(26641)
- 企业财务(25508)
- 技术(24860)
- 学(24325)
- 理论(23543)
- 环境(23384)
- 和(22701)
- 贸(22249)
- 贸易(22236)
- 地方(22204)
- 划(21848)
- 易(21634)
- 体(19829)
- 机构
- 学院(441447)
- 大学(437858)
- 管理(177779)
- 济(176744)
- 经济(173005)
- 理学(153339)
- 理学院(151760)
- 管理学(149135)
- 管理学院(148319)
- 研究(140453)
- 中国(107110)
- 京(92473)
- 科学(85907)
- 财(83956)
- 农(70540)
- 所(68961)
- 财经(66899)
- 江(65562)
- 中心(64704)
- 业大(64692)
- 研究所(62375)
- 经(60814)
- 北京(57760)
- 范(55778)
- 师范(55240)
- 农业(55038)
- 经济学(52954)
- 州(52371)
- 院(51559)
- 财经大学(49575)
- 基金
- 项目(299077)
- 科学(237015)
- 研究(220664)
- 基金(218010)
- 家(188751)
- 国家(187156)
- 科学基金(163008)
- 社会(140002)
- 社会科(132702)
- 社会科学(132670)
- 省(117397)
- 基金项目(115343)
- 自然(105914)
- 自然科(103464)
- 自然科学(103441)
- 教育(101759)
- 自然科学基金(101565)
- 划(97639)
- 编号(90308)
- 资助(89199)
- 成果(71683)
- 重点(66561)
- 部(65770)
- 创(64034)
- 发(63196)
- 课题(61391)
- 创新(59333)
- 国家社会(57618)
- 制(57323)
- 科研(57050)
- 期刊
- 济(197238)
- 经济(197238)
- 研究(126839)
- 中国(83611)
- 管理(69606)
- 财(67832)
- 学报(65475)
- 农(65190)
- 科学(61988)
- 大学(51094)
- 学学(48233)
- 教育(47893)
- 农业(45134)
- 技术(42469)
- 融(36553)
- 金融(36553)
- 业经(34466)
- 财经(32782)
- 经济研究(30532)
- 经(28136)
- 问题(25330)
- 业(25241)
- 技术经济(23313)
- 科技(21268)
- 现代(20715)
- 图书(20615)
- 版(20614)
- 财会(20079)
- 理论(19998)
- 商业(19874)
共检索到646352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吕希琛 徐莹莹 徐晓微
本文为了探究低碳情境下制造业企业技术采纳的微观决策动力和由此涌现的宏观扩散现象,构建了环境规制下制造业企业低碳技术扩散博弈模型,以小世界网络为载体,设计演化规则,通过数值仿真探索各要素对低碳技术扩散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在不考虑环境规制情况下低碳技术扩散的深度取决于企业低碳竞争性收益增量与投入量的差值;在此基础上,上调碳税税率、加大碳补贴力度和提高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均对低碳技术在网络中的扩散有正向作用,当规制实施力度达到一定阈值可实现低碳技术全网扩散;小规模企业网络的扩散深度对碳税税率的变化较敏感,扩散速度对规制强度敏感性较弱;大规模企业网络的扩散深度对碳补贴力度和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变化较敏感,扩散速度对规制强度敏感性也相对较强。
关键词:
低碳技术扩散 动力机制 制造业企业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曹霞 张路蓬 刘国巍
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创新扩散逐渐受到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在分析了创新扩散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不同拓扑结构的创新扩散演化动力模型。将信息获取、领导者创新能力及机会利益作为创新扩散的动力因子。通过利用复杂网络的演化博弈仿真分析,揭示了小世界、无标度等不同网络拓扑结构下,创新技术的扩散情况。仿真结果表明:在网络结构相同的情况下,信息获取对创新扩散的影响较大;在动力因子设定相同的情况下,网络主体连接越规则,创新扩散越充分。
[期刊] 预测
[作者]
孟凡生 韩冰
低碳经济背景下装备制造企业低碳转型刻不容缓,为了促进装备制造企业尽快实施低碳技术创新,本文利用基于有限理性假设的演化博弈理论构建装备制造企业相互作用下的低碳技术创新决策支付矩阵,通过稳定性分析揭示装备制造企业实施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最后利用数值仿真探讨碳税、碳交易、补贴以及购买者低碳偏好等变量对装备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碳税强度及碳交易力度对装备制造企业实施低碳技术创新的驱动效果最为明显;政府高强度的投入补贴力度有助于装备制造企业实施低碳技术创新;装备制造企业实施低碳技术创新与否对购买者低碳偏好的敏感性较高。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蔡霞 宋哲 耿修林
本文基于WS小世界网络,用多智能体模拟仿真方法构建了局部网络效应下的单一扩散模型,并首次建立了序贯进入模型,分析社会网络的结构、网络效应强度和产品动态技术绩效对创新扩散深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网络环境下产品技术仍然是创新扩散深度的决定性因素,创新产品的技术绩效越高,创新扩散越彻底。社会网络结构显著影响扩散深度,聚集网络由于能够提供行为的社会强化而最有利于创新扩散。网络效应强度是社会强化的另一种形式,网络效应强度越高,创新扩散深度越大,网络结构变化带来的创新扩散深度波动也越小。竞争环境下,社会网络的网络效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振兵 王乐琦
创新网络扩散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传递,但是否会形成"酵母效应"从而利于制造业整体创新效率的提升,现有研究仍然关注较少。文章通过包含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了创新网络扩散指数与创新活动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并考察了创新网络扩散效应对创新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创新网络扩散指数与创新全要素生产效率均在2005年经历短暂震荡调整后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控制了外资比重、创新要素投入结构等相关因素后,创新网络扩散效应对创新全要素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验证了中国制造业创新网络扩散"酵母效应"的存在,且相对轻工业而言,重工业行业的创新网络扩散效应更为明显。由于创新活动网络扩散效应是通过中间投入品的使用而实现的,因此凭借财税政策等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型中间投入品的使用,有利于中国制造业整体的创新效率的提升。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然斌 刘解龙 刘建江
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激励循环技术在企业间低成本快速扩散,然而循环技术向中小企业扩散存在不少障碍,为此,政府应通过绿色价格机制和各项政策调节企业绿色利润,以提高中小企业应用循环技术的积极性,此外,政府支持、市场主导下的生态园区的发展在循环技术扩散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卢燕群 何永芳
企业集群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推动自身的转型和发展,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产物,被广泛应用于技术创新的研究中。本文基于企业合作专利数据构建创新网络,在传染病传播SIR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创新活动在复杂网络中的扩散机制和规律,以及不同参数对创新扩散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合作专利的创新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的特性;创新扩散的速度和规模与网络结构、网络规模、节点属性以及感染强度有关。
关键词:
企业集群 合作网络 创新扩散 仿真模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许和连 孙天阳 吴钢
本文利用UNComtrade的2000-2011年HS6分位贸易数据综合构建了世界高端制造业贸易网络,对技术在贸易网络中的扩散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并实证检验了贸易网络地位和研发投入对一国技术获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在贸易网络中的扩散经历技术引入、技术成熟和技术标准化三个阶段,一国技术的获取不仅取决于其研发投入,还与其在国际贸易网络中的身份地位存在密切关联,而且网络地位重要的国家为联通整个贸易网络发挥了枢纽作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研发投入的增强对其技术的获取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贸易网络地位对于不同发展程度国家技术获取的影响存在差异,并呈现"倒U型"特征。
关键词:
高端制造业 复杂网络 自主研发 技术扩散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巍 夏海利
在中国投资驱动型增长背景下,基于生产过程的"资本-技能互补"性质,从人力资本加速技术扩散视角对制造业升级机制进行理论建模与实证检验,拓展了制造业升级机制的渠道。理论模型将厂商和家庭最优行为纳入到Nelson和Phelps技术扩散模型,研究表明:制造业"资本-技能互补"导致的技能溢价提高了制造业人力资本水平是技术扩散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实证分析采用2001—2016年省级制造业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技术扩散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人力资本发挥了中介效应;技能溢价可以显著提高制造业人力资本水平;技术扩散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异质性,并于2010年发生了结构性转变。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徐建中 付静雯 李奉书
制造企业服务化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本文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背景,通过借鉴创新扩散和演化博弈理论,对社会系统中参与服务创新的相关主体进行分析,构建政府与企业之间演化博弈模型,结合并改进Bass经典创新扩散模型,探究政府规制行为对企业服务创新行为演化及扩散的影响,利用Matlab对复制动态方程和扩散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满足政府的社会总收益大于其调控成本和各项补贴总额且企业选择服务创新策略时收益的额外增加额大于其实际投入时,系统才会演化至政府调控且企业采纳服务创新的稳定状态;适当增加政府对企业的调控力度、投入补贴和税收补贴有助于推进服务创新在系统中的扩散,其中税收补贴的感知能力最强,投入补贴最弱;将抑制系数引入Bass创新扩散模型,构建互补型、竞争型和替代型三种服务创新的扩散模式,其中竞争型扩散符合中国现阶段市场规律,替代性扩散将成为未来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姚芊 毕克新
本文从制造业工艺创新扩散过程中相关利益各方的期望收益出发,建立了工艺创新扩散的非对称博弈模型,揭示了在工艺创新扩散过程中最恰当的政策楔入点和政策扶持覆盖范围。研究发现,在从事工艺创新的企业中推行完全扩散策略和完全不扩散策略都不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而如果能够将参与工艺创新扩散的企业数量控制在从事工艺创新企业总数的50%左右,将是比较理想的发展状态。
关键词:
制造业 工艺创新扩散 博弈模型 博弈分析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旭升 徐晨鹏
知识扩散可以促进产业降低研发成本、缩短新产品研制周期,使产业摆脱传统资源和资本限制,加快知识资本积累速度。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提高知识扩散绩效是增强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着重分析知识扩散对促进产业中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影响。首先,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其次,根据统计数据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知识扩散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知识扩散中外部引进产生的创新效果最高,自主创新能力最差;最后,本文提出了提高知识扩散绩效的对策。
关键词:
知识扩散 装备制造业 两阶段DEA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迎昌
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动力机制研究宋迎昌(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北京100101)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兴衰无不与技术创新活动有关。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国外对上述问题的理论探讨、以引起国内区域经济与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金勇 胡伟清
文章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完整、系统的技术创新扩散动力机制。文章首先对相关研究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指出:企业创新扩散的动力就是其扩散创新所要实现的目标。然后对扩散动力机制现有的理论文献进行了回顾,总结了一些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型的方式构建企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机制。并通过模型,深入分析了企业创新扩散动力的具体形式以及动力强弱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技术创新企业还是技术吸收企业,都具有推动力和牵引力两种动力形式,而技术创新扩散实质上是市场竞争和企业间利益博弈的结果。所以,完善市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创新扩散 利益博弈 动力机制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徐建中 徐莹莹
为实现CO2减排目标,针对我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整体表现较差的问题,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企业低碳技术采纳决策模型,并对策略选择进行稳定性分析。理论研究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市场机制下只有当采纳低碳技术能够获得额外净收益时企业群体才会向全部选择采纳的"理想状态"演化,反之,企业选择不采纳策略,此时政府实施低碳技术投入和碳减排两种补贴政策可诱导系统向"理想状态"演化,但应将补贴系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其最大激励效用。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