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88)
- 2023(7235)
- 2022(6074)
- 2021(5404)
- 2020(4619)
- 2019(10106)
- 2018(10272)
- 2017(19650)
- 2016(10650)
- 2015(11927)
- 2014(12018)
- 2013(11800)
- 2012(10816)
- 2011(9633)
- 2010(9687)
- 2009(9184)
- 2008(9114)
- 2007(8429)
- 2006(7541)
- 2005(7137)
- 学科
- 济(42820)
- 经济(42742)
- 管理(41860)
- 业(39939)
- 企(31953)
- 企业(31953)
- 方法(18588)
- 财(17737)
- 数学(16207)
- 数学方法(16085)
- 农(14263)
- 技术(13595)
- 制(13151)
- 中国(12131)
- 环境(11208)
- 农业(10141)
- 业经(9886)
- 体(9143)
- 务(8723)
- 财务(8695)
- 收入(8685)
- 财务管理(8671)
- 划(8535)
- 企业财务(8247)
- 技术管理(7910)
- 体制(7787)
- 学(7735)
- 银(7698)
- 银行(7681)
- 贸(7406)
- 机构
- 大学(157861)
- 学院(157045)
- 济(70834)
- 经济(69487)
- 管理(61703)
- 理学(53056)
- 理学院(52588)
- 管理学(51881)
- 研究(51723)
- 管理学院(51585)
- 中国(39672)
- 财(35111)
- 京(32768)
- 科学(28651)
- 财经(27196)
- 所(25415)
- 经(24671)
- 江(24495)
- 中心(23804)
- 经济学(23083)
- 农(22796)
- 研究所(22560)
- 业大(21025)
- 经济学院(20835)
- 北京(20461)
- 财经大学(20152)
- 范(18586)
- 院(18537)
- 师范(18410)
- 州(18365)
- 基金
- 项目(103837)
- 科学(83481)
- 研究(77713)
- 基金(77631)
- 家(66853)
- 国家(66342)
- 科学基金(57881)
- 社会(52633)
- 社会科(50105)
- 社会科学(50092)
- 基金项目(40516)
- 省(39545)
- 教育(35556)
- 自然(35459)
- 自然科(34647)
- 自然科学(34641)
- 自然科学基金(34032)
- 划(32934)
- 资助(31533)
- 编号(30433)
- 制(26092)
- 成果(25079)
- 部(24322)
- 重点(23292)
- 国家社会(22977)
- 创(22528)
- 教育部(21439)
- 发(21438)
- 创新(21300)
- 课题(20825)
共检索到2410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玉爽
本文基于CES生产函数,构建理论框架揭示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过程,阐释环境规制影响技术进步偏向进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路径及机制,并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测算各省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利用2000-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各省份数据和中介效应模型,运用SYS-GMM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特征,当前我国环境规制实施强度已过拐点,有利于促进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环境规制通过技术进步偏向这一路径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环境规制处于促进技术进步偏向劳动的阶段;进一步的分区域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对南方、北方地区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均呈U形且已过拐点,但中介效应只存在于南方地区。因此,政府和环保部门要灵活采用环境规制政策,不应不计民生影响地达到环保指标,忽视政策对劳动力相对资本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最终导致劳动者收入承受环境规制的主要影响。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雷钦礼
本文构建了一个劳动收入份额相对于资本收入份额变化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并使用中国1990~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显著小于1,并且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是偏向于劳动增强型的,表现为劳动效率持续快速提高,而资本效率则持续下滑,正是偏向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速率高于资本深化的速率直接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相对于资本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表明,导致资本效率下滑引起劳动收入份额也持续下降的深层次原因则主要是中国企业没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拓展升级其生产价值链,以致没能实现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而政府经济政策偏差形成...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王燕 陈欢
以技术进步偏向影响要素收入份额为主线,在原有厂商理论基础上考虑政府税收因素,将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率分解为乘数效应、资本深化速度、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税收的变化率,并选取1990—2011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资本深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正向拉动作用,但乘数效应减弱了这一作用;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和生产税率的提高,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产生负向作用。其中,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秋锋
依据扩展的托达罗模型分析贸易结构转变、资本偏向型技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贸易商品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不利于劳动者;资本深化在前期有利于劳动者,但资本深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却不利于劳动者;城乡之间劳动力自由流动障碍的减少,有利于劳动者。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勇 柏喆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是探究收入均衡分配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路径,使用省级层面面板数据,通过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测算省级技术进步偏向,并在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偏向促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作用的基础上,重新探究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效应、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收入份额发生的逆转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技术进步偏向通过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各省份资本与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整体上,1990-2016年技术进步偏向不仅可以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而且能够解释2007年以来劳动收入份额出现的上升趋势。第二,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是使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关键要素,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负相关关系。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正相关关系。第三,基于产业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进一步考察再次表明产业结构是作用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平 郭娟娟
基于中国1998—2013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FDI加强了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偏向资本的程度,且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其抑制作用大小依东、西、中部地区的次序递减;进一步地,FDI质量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但其偏效应未能减少劳动收入份额。本文结论对于中国现阶段合理"选资",减轻FDI导致的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陈秋锋
依据扩展的托达罗模型分析贸易结构转变、资本偏向型技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贸易商品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不利于劳动者;资本深化在前期有利于劳动者,但资本深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却不利于劳动者;城乡之间劳动力自由流动障碍的减少,有利于劳动者。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平 郭娟娟
基于中国1998—2013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FDI加强了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偏向资本的程度,且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其抑制作用大小依东、西、中部地区的次序递减;进一步地,FDI质量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但其偏效应未能减少劳动收入份额。本文结论对于中国现阶段合理"选资",减轻FDI导致的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博文 孙树强
本文运用替代弹性不变的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1995-2005年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原因:资本和劳动替代弹性小于1,劳动增进型技术是资本偏向的,对劳动收入份额有负向影响;资本增进型技术是劳动偏向的,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正向影响,但1995年以来资本增进型技术是逐渐下降的。人均资本的增加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以及人均资本共同作用产生了我们观察到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在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所产生的影响中,劳动增进型技术解释了其中的64%,占主导作用,资本增进型技术的下降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作用次之。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替代弹性 要素偏向型技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曈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CES生产函数的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并使用我国29个省市1990-201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劳动与资本的要素替代弹性基本处于0到1之间,并且要素替代弹性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在生产过程中各省的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速率均大于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速率,属于资本使用型技术进步偏向。对于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大部分沿海省份的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小于0,而内陆地区则普遍大于0。基于测算结果,各地区应当加快利率市场化、财税体制改革,控制房市股市投机,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高运胜 杜晓晴 杨晨
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主要国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其内在影响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从全球价值链(GVC)异质性嵌入与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视角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这一现象进行理论解释和经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提高GVC嵌入度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并且GVC后向参与比前向参与的作用更强;GVC后向参与对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影响更明显,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前向参与的抑制性影响更大;机制检验发现,GVC双向参与深化引发了技术进步更多地偏向于资本要素,这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为降低参与价值链分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面影响,本文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扩大前向GVC参与及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等视角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宇峰 贵斌威 陈启清
本文在厘清劳动收入份额定义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技术偏向、垄断利润等因素的生产决策模型,重新考察了转型期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与决定机制。结果表明,就单个产业而言,垄断利润率是劳动收入份额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而技术偏向性是决定劳动收入份额长期运行水平的关键因素。中国劳动收入份额长期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是占有大量资源的国有企业选择了资本偏向型技术;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背景下,"逆资源禀赋"的技术偏向降低了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使劳动力工资长期处于低增长状态,进一步恶化了劳动收入份额状况。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勇 柏喆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是探究收入均衡分配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路径,使用省级层面面板数据,通过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测算省级技术进步偏向,并在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偏向促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作用的基础上,重新探究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效应、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收入份额发生的逆转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技术进步偏向通过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各省份资本与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整体上,1990-2016年技术进步偏向不仅可以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而且能够解释2007年以来劳动收入份额出现的上升趋势。第二,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是使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关键要素,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负相关关系。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正相关关系。第三,基于产业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进一步考察再次表明产业结构是作用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罗知 周丽云 李浩然
本文利用1978—201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研究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原因。文章首先采用标准化CES函数供给面系统和可行的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算分省技术偏向指标,然后利用该指标和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且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导致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时,本文还发现,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国有企业比重的交互项显著为正,即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向作用在国有企业比重较高的省份会较小。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罗知 周丽云 李浩然
本文利用1978—201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研究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原因。文章首先采用标准化CES函数供给面系统和可行的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算分省技术偏向指标,然后利用该指标和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且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导致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时,本文还发现,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国有企业比重的交互项显著为正,即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向作用在国有企业比重较高的省份会较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