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91)
- 2023(9286)
- 2022(7716)
- 2021(6675)
- 2020(5457)
- 2019(12267)
- 2018(11878)
- 2017(22968)
- 2016(12605)
- 2015(13694)
- 2014(13707)
- 2013(13593)
- 2012(12525)
- 2011(11226)
- 2010(11454)
- 2009(10783)
- 2008(10677)
- 2007(9688)
- 2006(8596)
- 2005(7942)
- 学科
- 济(56517)
- 经济(56443)
- 管理(44979)
- 业(38212)
- 企(32838)
- 企业(32838)
- 方法(19646)
- 中国(17452)
- 数学(16729)
- 财(16560)
- 数学方法(16529)
- 制(15696)
- 业经(14206)
- 地方(13935)
- 农(13721)
- 环境(13323)
- 体(11727)
- 产业(11203)
- 务(10324)
- 财务(10288)
- 财务管理(10264)
- 体制(10051)
- 学(9888)
- 划(9870)
- 企业财务(9834)
- 技术(9127)
- 农业(8549)
- 银(8501)
- 银行(8486)
- 融(8216)
- 机构
- 学院(184252)
- 大学(183467)
- 济(80414)
- 经济(78656)
- 管理(71358)
- 研究(62734)
- 理学(61273)
- 理学院(60591)
- 管理学(59791)
- 管理学院(59447)
- 中国(46172)
- 京(38771)
- 财(38737)
- 科学(36136)
- 财经(30210)
- 所(29993)
- 江(28435)
- 中心(28089)
- 经(27162)
- 研究所(26789)
- 农(25597)
- 经济学(25522)
- 业大(24523)
- 北京(24045)
- 院(23688)
- 范(22996)
- 经济学院(22949)
- 师范(22768)
- 财经大学(22215)
- 州(22204)
- 基金
- 项目(124362)
- 科学(100001)
- 基金(91698)
- 研究(91669)
- 家(78951)
- 国家(78369)
- 科学基金(68790)
- 社会(61993)
- 社会科(59149)
- 社会科学(59134)
- 省(48874)
- 基金项目(48679)
- 自然(42711)
- 自然科(41665)
- 自然科学(41657)
- 自然科学基金(40908)
- 教育(40832)
- 划(40375)
- 资助(36511)
- 编号(35216)
- 制(28792)
- 重点(28251)
- 发(28248)
- 成果(28219)
- 部(27647)
- 国家社会(26447)
- 创(26044)
- 课题(25262)
- 创新(24546)
- 教育部(24062)
共检索到276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喆 熊振武 薛文晧
【目的】2013年中国环境保护部首次公布了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并于2018年将排名范围进行扩充,评估这一制度的减排效应,对于探索中国改善空气质量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将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制度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方法系统分析城市空气质量排名的减排效应。【结果】(1)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制度具有明显的减排效应。相比于未被纳入排名城市,被纳入空气质量排名城市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降低了18.6%,且其减排效应在北方和内陆地区更为显著。(2)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是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制度影响工业污染排放的重要渠道。(3)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空气质量排名制度的减排效果得到提升;该制度对排名倒数城市的污染减排效果更加明显;该制度能够显著降低城市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实现预期制度目标。【结论】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是一种有效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地方政府加强工业污染控制起到激励作用,进而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因此,应充分发挥好空气质量排名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倒逼”作用,有效形成城市之间空气质量的良性竞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晓美 沈永昌
文章研究我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的动态特征,以31个环保重点城市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逐月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为研究对象,基于空气质量指数的函数性特征,运用函数型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各城市空气质量以及空气质量速度变化曲线,通过曲线深度和K-means函数型聚类算法对空气质量及变化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呈现"三阶段"的季节性周期;空气质量区域差异明显,所有城市空气质量差异为一个AQI分类等级,污染集中在京津冀、华北西北区域;全国重点城市平均空气质量状况呈现好转趋势;空气质量改善过程中呈现一种"类马太效应",空气质量好的时期改善程度明显,空气质量差的时期改善幅度要小;部分城市改善效果突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慧 唐静 祝树森 邱朝乐
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研究从时空维度探讨其影响关系。论文基于2015—2020年WorldPop中国人口数据集,运用社会网络法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识别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利用GTWR模型探讨其对空气质量的时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改善起重要作用,其影响在不同城市中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整体来看,多中心度对AQI的影响在研究期由正转负,集聚度与AQI一直呈负相关。从异质性特征看,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中东部城市AQI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西部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城市空间结构集聚度对AQI的负向效应呈下降趋势,正向效应呈上升趋势。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人均GDP与AQI呈正相关关系,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与AQI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来看,建议政府根据各市具体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规划,布局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慧 唐静 祝树森 邱朝乐
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研究从时空维度探讨其影响关系。论文基于2015—2020年WorldPop中国人口数据集,运用社会网络法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识别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利用GTWR模型探讨其对空气质量的时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改善起重要作用,其影响在不同城市中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整体来看,多中心度对AQI的影响在研究期由正转负,集聚度与AQI一直呈负相关。从异质性特征看,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中东部城市AQI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西部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城市空间结构集聚度对AQI的负向效应呈下降趋势,正向效应呈上升趋势。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人均GDP与AQI呈正相关关系,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与AQI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来看,建议政府根据各市具体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规划,布局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郭际 郭莹莹 吴先华
"政治性蓝天"等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中的独特现象。为了研究这种重大活动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影响的持续期,以及影响的空间范围等,本文采集了我国140 个城市2015年1月2日到2018年11月28日的日度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合成空气质量指数的单项污染物浓度等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国家层面的政治会议、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重大活动涉及到的城市空气质量在重大活动期间显著改善。(2)从单项污染物浓度来看,重大活动期间,颗粒物降低得最为明显,其次为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臭氧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3)在重大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空气质量指数和各个单项污染物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趋势,甚至超过平常时期的水平。(4)重大活动不仅会影响活动举办城市的空气质量,也会影响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每次重大活动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空间范围大约在活动城市周围800公里以内,且距离主办城市越远影响越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学渊 李婧薇 赵连阁
文章从城市人口规模与房地产及商业市场动态变化的现实条件出发,阐释地铁开通的交通替代和交通创造效应的作用机理,基于2014~2018年中国21个城市194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日度数据,利用断点回归方法系统考察新开通地铁线路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交通替代效应与交通创造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地铁开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异质性:(1)在常住人口规模为400万~700万的城市,交通替代效应大于交通创造效应,地铁开通提升了空气质量;(2)当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在700万~900万之间时,交通替代效应可能被交通创造效应抵消,地铁开通并未明显改善空气质量;(3)在常住人口规模大于900万的城市,交通创造效应超过交通替代效应,空气质量在地铁开通之后不升反降。因此,对于交通需求不断增加的特大型和超大型城市来说,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周边的职住平衡,实施污染型交通方式的绿色化升级,激励居民的绿色出行,是治理交通污染的根本性举措。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俊
本文研究环境规制政策是否具有改善空气质量的长期效应,以每年污染天数作为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标,通过使用比较案例研究中最新出现的"合成控制法",评估了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2008年之后北京空气质量仅在短暂时间内得到了改善,2008-2010年平均每年空气污染天数减少了25天,但在2010年之后,环境政策对北京空气改善作用逐渐消失。此外,作为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冬季,北京市冬季空气质量没有明显改善。最后,本文从中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地方官员考核方式和中国地方环境政治的角度,分析了环境政策不具有改善空气质量长期效应的原因。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空气质量 北京奥运 合成控制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倪琳 郭小雨
基于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4—2019年中部地区6省及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发展-空气质量现状和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并探讨时空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9年,中部地区(1)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发展与空气质量均有所提升,但省份间差异较大。(2)三系统的总体耦合水平处于磨合阶段,有逐步向好趋势,但空间格局并不均衡。(3)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提升趋势,但多数省份仅达到中度协调;各省份协调度可划分为两大梯队,从不协调原因溯源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滞后型是主导。建议充分发挥政府带动作用,优化地区产业结构,适度推进城镇化发展,从而改善空气质量,促进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和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倪琳 郭小雨
基于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04—2019年中部地区6省及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发展-空气质量现状和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并探讨时空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9年,中部地区(1)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发展与空气质量均有所提升,但省份间差异较大。(2)三系统的总体耦合水平处于磨合阶段,有逐步向好趋势,但空间格局并不均衡。(3)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提升趋势,但多数省份仅达到中度协调;各省份协调度可划分为两大梯队,从不协调原因溯源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滞后型是主导。建议充分发挥政府带动作用,优化地区产业结构,适度推进城镇化发展,从而改善空气质量,促进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和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季友 王宗爽 傅晓 吴钢
研究美国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及控制战略,对我国预防控制大气铅污染具有参考作用。论文收集并分析了美国铅环境空气质量和排放数据,以及空气质量标准、排放标准和控制战略文件。研究发现,美国40年来环境空气中铅的浓度水平和排放量均持续显著下降,降低幅度均达到80%以上,铅环境空气质量得到了彻底改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美国不断制修订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监测计划;对大气铅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针对移动源最终禁止使用含铅汽油;针对固定源制定实施系列涉铅排放标准;严格环境准入;针对铅的多途径暴露,又制定实施了铅暴露削减战略,多部门协调,多措并举,全面降低儿童血铅浓度水平和暴露水平,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铅污染。参照...
关键词:
美国 铅 重金属 空气质量 排放 战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梦雨 张建华
根据产业集聚与空气污染理论模型,当技术进步的作用强于产业规模与经济结构的作用时,产业集聚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反之亦然。以开发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将开发区数据与各城市每日API数据相匹配,利用83个城市的月度数据建立了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来看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空气质量,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空气质量度量的异质性、剔除严重污染城市与直辖市的数据后依然稳健。此结论具有区域差异,在中东部地区成立,在西部地区不成立。以技术进步为传导机制进一步分析产业集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产业集聚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改善空气质量。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空气质量 空间溢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席鹏辉 梁若冰
目前缺乏中国地区间环境移民的有效证据,这可能受样本数据和实证策略的限制。环境移民提高了宏观地区的住房需求,本文选择住房销售面积作为人口代理变量,并根据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体系设计了模糊断点回归(FRD)。结果表明模范城市增加了住房销售面积,这也得到了常住和户籍人口的证据支持,同时户籍政策抑制了模范城市人口的增长;最后,"申请效应"和"就业效应"检验排除了环境移民效应来自其他途径的可能。政府在制定经济与环境政策时必须考虑到环境对人力资本流动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晓艳 鲁红英
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选取PM2.5、PM10、SO2、NO2、O3和CO作为评价因子,通过建立各污染物的隶属函数和权重集,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北京市的五个区域(城六区、西北部、东北部、东南部、西南部)2013年10月23-29日期间进行了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期间北京市环境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其次是PM10、NO2、O3和CO,最后是SO2。空气质量评价结果由好到坏的顺序为:西北部、东北部、城六区、东南部、西南部。结果客观地反映了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状况,从而为改善和治理大气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