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08)
2023(15347)
2022(13447)
2021(12875)
2020(10725)
2019(24984)
2018(24796)
2017(47862)
2016(25716)
2015(28979)
2014(28665)
2013(28083)
2012(25417)
2011(22880)
2010(22825)
2009(21244)
2008(20262)
2007(17361)
2006(15153)
2005(13408)
作者
(71678)
(59272)
(59234)
(56291)
(37796)
(28385)
(26766)
(23309)
(22541)
(21103)
(20083)
(20063)
(18761)
(18619)
(18342)
(18193)
(17661)
(17397)
(16928)
(16855)
(14697)
(14622)
(14223)
(13460)
(13287)
(13142)
(13069)
(12978)
(11893)
(11522)
学科
(105813)
经济(105704)
管理(72609)
(67080)
(55206)
企业(55206)
方法(51081)
数学(45288)
数学方法(44572)
中国(28914)
(27132)
(24630)
业经(21935)
(21833)
(20838)
贸易(20827)
(20317)
地方(19617)
环境(19068)
农业(18041)
理论(17363)
(17351)
(16401)
(15587)
(15342)
技术(15297)
财务(15262)
财务管理(15238)
(15065)
银行(15026)
机构
大学(359077)
学院(357942)
(147930)
经济(145025)
管理(142277)
理学(124005)
理学院(122704)
研究(120388)
管理学(120347)
管理学院(119738)
中国(90598)
(76519)
科学(73829)
(64789)
(59586)
研究所(54630)
中心(53676)
(53567)
财经(52843)
业大(51695)
(49135)
北京(48716)
(48271)
(46841)
师范(46438)
经济学(45192)
(43972)
农业(41968)
经济学院(40788)
(40285)
基金
项目(247680)
科学(195327)
研究(181282)
基金(180984)
(157576)
国家(156337)
科学基金(134586)
社会(115077)
社会科(109168)
社会科学(109140)
基金项目(95018)
(94565)
自然(87432)
自然科(85449)
自然科学(85431)
教育(83898)
自然科学基金(83873)
(80160)
资助(76253)
编号(73534)
成果(59111)
重点(55399)
(55318)
(52566)
(51164)
课题(50452)
教育部(47799)
创新(47757)
国家社会(47667)
科研(47423)
期刊
(156055)
经济(156055)
研究(105212)
中国(65021)
学报(54223)
管理(52195)
科学(51393)
(48338)
(47827)
大学(41400)
教育(39966)
学学(38894)
农业(34387)
技术(31772)
(27387)
金融(27387)
经济研究(26852)
财经(25104)
业经(24949)
(21564)
问题(19938)
(18524)
图书(18362)
技术经济(17807)
统计(17524)
(16868)
科技(16811)
理论(16248)
资源(15818)
(15720)
共检索到5142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涂正革  肖耿  
本文根据中国30个省市地区1998~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产出和污染排放数据,构建环境生产前沿函数模型,解析中国工业增长的源泉,特别是环境管制和产业环境结构变化对工业增长模式转变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中国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污染排放总体上增长缓慢;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中国工业高速增长、污染减少的核心动力;环境管制对中国工业增长尚未起到实质性抑制作用;产业环境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污染减少的贡献日益增大,逐步成为中国工业增长模式转变的中坚力量。总体上,通过产业环境结构优化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转变工业增长模式,环境约束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呈减低态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查建平  李志勇  
依据共同前沿理论、序列DEA、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以及SDA分解法,构建了经济增长模式分析框架,对1995-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资源要素投入与环境规制松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推力,以资源环境消耗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主要由技术进步主导,技术效率影响甚微;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的经济增长率主要经历了"先下降(1995-1998年)、后上升(1998-2002年)、再下降(2002-2012年)"的过程;中国区域经济增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查建平  李志勇  
依据共同前沿理论、序列DEA、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以及SDA分解法,构建了经济增长模式分析框架,对1995-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资源要素投入与环境规制松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推力,以资源环境消耗为代价推动经济增长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主要由技术进步主导,技术效率影响甚微;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的经济增长率主要经历了"先下降(1995-1998年)、后上升(1998-2002年)、再下降(2002-2012年)"的过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人力资本、知识资本、要素禀赋结构、经济私有化程度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外贸依存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政府干预力度对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外资依存度对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学兵  乔娟  李谷成  
文章在测算16个主产省生猪污染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Malmquist-Luen berger生产率指数,分析了环境约束下中国2001~2011年大规模猪场生产率增长及其成分。实证结果表明:环境约束对中国大规模猪场生产率测度有一定的影响,环境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受技术进步率影响,技术效率变化较为平缓;相比沿海优势区和东北优势区,西南优势区和中部优势区在环境技术效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钞小静  任保平  
现有对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增长数量分析的框架下展开分析,而很少从经济增长质量分析的框架入手进行考察。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与规律,具体包括经济增长的结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维度。当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和生态环境代价逐渐降低时,经济增长质量都将会得到提高。本文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国际规范的逻辑实证主义分析方法,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源环境代价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研究表明: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中国经济转型期资源环境代价与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成学  覃毅延  
工业系统的物流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强度越来越大,已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实施绿色物流管理势在必行。本文在探讨国内外绿色物流及生态工业园模式缺陷与不足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适合我国工业企业的复合实体绿色物流一体化管理模型。该模型能有效克服绿色物流及生态工业园模式的缺陷与不足,改善企业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节约资源。为了说明绿色物流一体化管理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文章根据企业物流的环境约束,在物料平衡保障的条件下,构建了经济效益增长模型。该模型能有效测量出企业在实施绿色物流一体化管理后的经济效益情况,由此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丁琳琳  吴群  
工业生产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内含"环境代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损失。本文在理论上构建了包含土地和环境要素在内的"绿色索洛模型",考察工业用地投入和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约束,以消除工业经济增长中的环境代价。并利用中国200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约束下,索洛模型仍存在平衡增长路径;②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呈正向作用,但地区间存在差异,其中中部地区影响最大,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③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正/负效应共同的作用结果,总体来看,除工业固体废弃物外,工业废水、工业SO_2、工业NO_X、工业烟(粉)尘等的排放对经济增长均呈明显抑制作用,且工业废气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较工业废水更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应摒弃传统的"低成本"工业化模式,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加快用地企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的科技创新,减少工业用地投产过程中的环境外部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丁琳琳  吴群  
工业生产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内含"环境代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损失。本文在理论上构建了包含土地和环境要素在内的"绿色索洛模型",考察工业用地投入和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约束,以消除工业经济增长中的环境代价。并利用中国200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约束下,索洛模型仍存在平衡增长路径;②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呈正向作用,但地区间存在差异,其中中部地区影响最大,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③环境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正/负效应共同的作用结果,总体来看,除工业固体废弃物外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萍  刘辉  
赶超战略常被人们称之为"GNP"增长率竞赛。日本和东亚国家战后经济腾飞的实践证明"赶超型"工业化是行之有效的,但建国后中国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却引起众多非议。针对这种工业化模式,东北"赶超型"工业化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动态比较优势原则,通过重化学工业资源禀赋优势的动态化,使该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升级为技术依赖型,进而实现经济从生产要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向生产要素质量深化的集约型增长转变,以达到GNP的可持续高增长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吴军  
本文通过Mal mquist-Luenberger指数将环境因素纳入全要素生产率(TFP)分析框架,测算分析了环境约束下中国1998~2007年地区工业TFP增长及其成分,并对其收敛性进行了检验。测算结果显示,环境约束下西部地区工业TFP增长最快且波动幅度较大,中部地区增长最慢且较为平稳,东部地区则均介于二者之间;各地区工业TFP增长均主要源自技术进步;东部地区是推动环境技术创新的主要地区。收敛性分析则进一步表明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TFP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中部地区仅存在条件收敛。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梁俊  龙少波  
本文对一个非径向非角度的方向性距离函数进行了拓展,使其能兼顾投入过量松弛和投入不足松弛。通过该模型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分析了中国2000—2012年环境约束下30个省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对其收敛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较低,增长粗放的特点依然非常明显;工业技术效率改善缓慢,技术进步是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各省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异扩大了;如果忽视环境约束,会导致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高估;人均收入水平、资本积累、对外开放程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周建  张德远  顾柳柳  
文章以先进工业增长模式典型省份城市——上海和全国1996-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构成的32个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环境和能源约束下的非参数环境生产函数,从微观机制上对工业增长模式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表明:上海环境规制政策加大了技术进步在工业增长中的贡献,显著促进了自身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但从生产前沿来看,在节能减排、要素配置和技术效率的提升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余地;上海工业增长与全国有一定相似性,其动力来源按大小依次为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虽然贡献因素排序一致,但是上海技术进步的贡献远大于全国且对要素的依赖程度远低于全国,上海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进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俊  邵汉华  
本文引入考虑了"坏"产出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了1998~2007年地区工业考虑了环境因素情况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研究发现,忽略环境因素会高估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是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破坏,东部地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向"又好又快"方向发展;人均GDP、资本劳动比、外商直接投资对考虑环境因素的生产率增长水平有显著影响。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梁俊  
本文利用一个非径向的DEA模型框架,对中国工业增长与环境双赢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选择最优的节能减排路径对中国工业2012~2050年双赢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间,中国工业行业整体以及重工业实现了双赢发展,但其双赢状况在不断恶化;轻工业未实现双赢,经济与环境的矛盾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本文设计的未来39年最优节能减排路径下,中国工业不能实现双赢发展,大部分行业不仅无法实现双赢,其经济发展与环境规制的矛盾还将进一步深化。为了促进双赢发展的出现,重工业应加速产业升级,提高环保技术研发力度;轻工业的环境规制力度要进一步增强;此外,环境规制应以渐近型和激励型为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宇鹏  周敬宣  
本文以《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为例,探讨在战略环境中,如何评价区域层次的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构建能源需求量的完全分解模型来研究影响能源需求量变化的因素。通过对武汉市1995年~2005年的历史数据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是影响武汉市能源需求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以这2个因素作为主要调控变量,设计6种发展模式(包括《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提供的发展模式),并预测这6种模式下的GDP、能源需求量和单位GDP能耗,预测结果表明:模式4是既能实现节能目标,又能实现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较佳发展模式。最后,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论证了模式4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