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64)
- 2023(13194)
- 2022(11506)
- 2021(10496)
- 2020(9077)
- 2019(20415)
- 2018(20674)
- 2017(40374)
- 2016(22059)
- 2015(24830)
- 2014(24726)
- 2013(24313)
- 2012(22814)
- 2011(20733)
- 2010(20993)
- 2009(20201)
- 2008(20030)
- 2007(18404)
- 2006(16273)
- 2005(14905)
- 学科
- 济(91605)
- 经济(91492)
- 管理(66668)
- 业(62596)
- 企(50293)
- 企业(50293)
- 方法(39531)
- 数学(34138)
- 数学方法(33827)
- 农(27340)
- 财(26314)
- 中国(25580)
- 制(23180)
- 业经(21083)
- 贸(18639)
- 贸易(18632)
- 学(18372)
- 易(18139)
- 地方(18115)
- 环境(17613)
- 农业(17497)
- 银(16359)
- 银行(16323)
- 体(15601)
- 行(15570)
- 务(15563)
- 财务(15528)
- 财务管理(15483)
- 融(14673)
- 金融(14667)
- 机构
- 学院(323175)
- 大学(321274)
- 济(135424)
- 经济(132539)
- 管理(121190)
- 研究(107826)
- 理学(103529)
- 理学院(102408)
- 管理学(100694)
- 管理学院(100119)
- 中国(82804)
- 京(67538)
- 财(66690)
- 科学(64873)
- 所(55185)
- 农(52646)
- 财经(52160)
- 江(49764)
- 中心(49654)
- 研究所(49443)
- 经(46841)
- 业大(45962)
- 北京(42602)
- 经济学(42176)
- 范(41392)
- 农业(41381)
- 师范(40985)
- 州(39417)
- 院(38623)
- 经济学院(38274)
- 基金
- 项目(206109)
- 科学(161888)
- 研究(152960)
- 基金(148313)
- 家(128000)
- 国家(126967)
- 科学基金(108274)
- 社会(97484)
- 社会科(92481)
- 社会科学(92455)
- 省(81843)
- 基金项目(78712)
- 教育(69899)
- 划(68134)
- 自然(67995)
- 自然科(66273)
- 自然科学(66255)
- 自然科学基金(65035)
- 编号(63274)
- 资助(60374)
- 成果(51919)
- 重点(46944)
- 部(45833)
- 发(45610)
- 课题(43662)
- 创(43103)
- 制(41674)
- 创新(40420)
- 国家社会(40026)
- 科研(39503)
共检索到485403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丽萍
在产业转移的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是否存在"污染避难所"现象,这不仅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战略,而且也关系到各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背景,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27个省市的重度、中度和轻度污染产业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发现,2005—2011年间我国三类产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转移现象,且呈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空间特征,最后,从环境管制、资源供给、排污规模和治污能力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原因,研究认为,政府的环境管制政策和治污能力与污染产业转移呈负相关关系,地区的资源供给和排污水平与污染产业转移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产业转移 环境管制 污染避难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创 刘毅然
本文基于2003~2015年我国各省份的一些代表性污染产业的相关面板数据,测度了我国各类污染产业转移的变动状况。结果发现,我国各类污染产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转移现象。总体特征是各类污染产业从东部地区转出,中部地区成为各类污染产业的集聚地区,东北地区表现出明显的重度和中度污染产业转出而轻度污染产业转入的趋势,西部地区成为各类污染产业的选择性转入地区。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污染产业转移与正式环境管制之间呈"U"型关系,非正式环境管制中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人口密度对污染产业的转移也有重要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引发了人们对于污染产业转移的相关讨论。有人认为发达国家通过加强环境管制,将污染产业转移到迫切需要资金的发展中国家。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样本,对其近年来的外商投资数量、行业结构及污染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相关关系验证,其结果显示,环境管制对江苏省外商投资于污染产业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同时也发现,目前江苏省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国内企业。
关键词:
环境管制 污染产业 转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姚志毅
文章通过对EKC在我国检验的基础上,分别剔除FDI、出口额和进口额三个产业转移指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后重新考察EKC在我国的检验。结果表明:产业转移指标改变了原来的EKC转折点位置。在三个产业转移指标中,FDI对经济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出口;而对环境的负作用以出口影响最大,其次是FDI;进口虽然对我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没有改善环境质量,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加重了本国的环境污染。
关键词:
污染产业 FDI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传江 赵晓梦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的实质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四方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通过建立纳什均衡模型、贝叶斯纳什均衡、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及一般博弈模型,对四方利益主体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保护环境是中央政府的占优策略;地方政府之间恶性竞争会造成"囚徒困境";政府与企业之间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企业策略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执行力度;农民是否举报企业的污染行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选择。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环境污染 博弈分析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甘利人 王曰芬 岑咏华
在回顾和总结专利统计分析信息利用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专利统计信息传播现状与应用情况,提出了在新环境下专利信息统计分析的新思路。
关键词:
专利 专利统计 专利分析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三峰 杨德才
本文基于中部地区分析了产业转移背景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商务成本较高。通过中部地区81个城市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组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中部地区服务业与制造业并没有形成较强的互动关系,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制造业对服务业则具有挤出效应,服务业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相应地,中部地区应适当调整发展思路,采取积极措施发展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制造业 服务业 中部地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晓杰 赵俊燕
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首要问题。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的持续"双顺差"及高投资、高储蓄、低消费,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本文运用大量数据分析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状况,并提出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调节经济内外失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内外失衡 扩大内需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琴 朱农
本文利用2010年广东省农民工调查数据探讨了产业转移背景下农民工就业地点选择、工资决定以及农民工工资差异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更多外出务工经验和广东省外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在产业转出地就业;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农民工工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产业转出地农民工的教育回报率明显高于产业承接地。Oaxaca分解结果还表明,两地农民工工资差异的98%可由特征差异来解释,受教育程度回报率的差异扩大了两地农民工工资差异,工种回报率的差异则缩小了两地农民工工资差异。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侯伟丽 方浪 刘硕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管制的严格程度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吸引污染密集型产业向环境管制较弱的地区转移?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环境管制与产业区际转移间的关系,提出"污染避难所"效应在中国存在的可能性,进而利用1996-2010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该效应的存在:从总体上看,该效应的显现存在一定的滞后,滞后1期时效应最明显;分时段的分析显示,随着我国环境管制强度整体加强和产业结构变化,"污染避难所"效应增强。同时原有污染密集型产业基础较好、区域市场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吸引力加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玮 李炜
近些年,国家逐渐加大了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而生态补偿效果评价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也是衡量生态环境改善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尺。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法,建立了较科学的生态补偿评价指标体系,对目前我国各省生态补偿的转移支付效果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探求我国各省区之间生态补偿的内在特征,从而得出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的重要启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转移支付 多元统计分析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付钢 刘应元
环境污染保险制度是一种有效的分散环境污染风险的机制。我国环境污染保险的发展历史不长,构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是当务之急。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应该建立一个以企业或个人为投保主体、多家具有资质的险企联合承保的环境污染保险制度,在对重点领域实行强制性责任保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自愿性环境污染保险。
关键词: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强制性保险 自愿性保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未良莉 孙欣 王立平
文章围绕"污染避难所"假说,基于中国30个省域2001—2008年数据,构建中国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的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以外商直接投资为载体的产业转移与地区化学需氧量显著性地负相关,但与二氧化硫排放量负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FDI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水污染,但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检验。因此,仍应审慎地对待外商直接投资。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何奇龙 李琴英 李晶
大气污染具有跨区域性,府际间合作治理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必由之路,合作治理中存在"搭治污便车"的困境。由于府际间大气污染治理博弈的具有长期性和动态性,由此建立了多人两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分别研究,无约束机制和有约束机制两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演化稳定策略及其影响因素。考虑到政府间污染产业转移,建立了污染产业转移政府对承接方政府治污补偿机制下的演化博弈模型,分别研究无约束和有约束两种情形下(补偿,治理)策略成为演化稳定均衡状态的条件。研究表明:府际间的合作治理策略选择不会受到外部效应的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成本、治理时污染物减排量、不治理时污染物排放增加量、中央政府对治理的奖励和对不治理的惩罚力度是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将大气质量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提高其权重系数,可有效促使地方政府策略向参与合作治理演化。无约束下自主选择时,最优策略(补偿,治理)不会成为稳定均衡策略,引入中央政府约束后,当经济惩罚在一定范围内,(补偿,治理)成为稳定均衡策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志强 苗长虹
以中国31个省市为例,运用基尼系数和产业集中率等指标对2000~2014年污染产业转移的空间特点进行了阐述,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考察污染产业转移与污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污染产业的省域分布呈先集中后分散的特征,且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集聚变化特点,包括先集中后分散、趋于集中和趋于分散三种类型,多数行业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00~2014年东部省份的污染产业以转出为主,中西部内陆省份污染产业的承接规模上升;污染产业的转移会造成工业污染的转移,对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污染转移的作用尤为明显,说明承接地应针对承接转移产业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环境管制力度。
关键词:
污染产业 工业污染 产业转移 污染转移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