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43)
- 2023(10141)
- 2022(8543)
- 2021(7901)
- 2020(6458)
- 2019(14700)
- 2018(14336)
- 2017(27367)
- 2016(14656)
- 2015(16547)
- 2014(16412)
- 2013(16319)
- 2012(15326)
- 2011(13990)
- 2010(13778)
- 2009(13186)
- 2008(12932)
- 2007(11413)
- 2006(10290)
- 2005(9786)
- 学科
- 济(71408)
- 经济(71317)
- 管理(46050)
- 业(39874)
- 企(30921)
- 企业(30921)
- 方法(28472)
- 数学(25783)
- 数学方法(25640)
- 中国(21202)
- 财(18256)
- 农(17665)
- 制(16430)
- 地方(15430)
- 环境(15119)
- 贸(13928)
- 贸易(13920)
- 业经(13726)
- 易(13640)
- 学(12368)
- 农业(11682)
- 体(11583)
- 银(11556)
- 银行(11542)
- 融(11469)
- 金融(11466)
- 行(11135)
- 划(10782)
- 地方经济(10012)
- 务(9916)
- 机构
- 大学(218462)
- 学院(215659)
- 济(104326)
- 经济(102681)
- 研究(81111)
- 管理(80170)
- 理学(68670)
- 理学院(67888)
- 管理学(67093)
- 管理学院(66681)
- 中国(64086)
- 财(48590)
- 京(46643)
- 科学(45027)
- 所(40314)
- 财经(38241)
- 研究所(36400)
- 中心(35561)
- 经(34941)
- 经济学(34915)
- 农(32049)
- 经济学院(31463)
- 江(31117)
- 北京(29831)
- 院(29310)
- 财经大学(28522)
- 业大(27386)
- 范(26916)
- 师范(26696)
- 农业(24838)
- 基金
- 项目(143397)
- 科学(115770)
- 基金(108907)
- 研究(106155)
- 家(95254)
- 国家(94591)
- 科学基金(81108)
- 社会(73496)
- 社会科(69969)
- 社会科学(69957)
- 基金项目(56192)
- 省(51729)
- 自然(49013)
- 自然科(47855)
- 自然科学(47841)
- 教育(47164)
- 自然科学基金(47032)
- 资助(44678)
- 划(44554)
- 编号(39776)
- 部(34217)
- 重点(33270)
- 国家社会(32958)
- 成果(32842)
- 制(32259)
- 发(32078)
- 中国(30179)
- 教育部(29732)
- 创(29607)
- 人文(28341)
- 期刊
- 济(113764)
- 经济(113764)
- 研究(70222)
- 中国(44801)
- 财(37660)
- 管理(30995)
- 科学(30725)
- 学报(30541)
- 农(29247)
- 大学(24125)
- 学学(22854)
- 融(21434)
- 金融(21434)
- 财经(20129)
- 农业(20099)
- 经济研究(19666)
- 教育(18049)
- 经(17501)
- 技术(16996)
- 问题(15462)
- 业经(15110)
- 贸(14503)
- 世界(13210)
- 国际(12809)
- 业(11425)
- 技术经济(11071)
- 资源(10646)
- 统计(10246)
- 经济问题(9379)
- 版(9292)
共检索到3324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军 笪凤媛 张建华
本文将环境因素纳入TFP测算框架,测算并比较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三大区域在是否考虑环境因素两种情形下的TFP、生产效率与技术进步指数。结果发现:在控制SO2和COD排放时全国TFP增长率不到传统TFP增长率的1/3,并且TFP增长均完全源于前沿技术进步。环境管制下TFP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西、东、中部,而在未考虑环境因素时为东、中、西部。样本期间西部地区环境技术进步率一直快于传统技术进步率;东部地区则正好相反,但其在两种情形下皆为引领技术革新的主要区域;中部地区2001-2005年环境技术进步率快于传统技术进步率,但2005年后出现逆转。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兵 吴延瑞 颜鹏飞
本文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标测度了考虑资源环境因素下中国30个省份1998—2007年的环境效率、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并对影响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主要的结论有:能源的过多使用以及SO2和COD的过度排放是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环境效率较高的省份均集中在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高于市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市场全要素生产率还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低于东部地区,资源环境因素对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排名有显著的影响;人均GRP、FDI、结构因素、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公众的环保意识对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兵 吴延瑞 颜鹏飞
本文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测度了APEC17个国家和地区1980—2004年包含CO2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成分。首先,估计了对CO2的排放没有管制、CO2排放水平保持不变、CO2排放水平减少三种情形下的生产率指数及其成分。其次,对影响环境管制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的结论有:在平均意义上,考虑环境管制后,APEC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提高,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源泉;17个国家和地区中,有7个国家和地区至少移动生产可能性边界1次;人均GDP、工业化水平、技术无效率水平、劳均资本、人均能源使用量和开放度均对环境管制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马海良 黄德春 姚惠泽
本文利用含有知识存量的生产函数,通过Malmquist测算中国三大经济区域1995—2008年的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情况,并检验即期和滞后期的环境规制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997年的国企改革和2007年的经济危机都严重影响了生产率的增长,前者对长三角影响较大,而后者对珠三角尤为明显;即期的环境规制对生产率增长的正向作用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不同造成的,而滞后期环境规制对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生产率增长 波特假设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茹 王兵 卢金勇
本文运用曼奎斯特—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0-2007年东部工业在考虑SO2和不考虑SO2排放情况下的效率、生产率增长及其成份的增长率,并且估计出了环境管制给企业带来的成本。结果发现:上海和广东处于生产前沿;考虑SO2排放后,生产率增长率下降;天津的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都最高,北京环境污染管制的成本最高;FD I投入、国有企业比重、资本劳动比、废气治理投资和环境管制成本对生产率增长都有显著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屈小娥
运用全局ML指数测算了同时考虑能源和环境约束的中国工业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将测算结果聚为三类:高质量产业、中间质量产业和低质量产业。结论表明,高质量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而中间质量产业和低质量产业环境规制强度较为薄弱;我国工业的环境规制显著地改善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研究结论支持"波特假说"。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环境规制政策工具,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树 陈刚
本文利用2000年中国对《大气污染防治法》(APPCL2000)的修订这样一次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评估了APPCL2000的修订对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APPCL2000的修订显著提高了空气污染密集型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且其边际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本文的发现说明,实施严格且适宜的环境管制可能会使中国经济赢得提高环境质量和生产率增长的"双赢"结果。同时,本文也反驳了认为中国的书面法律不重要的观点。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盛丹 张国峰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是中国必须打好的攻坚战。中国在1998年开始施行的两控区政策缓解了空气污染加重的趋势,但该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鲜有学者进行考证。本文基于1995年和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利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分析方法,系统地考察了两控区环境管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定量识别了其主导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两控区内企业生产率增长幅度显著低于非两控区,表明两控区政策通过提升生产成本阻碍了生产率增长;(2)两控区内低效率企业淘汰比例更高,意味着两控区政策淘汰了效率较低的高污染企业,从而提升区内平均生产率水平;(3)与生产成本的提高相比,淘汰机制对生产率的作用相对较小,即两控区政策对生产率增长的阻碍作用占主导地位,但忽略淘汰机制会高估生产成本机制的作用;(4)两控区政策对生产率的作用在高研发密集度与高污染行业、政策执行力较强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更显著,地区集聚经济则有助于缓解该政策的生产率负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胡务 汤梅梅 刘震
本文基于"波特假说"理论,在一个标准β条件收敛框架下,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中国工伤保险管制对工业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2011年政府对《工伤保险条例》的修订显著降低了工伤风险高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工伤保险管制对于生产效率没有滞后效应,其中国有企业相对私营和外资所有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这次修订的影响最大。结果说明:当前工伤保险管制无法达到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与提高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共赢局面,凸显"预防型"管制改革的重要性,这也是工伤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胡务 汤梅梅 刘震
本文基于"波特假说"理论,在一个标准β条件收敛框架下,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中国工伤保险管制对工业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2011年政府对《工伤保险条例》的修订显著降低了工伤风险高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工伤保险管制对于生产效率没有滞后效应,其中国有企业相对私营和外资所有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这次修订的影响最大。结果说明:当前工伤保险管制无法达到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与提高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共赢局面,凸显"预防型"管制改革的重要性,这也是工伤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邓小乐 孙慧
本文对1995~2013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碳生产率、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GDP进行单位根检验,并对30个省市、自治区的平稳面板数据进行GranGe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碳生产率与能源消费之间为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为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是碳生产率的单向GranGer原因。当每多消费一单位的能源,对非资源型省份碳生产率的负向影响将比资源型省份大,即非资源型省份碳生产率下降的水平比资源型省份下降的要多,同时非资源型省份经济增长带来的碳生产率水平上升幅度要大于资源型省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晓珍 杨龙
文章利用熵值法拟合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将其作为经济的非理想产出纳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及其时间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样本期内,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著下调,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较典型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在控制投资率、从业人员增长率与环境治理力度后,各地区均表现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树 翁卫国
文章采用中国各省1994-2004年的统计数据,定量评估了地方环境管制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环境规章显著提高了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但地方环境法规对其不具有显著影响。上述发现意味着,中国实施严格的环境管制能够收获环境质量提高和生产率增长的双赢结果,且地方政府主导的环境行政管制的实际效力可能要远远优于地方环境法规。因此,在健全地方环境书面立法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的重构,以提高书面法律的实际执行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富华 李国平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份额变化分析方法,把工业作为整体细分地区,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期各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原因。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总体来说,大部分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通过结构细分,各地区之间的增长又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互联系。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增长 区域 工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家章 宗晓华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采用Mal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05年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3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因素,技术效率改善并不明显。但是技术效率变动的差异却导致了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发散趋势,而后者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收敛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