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87)
- 2023(11683)
- 2022(9869)
- 2021(9059)
- 2020(7434)
- 2019(16726)
- 2018(16826)
- 2017(31293)
- 2016(17484)
- 2015(19316)
- 2014(19632)
- 2013(18577)
- 2012(17265)
- 2011(15500)
- 2010(16129)
- 2009(15342)
- 2008(15363)
- 2007(13924)
- 2006(12733)
- 2005(11867)
- 学科
- 济(59107)
- 经济(59013)
- 管理(58470)
- 业(49586)
- 企(42490)
- 企业(42490)
- 制(23167)
- 财(22577)
- 中国(19618)
- 方法(19392)
- 农(19203)
- 体(16703)
- 数学(15921)
- 业经(15806)
- 数学方法(15638)
- 银(15638)
- 银行(15619)
- 行(15057)
- 融(14083)
- 金融(14076)
- 环境(13790)
- 体制(13288)
- 务(13096)
- 学(13093)
- 财务(13051)
- 财务管理(13012)
- 策(12776)
- 企业财务(12382)
- 地方(12355)
- 理论(11656)
- 机构
- 学院(242020)
- 大学(240412)
- 济(97989)
- 经济(95578)
- 管理(89625)
- 研究(85363)
- 理学(74986)
- 理学院(74200)
- 管理学(72994)
- 管理学院(72516)
- 中国(68064)
- 财(54456)
- 京(51538)
- 科学(48857)
- 所(42900)
- 江(40623)
- 财经(40086)
- 中心(39568)
- 农(38729)
- 研究所(38041)
- 经(36108)
- 北京(32801)
- 业大(32550)
- 范(31836)
- 院(31793)
- 师范(31500)
- 州(31275)
- 农业(29948)
- 经济学(29512)
- 财经大学(29310)
- 基金
- 项目(153047)
- 科学(120152)
- 研究(117179)
- 基金(108576)
- 家(93925)
- 国家(93091)
- 科学基金(79523)
- 社会(73573)
- 社会科(69609)
- 社会科学(69597)
- 省(60453)
- 基金项目(55633)
- 教育(55004)
- 划(50592)
- 自然(49130)
- 编号(48704)
- 自然科(47926)
- 自然科学(47912)
- 自然科学基金(47041)
- 资助(44674)
- 成果(42639)
- 课题(35883)
- 重点(35068)
- 部(34489)
- 制(34344)
- 发(33042)
- 创(31633)
- 性(31239)
- 国家社会(30130)
- 项目编号(29782)
共检索到392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海芹 苏利阳
现阶段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制的改革探索,尚未有效解决地方政府对监测数据的行政干预以及地方监测能力薄弱且效率低下的问题。未来需以服务生态文明考核为目标,以有效提高监测数据质量为方向,逐步上移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重心。推进建立"中央与地方双重管理、以中央管理为主"的环境质量监测双重管理体制,优化调整中央和地方的环境监测事权划分。妥善处理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加强政府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政府购买监测服务的力度。培育多元化的环境监测市场,并加强环境监测市场监管。
关键词:
环境空气质量 监测体制 监测市场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杨国林 张健珲 韩峰 刘涛 岳志龙 贺嘉琪
利用无人机、北斗定位模块、颗粒物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结合数据记录、显示等模块,在主控模块的协调下,指挥无人机按规划航线飞行,传感器获得空气中PM2.5、PM10、温度、湿度等数据,并将北斗实时定位信息匹配,完成对空间特定位置区域的空气微小颗粒物及温湿度的检测和记录,后续对该系统获取的数据分布状态进行评估,拓展了传统空气质量监测的作业空间和方式,能用于区域空气监测突发空气质量事件应急等领域。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田雅群 何广文 范亚辰 刘昶
财政分权助推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政府环境治理责任的关注。本文以财政分权理论为依据,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选取2004-2019年1649个县(市、区)为样本,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估计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相较于非改革试点县(市、区),改革试点县(市)在经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其雾霾浓度显著降低;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第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主要发生在强市下辖县(市)、强县(市)以及明确了省县(市)财税分成和财政支出责任的改革试点县(市);第三,从路径机制上看,“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改变财政支出偏向推动实现改革试点县(市)空气质量改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旭文 付文林
污染防治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环境信息公开是有效协同治理的基础。文章利用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分阶段实施这一外生冲击构造准自然实验,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法分析了污染监测信息公开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污染信息公开可显著降低地区空气污染浓度。第二,在政府内部压力和外部监督的双重作用下,环境信息公开不仅有助于提高政府环境关注度,还激发了社会公众的环保监督积极性,推动企业投资规模和结构调整,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格局。第三,环境信息公开的污染防治效应受到地方官员特征、地方财力的影响,在官员年龄越大和财政压力越小的地区,环境信息公开具有更显著的污染治理效应。文章的研究意味着在完善环保法律和加强环保投资水平的同时,还应继续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以及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铭刚
文章通过分析重庆市3个区的空气质量,利用断点回归在克服政策改革评估中内生性的优势,评估环保"垂改"所带来空气质量改善的因果效应。研究结果发现,重庆市环保"垂改"对AQI、PM_(2.5)、PM_(10)、SO_2和CO的排放有显著的治理效应,相关结果在不同带宽以及进行了虚拟断点时间检验和安慰剂检验后依然保持良好的稳健性。"垂改"对NO_2和O_3排放的治理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欢 席鹏辉
2013年来中国各城市相继实施了空气质量新标准改革,为研究中国环境移民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实验"。本文利用2001—2016年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空气质量指数测算改革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空气质量新标准后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明显提高,城市人口净迁入量出现明显性下降。这一效应在控制户籍制度及公共服务等因素后仍然显著。根据本文的进一步分析,环境移民存在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异质性效应,在面对更高的环境污染风险时,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更高人群拥有更强的迁出意愿。本文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启示是:地方政府应当重新审视和定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环境污染通过人力资本流失等渠道对地区经济长期发展可能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空气质量新标准 环境移民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季友 王宗爽 傅晓 吴钢
研究美国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及控制战略,对我国预防控制大气铅污染具有参考作用。论文收集并分析了美国铅环境空气质量和排放数据,以及空气质量标准、排放标准和控制战略文件。研究发现,美国40年来环境空气中铅的浓度水平和排放量均持续显著下降,降低幅度均达到80%以上,铅环境空气质量得到了彻底改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美国不断制修订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监测计划;对大气铅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针对移动源最终禁止使用含铅汽油;针对固定源制定实施系列涉铅排放标准;严格环境准入;针对铅的多途径暴露,又制定实施了铅暴露削减战略,多部门协调,多措并举,全面降低儿童血铅浓度水平和暴露水平,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铅污染。参照...
关键词:
美国 铅 重金属 空气质量 排放 战略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小胜 时辰 张思思
【目的/意义】合理的环境政策工具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设计/方法】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后的双重差分法(PSM-DID),分析了2016年杭州召开“G20峰会”前实行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论/发现】(1)长期政策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其效果明显好于短期政策,保障了“G20峰会”前后杭州市空气的优良品质;(2)长期政策创造的蓝天是稳定持续的,“G20峰会”前后空气质量未出现大的波动或反弹现象;(3)“G20峰会”长期政策具有长期效应,长期内空气质量保持良好水平,未出现恶化趋势。在考虑了共同趋势、不同污染物形式、更换不同样本以及选择不同模型后仍然稳健。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梦天 王之
在2012到2015年的短短3年间,我国公开的PM2.5数据实现了从空白到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每小时实时发布的飞跃,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本文以各城市陆续公开PM2.5监测数据作为自然实验,利用96个地级市的月度房价面板数据结合PM2.5浓度卫星遥感数据,在双重差分的研究框架下,研究PM2.5信息公开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公开后,以PM2.5为代表的空气质量在城市房价上的资本化明显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对PM2.5关注度越高的城市受到的影响越大;集中统一发布和城市单独发布这两种公开方式对不同城市影响效果存在差异;信息公开对地区房价存在长期稳定的影响。基本结论能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本文的研究发现具有如下现实意义:公开可比的空气质量信息已经成为影响地区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空气整治力度、打造蓝天城市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钱庆 安新颖 代涛
介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舆情监测系统的基本框架,针对主题追踪环节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采用改进KNN方法进行主题模型构建的思路。实验结果表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舆情监测系统中的主题追踪具有较好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廖进中 张文婧
当下,人们最为关心的是"食",即"食品消费",我们现在讲的"消费安全",实质上主要是指"食品安全"。但人们往往疏忽了另外一种更重要、更基本的"消费"存在,那就是经过鼻孔进入人体的"消费"———"空气消费"。对应于"消费安全"这个主题,我们也就缺少了一个暂且把它称之为"呼吸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喆 熊振武 薛文晧
【目的】2013年中国环境保护部首次公布了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并于2018年将排名范围进行扩充,评估这一制度的减排效应,对于探索中国改善空气质量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将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制度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21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方法系统分析城市空气质量排名的减排效应。【结果】(1)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制度具有明显的减排效应。相比于未被纳入排名城市,被纳入空气质量排名城市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降低了18.6%,且其减排效应在北方和内陆地区更为显著。(2)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是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制度影响工业污染排放的重要渠道。(3)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空气质量排名制度的减排效果得到提升;该制度对排名倒数城市的污染减排效果更加明显;该制度能够显著降低城市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实现预期制度目标。【结论】公布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是一种有效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地方政府加强工业污染控制起到激励作用,进而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因此,应充分发挥好空气质量排名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倒逼”作用,有效形成城市之间空气质量的良性竞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管华 陈沛云 宫少燕 张大丽
根据《河南省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公布的数据资料,对河南省15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其主要城市的空气污染特征及其成因,提出了空气污染防治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