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55)
2023(10573)
2022(8941)
2021(8054)
2020(6736)
2019(15022)
2018(14505)
2017(27502)
2016(14958)
2015(16402)
2014(15970)
2013(15523)
2012(14524)
2011(13040)
2010(12748)
2009(11663)
2008(11472)
2007(10138)
2006(9011)
2005(8000)
作者
(48094)
(40062)
(39947)
(37619)
(25326)
(19601)
(17961)
(15609)
(15373)
(14234)
(13744)
(13490)
(12928)
(12645)
(12607)
(12386)
(12277)
(11977)
(11663)
(11544)
(10385)
(9677)
(9635)
(9168)
(9023)
(9007)
(8800)
(8770)
(8040)
(8032)
学科
(57230)
经济(57159)
管理(46537)
(43409)
(35885)
企业(35885)
方法(28005)
数学(24367)
数学方法(24087)
(17395)
(16562)
(14837)
中国(14401)
业经(13213)
环境(13186)
(11878)
财务(11858)
财务管理(11834)
(11644)
贸易(11642)
企业财务(11429)
(11360)
(10418)
技术(10218)
农业(10166)
(10113)
理论(9309)
(9195)
银行(9138)
(8953)
机构
大学(219936)
学院(215958)
(84849)
经济(83213)
管理(80866)
研究(78024)
理学(70767)
理学院(69929)
管理学(68528)
管理学院(68164)
中国(56969)
科学(53199)
(49364)
(46391)
(41836)
业大(40476)
农业(39812)
研究所(38860)
(38080)
中心(35489)
(31562)
财经(31143)
(28602)
北京(28376)
(28041)
(26731)
经济学(26540)
农业大学(26269)
师范(26231)
(25004)
基金
项目(156566)
科学(122388)
基金(116596)
(107721)
国家(106916)
研究(102052)
科学基金(89586)
社会(66510)
社会科(63133)
社会科学(63112)
自然(62126)
基金项目(61766)
自然科(60762)
自然科学(60739)
(59940)
自然科学基金(59742)
(52414)
资助(47414)
教育(45930)
编号(37592)
重点(36000)
(33762)
计划(32700)
(32468)
(32343)
科研(31554)
创新(30521)
成果(29715)
国家社会(29004)
(28736)
期刊
(83131)
经济(83131)
研究(56292)
学报(49848)
(42481)
中国(41036)
科学(40566)
大学(35283)
学学(33640)
(30244)
农业(28684)
管理(27503)
(17627)
金融(17627)
教育(17213)
(15911)
财经(15665)
经济研究(15219)
技术(14682)
业大(13939)
(13450)
图书(13219)
(12953)
业经(12909)
农业大学(11718)
科技(11379)
问题(11008)
理论(9996)
林业(9728)
技术经济(9700)
共检索到3091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桂彪  杜家纬  胡萃  李连昌  
本文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枣镰翅小卷蛾求偶行为及性信息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代枣镰翅小卷蛾雌蛾的求偶高峰期为暗期6.0~8.0h。温度越高,雌蛾开始求偶的时间越迟,求偶的持续时间也越短,求偶高峰期比在正常温度下明显推迟。温度为21℃时雌蛾产生的性信息量最高,26℃时略低,而在31℃和16℃时雌蛾性信息素释放量仅为21℃时的1/5~1/4;雌蛾所释放的性信息素中顺、反异构体比例随温度的降低向顺式异构体增加的方向漂移,其变异系数均控制在10%以下。当把第2日龄的雌蛾从14L∶10D光周期转移到连续黑暗下时,雌蛾表现的求偶行为和性信息素产生与14L∶10D下相似,均表现出明显的节律;当转移到连续...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师光禄  刘贤谦  赵怀俭  白锡环  赵振跃  
通过在枣林中的系统调查与试验研究,明确了枣镰翅小卷蛾(AncylissafivaLiu)成虫趋向其性信息素的行为及利用性信息素诱捕成虫的时辰节律;大面积诱杀对枣林中这种害虫种群的控制作用。应用性信息素引诱枣镰翅小卷蛾成虫有两个高峰期,第1个在4:00~6:00,其累计诱杀率为37%~76%,第2个在18:00~22:00,其累计诱杀率为15%左右。性信息素引诱不仅影响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同时也干扰了成虫的取食、扩散与隐蔽情况下的飞行活动。大面积枣林中诱杀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诱杀区与对照区比较,有效卵的减退率为685%~852%。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瑞燕  韩桂彪  李连昌  
1981~198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山西农业大学激素研究室合作,对枣镰翅小卷蛾(AncylissativaLiu)性信息素的成分、结构进行了测定,证明其成分为E912∶Ac和Z912∶Ac,二者以E/Z为8∶2比例在田间的诱蛾效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晓  李新岗  张学武  姬升  王飞  刘瑜  
【目的】研究微孢子虫对枣镰翅小卷蛾和桃小食心虫成虫的侵染作用,探讨微孢子虫在调控其种群消长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镜检法检测年度或不同代间枣镰翅小卷蛾和桃小食心虫的微孢子虫感染水平;用ImageJ 1.41图形处理软件测量其翅面积大小。【结果】枣镰翅小卷蛾雌雄蛾越冬代、第1代和第2代的微孢子虫感染水平逐渐上升,差异极显著;成虫个体大小(翅面积)随感染水平升高而显著减小。2009和2010年前、中、后期羽化的桃小食心虫雄蛾感染水平均依次升高,差异极显著;其前、中期雄蛾个体大小差异不显著,而中期雄蛾个体显著大于后期。【结论】微孢子虫对枣镰翅小卷蛾和桃小食心虫有较强的侵染力;周期性地造成其...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孙威   吴文广   刘毅   仲毅   王新萌   张继红  
为探究铜藻(Sargassum horneri)的有机碳释放速率、与净初级生产力(NPP)之间的关系及主要的调控因素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三变量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测定铜藻在不同温度(5、15和25℃)、光照[86、172和258 μmol/(m~(2)·s)]和光照周期(L∶D=6 h∶18 h,L∶D=12 h∶12 h,L∶D=24 h∶0 h,L表示光照时长,D表示黑暗时长)条件下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释放速率和初级生产力。结果显示,DOC和POC释放速率的范围分别为0.653~4.785和0.066~0.322 mg/(g·h);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是铜藻释放DOC和POC的主要调控因素;铜藻在高温、中光、L∶D=6 h∶18 h条件下的DOC的释放速率最高[4.785 mg/(g·h)],在高温、高光、L∶D=24 h∶0 h条件下的POC的释放速率最高[0.322 mg/(g·h)];铜藻释放的DOC和POC占NPP的比值分别为4%~130%和0.4%~5.9%;D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铜藻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对沿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师光禄  刘贤谦  李捷  张仙红  李连昌  
1989-1993年在山西太谷枣区对枣镰翅小卷蛾的自然种群进行了系统调查,编制了1-3代5年的生命表及平均生命表。分析得出,第1代的卵和1-2龄幼虫是其世代及年度的薄弱环节;1-2代,2-3代,3代-翌年1代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45、2.7和0.21,在年份间种群由上升到平衡;第1代的风雨致死,第2代的4-5龄幼虫及蛹的虫寄生,越冬代(即第3代)的打枣致死、蛹期天敌取食及冬季消亡对种群的控制作用较大;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关键因子是作者提出的新方法,文中给出了详细的分析步骤,关键因子:第1代为4-5龄幼虫天敌取食,第2代为蛹期虫寄生,越冬代为4-5龄菌寄生和蛹冬季消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立军  李新岗  刘惠霞  
【目的】研究木枣枝条和不同处理枣吊的挥发性组分和含量,分析枣镰翅小卷蛾对不同处理枣吊的行为反应,为生产上应用植物源引诱剂防治枣镰翅小卷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GC-MS,分析木枣枝条和不同处理枣吊的挥发物成分,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和Y-嗅觉仪,测定枣镰翅小卷蛾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结果】木枣枝条的挥发物成分有9种,主要挥发性组分为萜类和酯类化合物;木枣不同处理枣吊共有的挥发物成分有17种,多为萜类、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健康枣吊、人工机械损伤枣吊和虫害枣吊相比,三者在挥发性组分组成及比例上均存在差异,并且在遭受虫害后,木枣枣吊可释放出虫害诱导型挥发物乙酸-4-...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少博  周洲  陈怡萌  王玉珠  张永安  曲良建  
【目的】探究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国白蛾滞育的影响,明确诱导美国白蛾滞育的主控因子和幼虫敏感龄期,为深入研究光周期诱导美国白蛾滞育的分子机制和开发新型防治技术奠定基础。【方法】设置4个温度(21、23、25和27℃)和7个光周期(L8∶D16、L10∶D14、L12∶D12、L13∶D11、L14∶D10、L15∶D9和L16∶D8),统计和比较28种不同处理条件下美国白蛾的滞育结果,阐明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国白蛾滞育和临界光周期的影响; 23℃条件下,在美国白蛾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分别给予长光照(L16∶D8)和短光照(L10∶D14)交替饲养处理,统计和比较32种不同处理下美国白蛾的滞育结果,明确光周期诱导美国白蛾滞育的敏感龄期。【结果】在21、23、25和27℃条件下,光照时间小于13 h,可导致美国白蛾滞育发生,光照时间达到16 h,美国白蛾个体继续发育而无滞育发生,光照时间在13~16 h之间时,滞育同时受光周期和温度调控,且滞育率随光周期增长或温度升高均呈下降趋势。21、23、25和27℃条件下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4 h 58 min∶9 h 02 min(L∶D)、14 h 45 min∶9 h 15 min(L∶D)、14 h35 min∶9 h 25 min(L∶D)和14 h 24 min∶9 h 36 min(L∶D),临界光周期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短光照对美国白蛾滞育诱导具有累积效应,美国白蛾幼虫3龄、4龄和5龄对光周期诱导滞育最为敏感。【结论】美国白蛾属典型的长日照发育-短日照滞育型昆虫,光周期在美国白蛾滞育诱导中发挥主导作用,温度伴随光周期发挥作用,低温和短光照利于滞育发生;临界光周期受温度调控,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美国白蛾对光周期诱导滞育具有累积效应,感受光周期最敏感的阶段为幼虫3~5龄。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易传辉  陈晓鸣  史军义  周成理  
对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凤蝶峨眉种群滞育诱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周期对美凤蝶滞育的诱导作用与温度有关,在20℃的恒温条件下,光照在12~13 h范围内,随着光照时间的缩短,滞育个体增加,在光照时间短于12.5 h后达到100%;在25℃时,光照时间在11~13.5 h范围内,随光照时间的缩短,滞育率增加,但没有出现全部个体滞育的情况,最高滞育率为94.5%;在30℃时,在实验光周期范围内没有出现滞育个体。温度对滞育的影响受光周期的影响,在相同光照条件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滞育率下降,当温度上升幅度达到30℃,无论长短光照条件下均不出现滞育个体。只有在短光照条件下,低温才有利...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易传辉  陈晓鸣  史军义  周成理  
观察了人工气候箱中不同光周期和温度条件下美凤蝶幼虫生长发育。结果表明: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凤蝶幼虫发育历期影响明显;在相同温度下,不同光周期下幼虫历期差异明显;在20℃12~14 h、25℃11~15 h、30℃11~15h光照下,历期分别为39.3~48.5、25.4~36、19.6~29 d,最长和最短历期分别相差9.2、10.6、9.6 d。随着温度升高,在相同光照下,幼虫发育历期缩短;在12.0、12.5、13.0、13.5、14.0 h光照下,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6、13.3、9.2、12.2、7.5℃,有效积温分别为332.7、340.5、372.1、350.9、475.4日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玉磊  唐星林  李小远  潘会堂  张启翔  
为探讨人工栽培条件下胭脂花的生长发育规律,开发实用的胭脂花栽培技术,以胭脂花休眠植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5与20℃2种温度和16、12、8 h 3种日照长度对解除胭脂花植株休眠及解除休眠后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光周期和温度对解除胭脂花植株休眠和生长发育均有显著影响,光周期是解除休眠、促进萌发(对植株萌发的贡献率为79.89%)和生长发育(对生物量的贡献率在78.66%以上)的重要因素;16 h日照长度处理20 d可彻底打破胭脂花的休眠,促进萌发和快速生长,日照短于12 h时胭脂花植株则持续处于休眠状态或生长缓慢。2)16 h日照长度和15℃温度组合最适合胭脂花的生长发育,该条件下植...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千千  蒋琦妮  付建新  董彬  赵宏波  
光周期和温度处理能够影响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的基因表达水平和花芽分化过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分析基因表达已成为研究这些过程机制的重要手段,而筛选出适合光周期和温度处理的内参基因在研究桂花分子机制中尤为重要。为了得到不同光周期和温度处理下桂花中稳定的内参基因,以桂花品种‘佛顶珠’ O. fragrans ‘Foding Zhu’当年生枝条的第2或第3对幼叶为材料,以OfACT, OfEF1α,OfIDH, OfRAN1,OfTUB, OfUBC2和Of18S等7个基因作为候选内参基因,利用geNorm, NormFinder和BestKeeper 3个软件对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以昼夜节律相关基因GIGANTEA(GI)对筛选出的最佳内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桂花叶片中OfRAN1和OfIDH为最佳内参基因,Of18S的稳定性最差(geNorm分析结果显示OfRAN1和OfIDH的稳定值为0.347,而Of18S的稳定值为0.601; NormFinder显示OfRAN1和OfIDH的稳定值为0.135和0.206,而Of18S为0.474; BestKeeper显示OfRAN1的稳定值为0.80, OfIDH为0.133,而Of18S为0.474); GI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表明(昼夜节律基因GI的表达模式为在白天累积并在夜间下降),在7个内参基因及OfRAN1和OfIDH的基因组合中,使用OfRAN1和OfIDH的内参基因组合可获得GI基因更为精确的基因表达结果。综上所述,OfRAN1和OfIDH内参基因组合是桂花在不同光周期和温度处理下最佳内参基因组合。这为桂花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图2表3参3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峰  胡后祥  金玉峰  符成  常海龙  吴其卫  刘少谋  
在不同夜间温度下,对7个甘蔗难开花品种进行光周期诱导处理,调查夜间温度对光周期诱导开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难开花品种经适当的夜间低温处理后,均能明显提高抽穗率,其始花期也明显提前。但是过低的夜间温度对甘蔗的正常开花产生负效应,过低的夜间温度甚至使甘蔗不开花;另外一方面,少数品种对夜间低温不敏感,夜间低温处理对甘蔗正常开花无促进作用,甚至稍低的温度已对甘蔗的正常开花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唐大武  黄勇平  王淑芬  郭广忠  
本文对金钱松小卷蛾(CelyphapseudolaxicolaLiu)雌性信息素进行了研究。室内观察的结果表明,在光周期为14:10的条件下,雌蛾求偶在黑暗4h时达到高峰,求偶百分率达到85%。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的正己洗抽提液用高效毛细管色谱仪进行分析,获得了五个信息素组分。利用乙酰化反应,色谱分析,标样对照以及色-质联用证实,鉴定出这五个化合物分别是12:OH、Z10-12:OH、12:Ac、Z9-12:Ac和Z10-12:Ac。它们的比例是:6.8:5.4:24.56:1:22.29。在风洞中用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抽提物、合成性信息素组分作为诱芯,均能引诱雄蛾产生从起飞、定向、到降落在信息素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珍珍  李明贵  郭亚楠  印象初  张帆  许永玉  
【目的】了解不同光周期和温度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自然滞育种群成虫滞育后生殖生物学的影响,明确"滞育发育"与滞育强度、滞育解除与滞育后发育的关系。【方法】观察记录中华通草蛉自然种群分别于11月、1月、3月在18、22、28℃及不同光周期(15D﹕9L、13.5D﹕10.5L、12L﹕12D)下的产卵前期、产卵历期、产卵量和雌成虫寿命等。【结果】温度对滞育解除后的中华通草蛉成虫的产卵前期(P<0.001)、产卵历期(P<0.001)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中华通草蛉解除滞育后的产卵前期、产卵历期、雌雄成虫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