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27)
- 2023(8172)
- 2022(6888)
- 2021(6108)
- 2020(4854)
- 2019(10357)
- 2018(10253)
- 2017(18822)
- 2016(9950)
- 2015(10752)
- 2014(9808)
- 2013(9527)
- 2012(8769)
- 2011(7810)
- 2010(7797)
- 2009(6762)
- 2008(6550)
- 2007(5966)
- 2006(5300)
- 2005(4574)
- 学科
- 管理(45755)
- 业(39739)
- 济(37166)
- 经济(37147)
- 企(36786)
- 企业(36786)
- 技术(19287)
- 环境(18723)
- 方法(14725)
- 技术管理(13112)
- 划(12727)
- 数学(11797)
- 数学方法(11697)
- 财(10505)
- 业经(10386)
- 中国(9890)
- 农(9549)
- 学(9215)
- 规划(8201)
- 和(8132)
- 环境规划(7998)
- 制(7676)
- 资源(7335)
- 务(7280)
- 财务(7268)
- 财务管理(7258)
- 企业财务(6967)
- 地方(6837)
- 理论(6749)
- 农业(6362)
- 机构
- 学院(136049)
- 大学(133609)
- 管理(59002)
- 济(56325)
- 经济(55262)
- 理学(51480)
- 理学院(51056)
- 管理学(50453)
- 管理学院(50194)
- 研究(42816)
- 中国(31721)
- 京(27100)
- 科学(25539)
- 财(24409)
- 江(20667)
- 中心(20235)
- 所(19769)
- 业大(19371)
- 财经(19346)
- 农(18535)
- 研究所(18022)
- 经(17571)
- 北京(16619)
- 院(16400)
- 经济学(16398)
- 商学(16302)
- 州(16197)
- 商学院(16148)
- 技术(15888)
- 范(15861)
- 基金
- 项目(97422)
- 科学(79315)
- 研究(73019)
- 基金(71234)
- 家(62128)
- 国家(61637)
- 科学基金(54821)
- 社会(48914)
- 社会科(46575)
- 社会科学(46558)
- 省(40680)
- 基金项目(38366)
- 自然(34505)
- 自然科(33708)
- 自然科学(33703)
- 自然科学基金(33118)
- 划(32772)
- 教育(32559)
- 创(27886)
- 编号(27242)
- 资助(26006)
- 创新(25008)
- 重点(22075)
- 发(21715)
- 部(20982)
- 国家社会(20758)
- 制(20244)
- 成果(20235)
- 业(19877)
- 课题(19451)
共检索到1975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沈世铭 许睿 陈非儿
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研究环境治理压力对碳中和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治理压力对碳中和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环境治理压力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的碳中和绩效均存在正向影响;中介效应层面,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在东部地区最显著,而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则不显著。面板门槛检验结果表明,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环境治理压力对碳中和绩效与绿色技术创新影响效应由负转正。据此,建议构建多样化激励机制,加大绿色创新资源支持,加快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以期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沈世铭 许睿 陈非儿
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研究环境治理压力对碳中和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治理压力对碳中和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环境治理压力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的碳中和绩效均存在正向影响;中介效应层面,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在东部地区最显著,而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则不显著。面板门槛检验结果表明,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环境治理压力对碳中和绩效与绿色技术创新影响效应由负转正。据此,建议构建多样化激励机制,加大绿色创新资源支持,加快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以期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晓梅 李曼曼
企业环境治理是实现环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投资和技术创新是影响企业环境治理的重要途径。在碳中和目标下,本文采用2012—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包含政府监管、污染物排放信息、环境污染治理、披露载体及环境管理5个维度26项指标的评价体系,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绿色投资与企业环境治理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影响机理,并利用Probit模型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1)制造业企业间环境治理水平差异较大且普遍较低,企业增加绿色投资能够显著提升环境治理水平;(2)中介效应表明,绿色投资可以加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技术创新在绿色投资与企业环境治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水平为19.89%,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研究结论丰富了绿色发展相关理论研究,拓宽了环境治理领域的相关讨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理惠
选取2012—2021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对于企业环境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绿色信贷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效果显著高于非重污染企业。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资本密集型企业环境绩效对绿色信贷政策变动的反应高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绿色信贷政策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企业环境绩效提高”的传导机制成立。对此,提出双管齐下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因企制宜实施针对性绿色信贷政策、双线并进推动关键性低碳技术创新,以此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鸽 张韬
“双碳”目标下,为了引导企业主动参与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改善企业环境绩效,文章利用准自然实验法,选取我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低碳政策试点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低碳政策试点实施改善了企业环境绩效,且这一结论在经过PSM-DID、剔除直辖市等方法检验后仍然稳健。低碳政策试点对非国有企业、环境规制较强地区企业、“两高”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环境绩效的改善效果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在低碳政策试点改善企业环境绩效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理惠
选取2012—2021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政策对于企业环境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绿色信贷政策对重污染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效果显著高于非重污染企业。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环境绩效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资本密集型企业环境绩效对绿色信贷政策变动的反应高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绿色信贷政策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企业环境绩效提高”的传导机制成立。对此,提出双管齐下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因企制宜实施针对性绿色信贷政策、双线并进推动关键性低碳技术创新,以此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吴艳华
在碳达峰压力下,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碳排放效率成为国内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2015—2021年国内293个地级市工业企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采用SYS-GMM以及工具变量法探赜碳达峰压力与绿色技术创新对企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碳达峰压力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协同效应具有推动企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长效机制;两者协同影响主要经由控制工业能源消耗量、缩减碳排放量以及提升技术应用水平的路径实现;碳达峰压力与绿色技术创新这一约束激励机制对企业碳排放效率提升有重要影响。据此,为推动国内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旭 张子怡 李键江
揭示不同类型的研发投入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规律,对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借鉴Hansen的面板门槛模型,运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环境治理投入设定为门槛变量,实证分析研发投入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区域环境治理投入门槛效应,从总体看,当区域环境治理投入处于较低水平时,研发投入能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提高,但随着环境治理投入提升到较高水平,研发投入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增强效应有所减弱。并且绿色技术创新的类型不同时,相较于绿色产品创新,研发投入对绿色工艺创新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可知,门槛效应显著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环境治理投入对企业等主体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存在低水平驱动和高水平抑制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有益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旭 张子怡 李键江
揭示不同类型的研发投入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规律,对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借鉴Hansen的面板门槛模型,运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环境治理投入设定为门槛变量,实证分析研发投入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区域环境治理投入门槛效应,从总体看,当区域环境治理投入处于较低水平时,研发投入能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提高,但随着环境治理投入提升到较高水平,研发投入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增强效应有所减弱。并且绿色技术创新的类型不同时,相较于绿色产品创新,研发投入对绿色工艺创新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可知,门槛效应显著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环境治理投入对企业等主体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存在低水平驱动和高水平抑制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有益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唐天伟 朱凯文 刘远辉
以2007—2020年中国27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我国地级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从横向府际竞争与纵向压力型体制双视角出发,探讨地方政府竞争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双碳”目标压力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竞争显著抑制绿色技术创新效率;(2)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双碳”目标压力可以弱化地方政府竞争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不利影响,二者的叠加效应有利于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3)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竞争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在东部、中部以及超特大城市、Ⅰ型大城市更为显著,而对西部、东北部以及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并不显著。因此,应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纵向协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建立多维目标管理;针对不同城市异质性,因地制宜地实施目标压力管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习平 庄金苑
文章选取2005—2019年283个城市的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在其中所发挥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第一,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存在绿色技术创新门限效应,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低于4.9053时,环境规制不利于降低碳强度;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高于4.9053时,环境规制有利于降低碳强度。第二,从异质性检验来看,非省会城市和内陆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低于门限值时,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高于门限值时显著为负。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低于门限值时,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而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高于门限值时显著为负。而且在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中,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超过门限值时,环境规制的影响系数变大且均显著为负。第三,中国城市碳强度存在一定的“时间惯性”,呈现“雪球效应”,且各城市碳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关系和空间集聚性。环境规制存在负空间溢出效应,即邻近城市环境规制越严格,越有助于促进该城市碳强度下降。碳强度滞后一期的空间滞后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相邻城市前一期碳强度对该城市本期的碳强度有正向影响。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绿色技术创新 碳强度 中介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庭强 何雯 刘梦 李世收
基于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绿色技术创新成为降低化工产业碳排放量、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之一。论文基于对绿色化工技术创新现实背景和特征表现的理论梳理,着重从污染“零排放”、双维“低碳化”、绿色“新技术”等角度分析了绿色化工技术特征,并从产业内部创新机制、市场外部创新机制以及政府干预机制等层面,深度剖析了化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内部创新为主、外部创新协助和政策创新引导的化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路径,并基于自主研发与人才激励并行、市场导向与信息建设并重以及低碳导向与金融扶持并举等方面为中国化工产业绿色创新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碳中和 绿色技术 化工产业 创新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庭强 何雯 刘梦 李世收
基于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绿色技术创新成为降低化工产业碳排放量、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之一。论文基于对绿色化工技术创新现实背景和特征表现的理论梳理,着重从污染“零排放”、双维“低碳化”、绿色“新技术”等角度分析了绿色化工技术特征,并从产业内部创新机制、市场外部创新机制以及政府干预机制等层面,深度剖析了化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内部创新为主、外部创新协助和政策创新引导的化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路径,并基于自主研发与人才激励并行、市场导向与信息建设并重以及低碳导向与金融扶持并举等方面为中国化工产业绿色创新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碳中和 绿色技术 化工产业 创新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航 徐乾荣
“双碳”目标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流通业碳减排绩效的关键。本文选用面板数据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绿色技术创新与流通业碳减排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显著提升流通业碳减排绩效,并在空间层面表现出“东部>西部>中部”的异质性格局;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化转型提升流通业碳减排绩效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且相比于发明型绿色技术创新,改进型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更强。据此,提出加强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多措并举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议,助力流通业碳减排。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马文杰 胡玥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该政策的实施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文章借助地区碳排放数据构建了碳达峰压力指标,考察碳达峰压力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碳达峰压力显著刺激了辖区内非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碳达峰压力下,地方政府往往会借助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市场化政策工具推行绿色创新战略。较强的地区经济禀赋、较弱经济社会压力均有助于地方政府引导辖区内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碳达峰目标驱动下,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能够同时提高其经营绩效和环境社会责任绩效,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不仅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目标提供了可行路径,而且为碳达峰创造了新经济增长点,为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