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28)
2023(7933)
2022(6856)
2021(6350)
2020(5280)
2019(12185)
2018(11687)
2017(23527)
2016(12544)
2015(13981)
2014(13860)
2013(13536)
2012(12849)
2011(11744)
2010(11876)
2009(11042)
2008(10814)
2007(9591)
2006(8637)
2005(7697)
作者
(34296)
(28588)
(28466)
(27164)
(18677)
(13494)
(13089)
(10985)
(10938)
(10434)
(9716)
(9697)
(9114)
(9100)
(9034)
(8957)
(8452)
(8320)
(8289)
(8270)
(7072)
(7000)
(6974)
(6646)
(6526)
(6489)
(6327)
(6286)
(5791)
(5600)
学科
(56571)
经济(56512)
管理(41499)
(38548)
(31540)
企业(31540)
方法(28373)
数学(25745)
数学方法(25489)
(16761)
(15329)
中国(14274)
环境(12551)
业经(11266)
地方(11255)
(11024)
贸易(11020)
(10707)
(10599)
(10335)
财务(10308)
(10297)
财务管理(10289)
农业(10143)
企业财务(9926)
(9394)
(9094)
金融(9094)
(8948)
银行(8945)
机构
学院(179920)
大学(179510)
(81362)
经济(79799)
管理(73537)
理学(63951)
理学院(63388)
管理学(62578)
管理学院(62230)
研究(58507)
中国(45995)
(40241)
(36253)
科学(31619)
财经(31475)
(28769)
中心(27857)
(27715)
(26961)
经济学(25657)
研究所(24704)
(24620)
财经大学(23425)
经济学院(23369)
北京(22784)
(22336)
业大(22278)
师范(22158)
(21586)
(21028)
基金
项目(118550)
科学(95411)
研究(90341)
基金(88347)
(74964)
国家(74344)
科学基金(65380)
社会(59722)
社会科(56877)
社会科学(56864)
基金项目(45771)
(45078)
教育(42139)
自然(40471)
自然科(39500)
自然科学(39490)
自然科学基金(38835)
(37978)
资助(37549)
编号(36117)
成果(30154)
(28154)
重点(26473)
(25694)
国家社会(25210)
课题(25089)
教育部(24935)
(24840)
人文(24301)
(23684)
期刊
(86509)
经济(86509)
研究(54886)
中国(32734)
(30289)
管理(26653)
学报(21643)
(21544)
科学(21228)
(20917)
金融(20917)
教育(18477)
大学(17773)
学学(16696)
财经(15760)
技术(15259)
农业(14708)
经济研究(14518)
业经(13521)
(13466)
问题(11249)
(10637)
统计(9080)
技术经济(8897)
国际(8839)
(8566)
世界(8446)
理论(8415)
商业(8062)
现代(7821)
共检索到2671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莉  亢延锟  薛飞  黄炜  
为量化估计我国环境政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机制,本文首次提出基于边际效应的机制分析框架,借助于2005—2018年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及双重差分法,在这一框架下系统考察了我国16项环境政策。利用这一框架,本文首先量化估计了政策作用机制的边际效应,并克服了已有文献在机制分析中无法解决的内生性问题。其次,本文发现不同政策对不同污染物的影响效应差异明显,当忽略政策之间的相关性时,会导致政策效应出现5%~25%的高估,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这4项机制可以解释环境政策效果的80%左右。最后,本文发现环境政策对不同污染物排放的作用机制具有明显差异。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分别解释了48.43%和24.35%的CO_2排放量变动,技术进步解释了40.79%的SO_2排放量变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则是影响PM2.5浓度变动的主要原因,分别能够解释30.59%和29.08%的PM2.5浓度变动。本文对我国一系列环境治理实践进行了统一的评估,其中对环境政策影响机制的分析为新时期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可拓展的政策选择空间,这对我国进一步推进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化建设至关重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杰   王博瀚  
在理论探析碳减排政策影响就业的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碳交易政策的实施导致试点地区就业率显著提升,且碳交易政策能够加速劳动力城乡流动、行业转移以及性别转换,同时使得劳动力技能结构呈现“两头粗、中间细”的分布特征;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并不局限于试点地区一隅,亦能够对试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试点地区劳动力增加来源包括“就地转换”“走的少”和“来的多”3个方面。进一步地,碳交易试点政策所诱发的就业率提升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高级化驱动的劳动力需求扩大和工资提升所驱动的劳动力供给增加。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段志民  
最低工资政策作为保护低收入劳动者利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其健康效应长期未得到应有关注。针对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改善适龄低收入劳动力健康状况的一组研究假说,本文基于2010—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借助各省区提升最低工资标准的时间间隔与幅度差异,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最低工资制度对适龄低收入劳动力群体的综合健康状况及其生理和心理维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心理健康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因而对缩小健康不平等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剖析最低工资政策健康效应的产生机制,发现其作用路径主要有二,一是改善个体健康行为,二是提高相对经济地位感知。以上结论提供了最低工资政策健康效应存在的证据,对制定和完善规范的最低工资制度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永恒  
电商驱动政策有利于引导“数字鸿沟”向“数字红利”转变,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计划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2536个县2010-2020年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探析了电商驱动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表明:总体上,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设立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该效应主要体现在东北和东部地区,以及具有较高财政支持能力的县域。进一步分析发现,电商驱动政策能够促进县域产业集聚,加快数字金融发展,进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宝臣  满佳程  刘传泽  苟泽浩  
CO2排放交易体系是解决温室气体排放急剧增长的重要市场工具。我国的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的运行为全国统一碳排放市场的建设提供了经验,因此分析试点的碳价决定因素具有借鉴意义。选择经济、能源、天气和配额特征等关键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用双重差分模型的方法分别研究了碳市场中的3种政策,包括拍卖、市场多元参与者和碳排放远期交易。结果显示这些政策在价格发现和维持价格稳定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拍卖驱动着市场价格不断地接近拍卖成交价。碳价与非控排主体的参与呈负相关关系,与碳远期的引入也呈负相关关系,所有显著的变量在一起可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蒋金荷   丁新兴  
环境政策效应及机制一直是环境治理研究的重要学术议题。本文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外部效应作为研究视角,基于2006—2019年285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交错DID模型探讨低碳城市试点对同伴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存在明显的“同伴效应”,通过政府自发治理、诱导企业绿色创新、公众行为驱动3种机制实现;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状况较好、非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基础低以及主政官员晋升激励高的城市对“同伴效应”更加敏感;“同伴效应”的调节效果是基于周边低碳城市试点的数量和建设质量给邻接城市政府传递规范压力,进而激励同伴城市碳减排。区分同伴压力来源后发现,“同伴效应”更多来自同省内试点城市的“标尺竞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梁栋   刘宇   陈博洋   张硕  
“双碳”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将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劳动力工资差距也将在变革中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本文基于2007—2020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算了能够刻画城市工资差距的技能溢价变量,并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试点政策对城市技能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会显著降低技能溢价,这一结论在进行处理效应异质性、平行趋势、安慰剂等检验后仍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试点政策通过需求侧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机制加剧了技能溢价,供给侧的劳动力技能结构升级机制则对技能溢价表现为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试点政策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工业基础及高低劳动力技能的城市中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为低碳转型进程中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郭进   杨琦   吴海明  
中国农业发展既存在科技投入不足的短板,也面临金融支持不充分的约束。在这一背景下,促进科技和金融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结合,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考察科技金融赋能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政策效果和作用渠道。研究发现:相对于非试点地区,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实施显著推动了试点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且在政策实施后的较长时期内,这一效应持续存在并不断放大。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实施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在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金融深化程度较低和农业生产规模较大的试点地区表现得更强,且受政策实施强度和地理区位的影响,对中心城市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锦上添花”效应小于对非中心城市的“雪中送炭”效应。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实施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水平和促进农村现代产业发展等渠道,对“三农”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构筑起政策多点生效、持续发力的长效机制,最终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会珍   李伊璞  
基于2006—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支持实现其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科技支出较高与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城   苏婧  
我国已经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加快技术创新引领能源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继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构建理论模型来阐述创新政策影响能源效率机理的基础上,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准实验,并利用多时点DID方法考察了创新政策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因果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创新政策显著提高了城市能源效率,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异质性处理效应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创新政策对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仅存在于创新环境优良、产业专业化程度高、能源消耗量大以及环境规制严格的城市。机制检验发现,创新政策通过推动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集聚以及资源优化配置对能源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结论对中国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实现“双碳”目标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静  申俊  徐梦  
碳排放交易是中国降低碳排放、实现经济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2001—2020年中国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选择双重差分法研究碳排放交易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交易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但是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总体来看,碳排放交易可以有效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城市异质性来看,碳排放交易对非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明显。从碳排放交易机制来看,提高碳排放交易的行业覆盖度、扩大碳配额拍卖比例以及加强市场违约惩罚力度均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是,政府如果对碳排放交易的干预度过高,则可能会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抑制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会珍   李伊璞  
基于2006—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金融支持实现其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重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科技支出较高与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董直庆  王辉  
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7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有效性、影响机制和"两难问题"。结果发现:市场型环境政策有效且存在跨界减排效应,即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降低本地碳排放,其碳减排效应逐年增强,而且同期本地碳交易政策实施可以形成邻地示范效应,推动相邻地区碳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地区技术水平,推动地区绿色技术发展,实现地区碳减排,且当前阶段能源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最强,约占总体减排效应的36.9%,而绿色技术进步的贡献仅为11.6%。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有效克服环境与经济的"两难问题",同步实现碳减排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双重目标,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容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哈梅芳   黄奕晗  
作为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的碳排放权交易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基于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对碳强度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有效降低了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发挥了市场型环境规制的积极作用,而且碳交易机制通过影响能源消费量这一渠道遏制了碳排放强度的增长。通过调节效应模型发现,地区产业结构负向调节碳交易试点政策的降碳效应,而政府规模则正向调节碳交易试点政策的降碳效应。以上结论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稳健发展、发挥市场型环境规制的积极作用以及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哈梅芳   黄奕晗  
作为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的碳排放权交易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基于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对碳强度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有效降低了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发挥了市场型环境规制的积极作用,而且碳交易机制通过影响能源消费量这一渠道遏制了碳排放强度的增长。通过调节效应模型发现,地区产业结构负向调节碳交易试点政策的降碳效应,而政府规模则正向调节碳交易试点政策的降碳效应。以上结论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稳健发展、发挥市场型环境规制的积极作用以及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