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76)
- 2023(10855)
- 2022(9203)
- 2021(8412)
- 2020(6646)
- 2019(15122)
- 2018(14768)
- 2017(28424)
- 2016(15395)
- 2015(16921)
- 2014(16927)
- 2013(16584)
- 2012(15951)
- 2011(14690)
- 2010(15258)
- 2009(13948)
- 2008(14020)
- 2007(12773)
- 2006(11705)
- 2005(10988)
- 学科
- 济(67170)
- 经济(67107)
- 管理(46390)
- 业(45346)
- 企(35703)
- 企业(35703)
- 中国(22278)
- 地方(20983)
- 农(20748)
- 方法(20720)
- 数学(17254)
- 数学方法(17001)
- 财(16563)
- 业经(16279)
- 环境(15251)
- 农业(14038)
- 学(13811)
- 制(13573)
- 银(13373)
- 银行(13359)
- 策(13331)
- 行(13005)
- 融(12877)
- 金融(12877)
- 贸(12673)
- 贸易(12660)
- 易(12235)
- 发(12064)
- 地方经济(11631)
- 划(11438)
- 机构
- 学院(223478)
- 大学(219339)
- 济(94092)
- 经济(91974)
- 研究(83723)
- 管理(82555)
- 理学(69369)
- 理学院(68502)
- 管理学(67421)
- 管理学院(66965)
- 中国(64342)
- 科学(49998)
- 京(47804)
- 财(45289)
- 所(43351)
- 研究所(38904)
- 农(38455)
- 中心(37540)
- 江(36362)
- 财经(34347)
- 范(31334)
- 师范(31041)
- 经(31028)
- 北京(30819)
- 业大(30712)
- 院(30483)
- 农业(29720)
- 州(29423)
- 经济学(27968)
- 省(26825)
- 基金
- 项目(140928)
- 科学(111374)
- 研究(105117)
- 基金(100657)
- 家(87781)
- 国家(86977)
- 科学基金(74053)
- 社会(66866)
- 社会科(63417)
- 社会科学(63403)
- 省(56196)
- 基金项目(51813)
- 教育(47269)
- 划(47145)
- 自然(46578)
- 自然科(45430)
- 自然科学(45418)
- 自然科学基金(44600)
- 编号(42322)
- 资助(41604)
- 发(36182)
- 成果(35622)
- 重点(32271)
- 课题(31115)
- 部(30724)
- 发展(29291)
- 创(29185)
- 展(28774)
- 性(28181)
- 国家社会(27407)
- 期刊
- 济(115331)
- 经济(115331)
- 研究(71916)
- 中国(51092)
- 农(37065)
- 财(34051)
- 管理(33357)
- 学报(32747)
- 科学(31898)
- 教育(27739)
- 融(27529)
- 金融(27529)
- 农业(25252)
- 大学(24981)
- 学学(23466)
- 业经(20209)
- 技术(18874)
- 经济研究(18408)
- 财经(17037)
- 经(14673)
- 问题(14650)
- 业(13134)
- 贸(12426)
- 国际(11329)
- 世界(10890)
- 坛(10785)
- 论坛(10785)
- 现代(10747)
- 技术经济(10607)
- 商业(10592)
共检索到360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谢申祥 王孝松 高琼
本文借助第三国市场模型,分析了一国最优的战略性研发政策。在我们的模型中,分别位于不同国家的两个企业,其生产会对所在国的环境造成损害,在生产并向第三国出口产品之前,进行成本降低型研发。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企业进行的是古诺竞争还是伯川德竞争,基于"窃取生意效应"和抑制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负外部效应的权衡,仅当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损害强度较大(小)时,一国最优的战略性研发政策为征税(补贴)。这一结论无论是在只有一个国家可以实施研发政策时,还是在两个国家均可以实施研发政策时都保持稳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子川
本文利用Spencer和Brander(1983)的第三国市场模型,考虑一个中间品垄断企业向位于本国的一个下游企业和位于外国的另一个下游企业同时出口中间品时,一国政府的战略性研发政策。研究结果表明,一国最优的战略性研发政策是对生产外包企业的研发进行征税,而对生产内包企业的研发进行补贴。此外,两国的战略性研发政策随产品差异度的变化而有可能导致"零和博弈",也有可能陷入"囚徒困境"。而当两国进行研发政策合作时,两国的最优研发政策为补贴,这与Spencer和Brander(1983)的结论正好相反。
关键词:
生产分割 研发政策 异质性产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后建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三阶段博弈模型,阐明了腐败对环境政策执行质量的影响机理,即腐败和工业产业规模会弱化环境政策执行的严格程度。在该理论基础上,基于中国30个省级区域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系统广义矩稳健性估计的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支持了理论模型结论,且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即腐败会损害环境政策执行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产业规模的扩大会进一步强化腐败对环境政策执行质量的损害程度。为此,本文认为加大防腐和反腐力度,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于匡正腐败对环境政策的扭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腐败 环境政策 工业产业规模 产业结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种大双 孙娜 孙绍荣 杨枫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研发投资市场失灵、政府补贴"退坡"问题,引入产业内补贴政策,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研究不同阶段、不同补贴政策下传统企业和新进企业的最优研发投入策略。研究表明:在有政府补贴而无产业内补贴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对传统企业和新进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挤入效应";在既有政府补贴又有产业内补贴的情况下,新进企业的研发投入与政府补贴比例、产业内补贴比例和传统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均正相关,同时行业内补贴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在无政府补贴而有产业内补贴的情况下,只有当补贴比例小于某一值时,产业内补贴才对传统企业和新进企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具有"挤入效应";在无政府补贴也无产业内补贴的情况下,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创新是企业的占优策略。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曾卓骐 王跃
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08—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基于研发操纵视角,实证分析科技金融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绩效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显著抑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操纵行为,从而显著提高研发绩效。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都表明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对研发操纵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以及上市年限较长的企业中更加显著。研究不仅能为科技金融政策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研发创新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洪丽明 彭水军 陈泓文
在“双碳”目标及环保“税”时代背景下,我国作为出口大国实施战略性环境贸易政策是否能激励出口企业环境研发创新及绿色转型?本文基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实际状况,在战略性环境贸易政策框架中放松对称性假设并引入企业环境研发投资,构建一个南北两国异质性企业竞争出口至第三国的博弈模型,理论研究表明:实施出口补贴与环境税有助于激励出口企业环境研发投资,但环境税与企业环境研发投资间并非严格单调递增关系,即环境税严格性高于一定临界值可能会挤出环境技术更落后的南方企业环境研发投资并促使其采取减产策略以控制剧增的环境成本。由此,南方国家企业环境研发投资可能促成贸易各国放松环境规制并改变出口补贴与环境税之间的相关关系。制定创新友好型排放税并借助其与出口补贴的新型战略关系,有利于我国更有效地影响企业减排策略,促进研发创新投资。进一步,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经济数据及碳税市场化环境政策试点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的碳税水平促进了企业环境研发创新投资,其中东部地区企业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企业、非国有制企业相对于国有制企业绿色创新效应更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友金 曾小明 刘京星
运用数学建模和计量分析方法,利用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污染产业区际转移与环境损害地区差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污染产业呈现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分散转移的时空演变特征,污染产业转移对环境损害具有正向影响,但不同地区环境相对损害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因素对环境损害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不同,这为探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但不承担沉重环境损害代价"的可行路径及管控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香菊 杨欢
基于2008—2016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效果,并分析这种效应在不同外部环境下的表现差异。结果表明: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能有效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考虑时间效应,发现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具有一定时滞性,通常在政策实施后一段时间内才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还具有一定延续性,财政补贴有利于企业短期技术创新,对于长期创新激励不足,而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企业短期和长期技术创新均有激励作用。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市场环境的优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可以加强财税政策创新激励作用,而要素市场的扭曲削弱了财税政策创新激励效应。因此,进一步完善以税收优惠为主的创新激励政策,将财政补贴作为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辅助政策,同时改善地区外部环境,以发挥财税政策的创新激励作用。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谢申祥 王孝松
在Stackelberg竞争框架下,本文沿用Spencer and Brander(1983)第三国市场模型,考虑存在中间品贸易情形时,一国的战略性研发政策。研究结果表明,在只有单个国家可以实施研发政策的情况下,若最终产品间的差异程度较大(小),那么该国的最优研发政策为征税(补贴);而当两国政府均可以干预各自国内企业研发时,一国最优的研发政策将随最终产品间的差异程度不同而选择征税、补贴或不干预,并且当最终产品间的差异程度位于一定范围之内时,一国的研发补贴政策并不会招致另一国的报复,因此,战略性研发补贴政策并不如Leahyand Neary(2001)分析的稳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正昕 郁俊莉
文章采用地方政府发布的“五年规划”中的政策文本,通过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的专利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研发补贴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地方产业政策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发明专利数量,但是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策略性创新中。与国有企业相比,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积极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研发补贴在地方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中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石晓琴
列举了图书采购中图书馆利益受损害的几种形式,指出图书业处于市场调节和国家调控力度都很弱的中间地带,并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在图书采购中,用法律和市场两种手段保护自身利益等对策
关键词:
图书采购,图书馆利益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优生 任保全
研发创新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文运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样本,研究环境规制、企业规模差异等因素对研发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全样本估计中,环境规制激发了研发创新,企业规模与研发创新呈U型关系;产业分类估计中,仅在部分产业,环境规制促进了研发创新,企业规模与研发创新呈U型特征;分地区估计中,在东部地区,环境规制促进了研发创新,企业规模与研发创新呈U型关系,中西部地区均不显著;政策后的环境规制激励了研发创新,企业规模与研发创新呈U型特征,政策效应显著。上述研究为政府制定适宜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伟 何欢浪
在贸易自由化的约束下,战略性贸易政策中的直接出口补贴将受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限制。战略性环境政策研究了政府是否有动机,通过降低环境标准给予出口企业以环境补贴,攫取外国厂商的垄断利润。战略性环境政策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在贸易自由化下的扩展,是一国是否实行环境倾销的理论基础。本文回顾了战略性环境政策的基本模型和扩展模型,表明战略性环境政策的应用是有相当限制的。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魏龙 潘安
文章对战略性环境政策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主要体现在对模型基本假设的完善、对政策工具选择的扩展以及对环境利益问题的考察等三方面。扩展内容主要包括内生市场结构和产品差异化、异质性假设、博弈时序、跨期动态博弈、贸易自由化政策、政府补贴政策、国际环境协议、排放权交易、消费性污染、环境服务行业、中间产品以及政治经济学分析等。战略性环境政策研究应关注如何指导各国实现国内经济和环境利益双赢的有利局面。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昭华 刘海云
由于传统的贸易政策工具,如关税、补贴等,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的限制,各国政府不得不寻求其他政策工具来转移租金,便考虑在产业和贸易政策的“武库”中添加项目,诸如排污标准、减污补贴、排污税。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环境政策已经演变成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以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的战略性环境政策理论,为在自由贸易约束下,各国政府如何寻求其他政策工具转移租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