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03)
2023(17111)
2022(14634)
2021(13772)
2020(11727)
2019(26833)
2018(26306)
2017(49511)
2016(26717)
2015(30144)
2014(29544)
2013(29041)
2012(26732)
2011(23982)
2010(23670)
2009(22156)
2008(21524)
2007(18754)
2006(16102)
2005(14183)
作者
(75033)
(62823)
(62485)
(59588)
(39691)
(30181)
(28499)
(24570)
(23847)
(22118)
(21316)
(21302)
(19614)
(19549)
(19431)
(19321)
(19017)
(18652)
(18120)
(17942)
(15445)
(15244)
(15094)
(14386)
(14153)
(14057)
(13786)
(13687)
(12588)
(12425)
学科
(111655)
经济(111553)
管理(75032)
(69082)
(55908)
企业(55908)
方法(51093)
数学(45276)
数学方法(44683)
中国(30959)
(30126)
(27787)
地方(24510)
业经(23301)
(22394)
贸易(22381)
(22342)
(21806)
农业(20019)
环境(19713)
(19355)
(17284)
财务(17228)
财务管理(17187)
(17175)
企业财务(16260)
(16087)
银行(16056)
(15907)
理论(15846)
机构
学院(372286)
大学(371572)
(155598)
经济(152462)
管理(143515)
研究(126986)
理学(124390)
理学院(122966)
管理学(120648)
管理学院(119947)
中国(97075)
科学(78724)
(78502)
(68834)
(63217)
(61252)
中心(59517)
研究所(57813)
财经(55430)
业大(55199)
(54600)
(50454)
(48922)
北京(48879)
师范(48418)
经济学(48375)
农业(48198)
(46564)
经济学院(43728)
(43264)
基金
项目(256367)
科学(202715)
基金(187504)
研究(185634)
(164025)
国家(162729)
科学基金(139940)
社会(118904)
社会科(112770)
社会科学(112742)
(100590)
基金项目(98691)
自然(90757)
自然科(88696)
自然科学(88671)
自然科学基金(87021)
教育(85220)
(84616)
资助(77304)
编号(74726)
成果(59688)
重点(58334)
(56732)
(55816)
(53334)
课题(51204)
国家社会(49943)
创新(49930)
科研(49887)
教育部(48552)
期刊
(164690)
经济(164690)
研究(104437)
中国(71010)
学报(58398)
(54793)
科学(54164)
(53778)
管理(51020)
大学(44125)
学学(41465)
农业(37772)
教育(36674)
技术(32872)
(30652)
金融(30652)
经济研究(27470)
业经(27061)
财经(26533)
(22869)
问题(21824)
(21217)
统计(19847)
(19348)
资源(18662)
图书(18478)
技术经济(18109)
(18001)
(17907)
国际(16800)
共检索到5430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影  
本文从环境污染综合评价、污染物达标排放及综合利用两个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及29省市1989~2012年的环境承载力进行度量,并采用多指标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方法、以环境承载力为视角对我国29省市进行重新的区域划分。研究显示:(1)新的区域聚类分组与传统的地理区位划分具有明显的相异性,这意味着应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有区域差异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政策。(2)从聚类分组的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数值的动态变化来看,2000年以来各区域环境承载力明显恶化且波动较大。第一、二、三区域数值呈现接近且交叉的状态,具有趋同性。第四区域环境承载力一直呈现低位波动,这些省区应成为提升我国环境承载力的重点监控省份,以缩小我国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许静  周敏  
当前产业转移区域划分主要是基于国家已有标准,很多时候并不能客观反映区域间产业转移实际情况,并且不利于探讨由产业转移引发的环境污染、滞后因素、政府干预等后续问题。为客观了解我国工业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及合理进行产业转移区域划分,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得出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进一步通过系统聚类将全国31个省市划分为产业强转出区、产业弱转出区及产业转入区三类区域。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为"工业产业强转出区→工业产业弱转出区→工业产业转入区",截至2013年,仅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基本完成工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正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开始向中西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盈之  孙剑  
本文首先构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结合我国省域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了我国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比较;同时利用面板数据计量分析了影响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环境承载力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工业化程度与地区人力资本与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正向关系,而外商直接投资与政府管制对环境承载力具有负效应。本文据此提出了提高我国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永兴  景维民  
本文利用中国200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层次聚类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地下经济的区域分化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地下经济的区域相对发展水平可以用就业水平、税负水平等多个指标度量。最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地下经济的区域发展程度差异明显,并且每种类型均有不同的主导驱动因素,这一事实的认定及解析对我国尽快形成差别化的地下经济治理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锦  郝晋珉  陈爱琪  王楠  
为定量研究天津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状况,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基于其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依据P-S-R模型构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分级标准,按照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方法,通过模糊聚类分析对天津市2000—2014年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生态环境承载力隶属度值呈上升趋势,承载力等级从超载状态上升到可承载状态。其中,压力层、响应层生态环境承载力等级稳步上升,分别在2009和2010年达到可承载状态;状态层生态环境承载力等级呈波浪式变动,虽发展趋势不容乐观,但也有所好转,这说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是制约生态环境承载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小兰  
文章依据PRED框架,建立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评价2006~2011年间省域资源环境承载情况,基于空间统计方法分析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省域资源环境压力由西向东、由北到南依次递减,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承载率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北部梯状下降模式。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均存在较强的全局正相关,呈现出"中心-外围"格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石刚  
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评价是我国实施十一五期间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个根本问题。本文以省为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单元,采用2006年的统计数据,选取20个统计指标分别从资源、环境、经济三个角度,采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测算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承载力和承载压力,进而构建承压度指标作为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整体承载压力相对较大,建议作为优化开发区;而吉林、云南、湖南、江西等地区承载压力相对较小,建议作为重点开发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付云鹏  马树才  
通过构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了中国31个地区2004-2013年间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13年中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舒克盛  
在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现有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将重点放在了多级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设置上,因而造成标准过于繁冗、应用受限的问题。通过考查资源承载力与主体功能区的内在联系,将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建立在区域资源承载力的测度之上,构建了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模型。将这一模型运用于长江流域,得出如下结论:在全国层面上,长江上游地区应划为重点开发区;在区域层面上,重庆、四川为优化开发区,云南、贵州为重点开发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焦士兴  李勇  李静  
在对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改进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承载力指数研究模型,并探索性地提出了社会发展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以河南省为参照区,计算分析了18个城市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指数、综合资源承载力指数。研究表明:①不同城市的自然资源承载力指数和经济资源承载力指数存在明显差异;②区域资源积累量较好、不足和严重不足的城市分别占7个、8个和3个;③城市的发展分为剧烈变化型、起伏和缓型、发展稳定型、良性发展型四个类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婧  李红军  
通过在湖北省的区域内建立一个包含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综合系统相对承载力模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到湖北省在1985~2008年期间其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最后,分别选定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作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参照区,将湖北省与所选参照区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未来湖北省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燕  徐建华  曾刚  胡青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2000年和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联性规律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皆整体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再到西部的阶梯递减的趋势;②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均表现出全局性显著的相似省区间"趋同"的集聚特征,即发展潜力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发展潜力较低地区则集聚于西部;东北、东部沿海,中部和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提高且趋于集聚,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省区集聚于西北;③结合迭代聚类结果与空间聚类结果将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为5种类型区域,划分结果发现各个区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红  王亚东  岳晓燕  
区域经济规模的合理性取决于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否在环境容量的限度内,因此,环境容量大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以环境容量这个表征环境系统健康与否的关键指标为限制因素,运用数理经济学方法,应用广义福利概念建立环境经济承载力的分析模型,并用动态规划方法来求解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经济规模,以此作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参考。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雪莲  邓峰  王海灵  
本文探讨了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的基本模式,笔者认为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是一个需要考虑时间尺度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区域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受其上级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并且与人类设定的经济社会目标相关。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参照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思路,以研究区资源承载力系统的上级系统的整体协调度最大为目标,提出了一种计算区域资源承载力的新的思路,并以1995-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对新疆资源承载力做了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维华  杨月梅  陈荣昌  李菲菲  
环境承载力分析是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之一。对环境承载力的合理分析,能够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准确地评估区域规划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在环境承载力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定的指标体系,结合发展变量与限制变量之间关系的描述,研究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利用强度,由此提出了一种更为直观的环境综合承载力量化方法——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并将其应用到广州市南沙国际汽车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为该规划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该方法能够准确反映区域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为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