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49)
2023(3052)
2022(2527)
2021(2384)
2020(1957)
2019(4336)
2018(4413)
2017(7976)
2016(4465)
2015(4973)
2014(4860)
2013(4591)
2012(4510)
2011(4234)
2010(4357)
2009(3991)
2008(4138)
2007(3765)
2006(3477)
2005(3104)
作者
(14536)
(12459)
(12406)
(11606)
(7970)
(5906)
(5430)
(4784)
(4699)
(4452)
(4390)
(4236)
(4117)
(3965)
(3883)
(3751)
(3711)
(3704)
(3639)
(3584)
(3274)
(3101)
(2965)
(2902)
(2795)
(2782)
(2715)
(2711)
(2546)
(2529)
学科
(16879)
经济(16856)
管理(16341)
(11957)
(10351)
企业(10351)
环境(9130)
方法(6954)
(6577)
(5692)
数学(5395)
数学方法(5282)
(4629)
(4246)
中国(4193)
规划(4184)
环境规划(4055)
业经(3893)
(3758)
理论(3674)
资源(3449)
地方(3382)
技术(3109)
农业(3064)
(3056)
(2819)
(2814)
贸易(2813)
生态(2750)
(2741)
机构
大学(72065)
学院(70430)
研究(25957)
管理(25420)
(25385)
经济(24821)
理学(22434)
理学院(22062)
管理学(21474)
管理学院(21368)
中国(18280)
科学(18134)
(15764)
(14082)
(13918)
研究所(13130)
(11785)
业大(11681)
(11137)
农业(11083)
师范(11018)
中心(10966)
(10946)
北京(9689)
财经(9590)
(9262)
师范大学(9078)
(8704)
(8533)
科学院(7976)
基金
项目(49487)
科学(39439)
基金(36985)
研究(33844)
(33505)
国家(33254)
科学基金(28015)
社会(22001)
社会科(20716)
社会科学(20706)
基金项目(19823)
自然(19089)
(18999)
自然科(18617)
自然科学(18607)
自然科学基金(18274)
(16676)
教育(15737)
资助(14495)
编号(12647)
重点(11813)
(10965)
成果(10751)
(10631)
(10257)
科研(9709)
计划(9641)
创新(9601)
国家社会(9339)
课题(9258)
期刊
(28655)
经济(28655)
研究(18929)
学报(14588)
中国(13996)
科学(13516)
(12521)
大学(10662)
学学(10095)
管理(8832)
(8664)
农业(8602)
教育(8332)
技术(4868)
资源(4742)
财经(4721)
(4712)
(4490)
金融(4490)
业经(4342)
(4268)
经济研究(4182)
业大(4109)
(4014)
科技(3839)
图书(3805)
问题(3725)
农业大学(3382)
技术经济(3106)
(2975)
共检索到1017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君  刘丽梅  
环境意识的概念是随着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而产生的。环境意识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是对环境的认同感。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人们会有意识地去关注环境变化和生态平衡,并且会自觉地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环境意识包括环境认识观、环境价值观、环境伦理观、环境法制观和环境参与观五部分,分为感性认识、知识、态度、评价和行为五个层次。对环境意识的研究在人与自然的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储著斌  
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丰富实践,总结世界各国近现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文化智慧,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强化公民环境意识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问题导向、精神动力、方式方法、教育内容、主体对象、实现路径与目标导向。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是贯彻绿色理念、构建绿色制度、推进绿色行动的基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加分项",是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的基石。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杜受祜  
权属问题是我国社会林业的关键环节。社会林业权属应区分为林地和林木两种权属,包括了授权、权利、责任等内容。但是,由于长时期以来对林业权属的片面认识,导致我国在农村的林业权属方面存在着重视名义上的所有权而轻视其经济上实现,重视收益分配权而轻视经营决策权,注重最终产品的收益而忽视中间阶段的收益,强调责任与义务而忽视权利等倾向。为此,文章强调指出.在我国现阶段,应当把保障林地使用权作为社会林业政策的重点。既要保证使用权的稳定和合理权能的行使不受侵害,又要合理地解决林地使用权的转让与补偿问题。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玉进  
网络空间催生全新网络意识形态和传统意识形态通过网络化而成为网络意识形态是网络意识形态生成的两条基本路径。网络意识形态就是适应网络社会变迁,在网络空间中以数字化感性展现为主导形式的,以广大网民为对象言简意赅且相对稳定的价值信念。它具有"草根崛起"带来主体多元化、数字化中介系统塑造形式感性化、比特化实现传播即时化与全球化、去中心格局凸显个体化、信息海量共振彰显复杂化等基本特征。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冯梁  
近代大国崛起无不依托海洋,中国和平发展同样离不开海洋。海洋对国家强盛和民族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作为人们对海洋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具有非常深刻的具体内涵,不仅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海上力量发展的助推剂,更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吕明  陈刚  
和谐校园软环境具有心理、激励、价值、辐射、教育的功能,和谐校园软环境对学生成长的支持体现在文化环境、朋辈环境、互动环境和信息环境等方面。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梁玉华  庞丽娟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自身角色地位、相应角色行为规范及其角色扮演的觉察、认识、理解与体验。教师角色意识包括三个基本结构:一是教师对角色地位的认识与理解,二是教师对角色规范的理解与把握,三是教师对角色扮演的认识与体验。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教师角色意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儿童健康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教师教育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着教师心理体验与感受,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刘勇  潘继进  
战略规划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基石。文章在分析图书馆战略规划内涵和作用的基础上,指出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略规划制定应采取的措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曹兴  易文华  郭然  
本文针对企业知识状态及其属性,详细分析了属性的内在特征,认为企业知识状态表现为企业拥有知识状况和利用知识状况两个层面;阐述了属性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认为企业知识状态属性间并非简单加总,体现了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属性的量变与质变都会引起知识状态的变化和进一步演化,只有配置合理才能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
[期刊] 现代情报  [作者] 张家年  
主体间存在着信息种类、质和量上的差异,即信息势能,信息势能的存在是信息交流之所以能进行的重要前提。基于物理学势能转移规律和信息可复制性的特征,本文采用类比的方法阐述了信息势能的概念、特性和作用。然后,结合信息交流和信息传播理论分析了信息势能转移的基础、发生条件与结束条件,指出了信息势能转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和消除障碍的措施。在对信息势能的作用机制阐释之后,结合组织知识转移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信息势能的作用机制为主体间信息共享或信息分享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种独特的视角。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陆倩  孙剑  向云  
产权问题的研究对明晰合作社所有权结构,规范其内部治理有重要意义。基于西方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产权理论,对合作社产权的主要内涵进行梳理,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230个合作社的调研数据为依据,运用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合作社产权的内涵组成进行检验,并基于路径回归分析探究合作社各内涵组成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合作社产权内涵组成包括所有权、决策权与剩余利润分配权三方面内容;所有权集中度越高,越偏向领导成员控制对决策权的民主性有显著负向影响,决策权的民主性对剩余利润分配权的公平性有显著正向影响,所有权集中度高及领导成员构成对剩余利润分配权的公平性有直接负向影响,此外,所有权也可通过决策权对剩余利润分配权产...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孙宝荣  
办大学首先要进行校舍和校园建设,而大学校园建筑群体的出现,又将派生出相应的大学校园建筑文化。大学校园建筑经常是人们关心的热点,大学内存在的校园建筑文化对师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那么,在当今时代,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它的功能作用又是什么呢?笔者...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孔祥智  
软科学的内涵是什么?或者说,软科学究竟是什么类型的科学?这几乎是自"软科学"这个概念被我国学术界引进起就产生的颇有争议的问题之一。自1986年7月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后,学术界则倾向于软科学是决策科学或"社会性决策科学",把软科学研究定义为"决策研究州"。笔者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罗燕  肖洪未  黄建云  
现代化步伐加速背景下,我国历史城区中的遗产频繁受城市开发建设活动影响,导致与遗产有机共生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遗产关联的自然山水环境、景观地标、场所空间等被忽略,严重破坏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解析英格兰遗产的环境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阐释环境对遗产重要性、设计、活力的意义。最后,分析了开发项目对遗产的环境影响开展评价的步骤,对于我国遗产保护的管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斌  
食品及环境均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主流的西方营养学、膳食学侧重于研究环境地理、气候条件或饮食模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忽略传统食品的健康作用与其起源及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耦联关系。本文首先全面概述环境地理、饮食模式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界定环境食品学研究范围。“环境食品学”可大致界定为:基于东方人天人相应的健康观以及体质的特殊性,采取现代科学手段研究处于特定环境下进食之于健康的关系及机制的系统科学。然后以国人因自身体质和饮食习惯差异而表现区别于西方人群的寒热证为例,系统论述食品和环境耦合之于健康的关系,最后介绍环境食品学的现代研究方法。环境食品学作为新型交叉学科,在环境基础上侧重于东方传统膳食营养,主要研究处于特定环境条件下以混合膳食进食产生的健康效应,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可对中国传统食品(如环境地理食品和应季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