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08)
2023(9213)
2022(7599)
2021(7322)
2020(5946)
2019(13896)
2018(13880)
2017(26116)
2016(14013)
2015(15720)
2014(15417)
2013(14883)
2012(13532)
2011(12403)
2010(12952)
2009(12216)
2008(12197)
2007(11014)
2006(9911)
2005(9179)
作者
(39515)
(32849)
(32536)
(31273)
(21104)
(15675)
(14901)
(12569)
(12567)
(11915)
(11235)
(11200)
(10641)
(10477)
(10258)
(10238)
(9746)
(9611)
(9470)
(9175)
(8338)
(8112)
(7885)
(7774)
(7377)
(7280)
(7226)
(7146)
(6688)
(6315)
学科
(59841)
经济(59777)
管理(41265)
(34420)
(30883)
企业(30883)
方法(27375)
数学(22648)
数学方法(22036)
中国(15664)
理论(15339)
(14567)
(13729)
业经(13131)
(12991)
环境(12351)
地方(10932)
(10484)
(10116)
(10009)
(9523)
贸易(9513)
教育(9375)
(9191)
(8838)
金融(8835)
(8722)
银行(8717)
农业(8688)
教学(8664)
机构
大学(202603)
学院(200509)
(76887)
经济(75089)
管理(74102)
研究(64908)
理学(63001)
理学院(62279)
管理学(60736)
管理学院(60357)
中国(49738)
(43451)
科学(39428)
(37826)
(32096)
(31699)
(29651)
中心(29599)
财经(29483)
师范(29411)
研究所(28884)
北京(27495)
(27025)
(26517)
业大(26074)
(25907)
经济学(23861)
师范大学(23650)
(23630)
技术(22861)
基金
项目(128596)
科学(100904)
研究(96808)
基金(91416)
(78996)
国家(78325)
科学基金(67544)
社会(60727)
社会科(57486)
社会科学(57466)
(50578)
教育(47346)
基金项目(46239)
(42587)
自然(41980)
自然科(41015)
自然科学(41006)
编号(40546)
自然科学基金(40216)
资助(38441)
成果(34752)
重点(29491)
课题(29266)
(27968)
(26581)
(26570)
国家社会(25202)
项目编号(25152)
大学(24811)
创新(24706)
期刊
(87388)
经济(87388)
研究(61492)
中国(44322)
教育(33100)
(31215)
学报(30877)
管理(30088)
科学(27546)
(24558)
大学(24337)
学学(22049)
技术(21289)
(16427)
金融(16427)
农业(16372)
财经(15969)
经济研究(14126)
(13831)
图书(13691)
业经(13126)
统计(12071)
问题(11165)
(10935)
(10190)
书馆(9974)
图书馆(9974)
职业(9924)
决策(9871)
技术经济(9719)
共检索到3094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康京涛  
环境审判模式的生成,有其内在的价值和规律。环境案件的特殊性是环境审判模式的内生性逻辑,现有司法制度是环境审判模式的外生性逻辑。从司法实践看,现有的环境审判模式主要有分散审判模式、"三审合一"审判模式、"四审合一"审判模式。延续着环境审判模式的生成逻辑和司法实践,"三审合一"的环境审判模式是未来环境资源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但面临着六大基础性法律问题,需要环境诉讼机制与环境审判机制融合共生,才能实现其价值。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刚  
法治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的结合,其最佳状态是法律指引与行为模式相一致。环境案件审判体制改革是由正当性理念推动的环境司法改革,对传统法治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改革的前提仍然是对法治基本原则的固守,不宜超越法治的底线。推动环境案件审判体制改革乃至环境司法改革,必须坚持法治逻辑,须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以形式法治为原则,以实质法治为补充;以合法性为原则,以正当性为补充;以专业化为原则,以灵活性为补充;以法律正义为原则,以社会正义为补充;以被动司法为原则,以能动司法为补充。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刚  
三审合一审判模式是环境司法专门化背景下环保法庭的运行模式,是由法院系统推动的环境司法审判模式的创新,对我国的司法改革有重要影响作用。三审合一审判模式具有地方主导、司法推动、超越诉讼法则等新的特点,本文以实证考查的立场研究我国环保法庭三审合一审判模式的司法运作特点,并以司法资源优化配置应兼顾合法性与合理性为支撑,反思三审合一审判模式的正当性、必要性以及司法困境,提出三审合一审判模式的规范化发展道路。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俏  贾春帅  
从合作社的内涵与社会责任角度,阐述了合作社提供养老服务的可能性与重要性,解释了合作社发展与农村养老演化之间的理论自洽性,并结合典型案例,总结归纳了当下合作社养老实践中的经验及不足。研究发现:合作社在理论上是可以发挥养老服务功能的,并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服务模式,但在制度规范、服务水平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可从完善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与法规体系、贴近农民的养老生活进行底层设计、不断创新养老供给机制、强化合作社养老的理论研究等方面来加以解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文宏   辛强  
跨省流域间污染纠纷频发多发的现象,折射出流域治理中地方政府间长期存在的“重竞争、轻合作”的博弈问题,反映了加强协同治理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我国推行了一项重大的政策革新——跨省流域生态补偿。那么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是如何实现流域协同治理以及其政策效应如何,亟需得到回答。将跨省流域生态补偿作为一项准实验,探讨其实现流域协同治理的逻辑进路,并基于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了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可以很好的平衡中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地方政府在流域治理中成本收益不均衡的问题,是实现流域协同治理的有效制度安排。(2)开展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显著提高了地区的水生态韧性水平,已然成为了当下流域协同治理实现互利共赢的新道路。基于研究发现,分别从构建我国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市场化多元化流域补偿体系,以及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法制化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真亮  
近年来,部分区域从协同立法、联动执法、司法协作等方面积极推进跨区域环境合作治理,尝试破解属地管理模式的弊端。这体现了环境合作治理的空间转向,为环境法迭代更新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与理论发展机遇。在行政边界区域环境的空间特殊性、主体多元性、利益多层性、诉求多样性等特征的分析基础上,对行政边界区域环境治理的"协同法治"理论的运用场域以及区域环境立法、执法、司法协作实践进行了阐释、反思。从环境治理转型和治理现代化来看,行政边界区域的环境共治内在的要求加强区域环境之间的合作共治,应推动从个体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从城乡正义到区域空间正义、从地方法制到区域法治等方面的治理转型和制度体系的完善要求,从而促进基于环境改善的利益增进与共享以及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权利的实现。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自正法   刘倩楠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积极履行赔偿责任能对量刑产生影响,回归理论,其是基于刑民一体化思维下对环境法益的确立、特殊预防理论的指引、民刑共治犯罪治理模式的选择,以及“环境有价、损害担责”原则与恢复性治理模式的有机融合。通过对1528份污染环境案件刑事判决书的实证研究发现,赔偿作为量刑情节的适用空间不足,应对其进行规范约束,赔偿本身的认定与其他金钱类责任容易混淆,赔偿的支付对象不确定及款项用途不明朗。鉴此,应将先刑后民与先民后刑的审理模式相结合,完善赔偿影响量刑的标准,赔偿的认定优先于其他金钱类责任,确立环境公益基金制度,以期进一步规范环境案件赔偿作为量刑要素的适用。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邵腾伟  钟汶君  
农村“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本文首先探究“三变”改革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三变”改革促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理论渊源、逻辑机理、价值蕴意、试点模式,研究表明:(1)农村资本深化=农村人均投资+外来投资-资本广化,农村“三变”改革盘活了闲置资源,使得城市资源向农村资源转移,深化了农村资本;(2)“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在政策内容、起源及推行过程中存在异质性;(3)“三变”改革的焦点是明晰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差异主要是由产权制度中的经营权差异引起,不同主体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不同的改革模式。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海波  娄策群  
文章通过对信息治理和数据治理的概念比较、政府治理的演进轨迹分析后,分别从信息管理视角和公共管理视角阐释了政府数据治理的内涵与理论逻辑;其次,从10个方面(治理结构、决策方式、治理范式、管理方法、服务理念、治理思路、绩效评估、治理重心、治理流程、治理体系)探究了数据治理对推动政府治理变革与决策支持的影响;最后,提出数据开放环境下的政府数据治理的新命题与实践路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罗祖兵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离问题是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争持不下的论题,这主要是由本质主义思维范式的二元论思维所致。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思维范式的转换。后现代主义思维范式为理解和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视角。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理论不具有惟一性,教育实践不具有自在的客观性,教育研究没有固定的方法。后现代视域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从而为二者更为紧密的多重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郝娜   黄明理  
第三次分配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创新之举,是一种高度依赖道德力量推动社会成员自愿分配资源的特殊模式,其生成蕴含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按需分配理论的人本逻辑与公平正义原则,在反思当前生产及分配方式内生矛盾的过程中重塑了分配的叙事议题及框架。文化逻辑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观念嵌入城乡、社区与圈层内所形成的乡土文化中的“爱乡”情结、社区文化中的“爱邻”情结以及圈层文化中的“爱人”情结,构成第三次分配走出西方“慈善悖论”的文化基础与内生的道德动力。实践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以开创“先富带后富”新路径、协调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精准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动因,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考察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第三次分配这种特殊模式“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实现”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孙伟宏  马建松  
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深层转变,职业学校应创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训练与生产的"零距离",课堂与车间的"零距离",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适应现代技术工人培养的新要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春梅   储著源  
网络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实践形态与新工作方法。网络群众路线既是对历史经验的传承与总结,又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与回应,顺应了时代发展大势,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联系网民了解群众需求,对话网民听取群众意见,深入网民升华群众经验,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新实践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