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26)
- 2023(10357)
- 2022(8695)
- 2021(7769)
- 2020(6170)
- 2019(13742)
- 2018(13347)
- 2017(24732)
- 2016(13632)
- 2015(14704)
- 2014(14299)
- 2013(14067)
- 2012(13311)
- 2011(12295)
- 2010(12302)
- 2009(11218)
- 2008(10868)
- 2007(9616)
- 2006(8649)
- 2005(7935)
- 学科
- 济(59440)
- 经济(59383)
- 管理(37342)
- 业(36037)
- 企(26374)
- 企业(26374)
- 地方(19394)
- 中国(19254)
- 方法(19232)
- 农(18424)
- 数学(16605)
- 数学方法(16486)
- 环境(15223)
- 业经(14404)
- 学(13793)
- 农业(12941)
- 财(12260)
- 贸(12248)
- 贸易(12238)
- 易(11820)
- 发(11027)
- 地方经济(10943)
- 融(10250)
- 金融(10249)
- 银(10227)
- 银行(10178)
- 技术(10038)
- 行(9877)
- 制(9628)
- 划(9164)
- 机构
- 学院(196014)
- 大学(192980)
- 济(79637)
- 经济(78125)
- 研究(75056)
- 管理(69868)
- 理学(60189)
- 理学院(59360)
- 管理学(58355)
- 管理学院(58029)
- 中国(55028)
- 科学(50144)
- 农(46907)
- 京(41667)
- 所(40522)
- 研究所(37265)
- 农业(37256)
- 业大(36124)
- 财(33952)
- 中心(33139)
- 江(30191)
- 院(26992)
- 财经(26752)
- 北京(26112)
- 范(26044)
- 省(25879)
- 师范(25585)
- 经(24300)
- 科学院(24273)
- 州(24203)
- 基金
- 项目(135967)
- 科学(105457)
- 基金(97265)
- 研究(91924)
- 家(88593)
- 国家(87815)
- 科学基金(73299)
- 社会(59349)
- 社会科(56299)
- 社会科学(56284)
- 省(55844)
- 基金项目(52141)
- 自然(48890)
- 自然科(47712)
- 自然科学(47689)
- 自然科学基金(46832)
- 划(46805)
- 教育(40300)
- 资助(38437)
- 发(35789)
- 编号(34764)
- 重点(31384)
- 创(28958)
- 部(28159)
- 计划(27951)
- 发展(27545)
- 创新(27189)
- 展(27082)
- 科研(26698)
- 成果(26653)
共检索到297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庄义庆 何东兵 张正光 郑小波 王源超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光照、pH及相对湿度对该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最佳萌发条件为28℃、pH 8.0;湿度是影响孢子萌发的主要制约因素,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孢子不能萌发,95%和100%时萌发率仅为23.4%和46.3%,在水滴中孢子萌发率达95.3%;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蕉斑镰刀菌 分生孢子萌发 影响因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茂山 蔡忠杰 关天舒 吕振环
研究了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照、pH值、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等条件对木霉菌Tr01菌株孢子萌发影响作用。结果表明:25 ̄30℃及高湿环境是木霉菌Tr01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湿度条件,光照对孢子萌发无影响;分生孢子在pH值6 ̄5的弱酸环境下萌发最好;碳源中,麦芽糖能极大地促进孢子萌发,蔗糖、葡萄糖对孢子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机氮源的蛋白胨对孢子萌发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无机氮源中NH4Cl、NH4NO3也能较好地促进孢子萌发,KNO3、NaNO3等则对萌发无促进作用;微量元素中一定浓度的MnSO4.4H2O、ZnSO4.7H2O能够明显地促进孢子萌发。
关键词:
木霉菌 分生孢子 萌发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许世洋 屈佳欣 方香玲
为明确有利于尖孢镰刀菌苜蓿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medicaginis,Fom)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的培养条件,本研究通过十字交叉法测量Fom菌株在PDA、SNA、CMC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不同培养时间的菌落直径,镜检法和血球板计数法观测分生孢子产量、比例及萌发率。结果发现,固体培养基中,在CMC培养基上菌株生长最快,大型分生孢子比例最高,为0.85%~4.64%(P<0.05);在PDA培养基上的分生孢子产量最高(P<0.05),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小型分生孢子比例较高。液体培养基中,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PDB)中的孢子含量最高(P<0.05),达5.01×10~(6)·mL~(-1)~9.49×10~(6)·mL~(-1),且萌发率较高,在培养48 h时达24.98%~35.98%。由此可见,CMC固体培养基有利于Fom菌株生长,其液体培养基诱导菌株产生大型分生孢子效果较好;PDA、SNA、CMC的液体培养基则更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本研究为防治苜蓿尖孢镰刀菌根腐病及有关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 苜蓿 根腐病 分生孢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庄义庆 乔广行 王源超 何东兵 郑小波
通过液体摇瓶及固体浅盘产孢试验,比较了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在不同液体培养基中的产孢量,同时以绿豆汤和廉价固体基质(麦麸与米糠)分别作为液体和固体发酵基质,确定了发酵所需的参数。结果表明,绿豆汤培养基液体摇瓶产孢条件为28℃、初始pH8.0、初始接种量体积分数为1%(每mL母液1×106个孢子)、培养5d时,产孢量最大;固体浅盘产孢条件为28℃、初始pH8.0、初始接种量质量体积比为50∶1(g·mL-1)(每mL母液1×106个孢子)、麦麸与米糠的质量比为5.41∶1、基质含水量在63%~65%、培养9d时,产孢量达最大值。
关键词:
蕉斑镰刀菌 水花生 生物防治 产孢条件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秀娟 王舒婷 甘林 杜宜新 阮宏椿 陈福如
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温度、pH对稻曲病菌生长及其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PSA适合病菌生长.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均为15-30℃,最适温度均为28℃;pH 4-11适合其生长和萌发,最适pH均为6.病菌在PSB培养液中培养13 d的菌丝干重最大(16.48 mg.mL-1),培养9 d的分生孢子数量最高(4.19×106个.mL-1).然而,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的菌丝干重、孢子数量和pH明显下降,培养液能抑制水稻种子发芽.在15-33℃和13-23℃自然变温条件下培养48 h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达81.79%和44.20%,而4℃存放168 h后能使分生孢子在28℃条件...
关键词:
稻曲病菌 生物学特性 分生孢子 萌发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郝志敏 郝杰 李志勇 董金皋
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通过降解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产生IP3和DAG两个第二信使分子,分别激活下游的Ca2+途径和蛋白激酶C。研究表明,PLC与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及发育过程有关。利用PLC特异性抑制剂U-73122初步研究了玉米大斑病菌PLC的功能。结果显示,U-73122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的萌发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率随抑制剂浓度升高而增强;并且可引起芽管的缩短和不规则膨大。此外,U-73122也可以导致病菌粗毒素的生物学活性明显降低。由此说明PLC可以通过影响菌丝及芽管的极性生长,而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的菌丝及分生孢子发育;同时参与病菌的毒素合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静 李国华 周明 许丽月 肖春云
对橡胶树白粉菌分生孢子在不同温度、pH值、光照、湿度和碳源条件下的萌发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3~28℃,最适温度25℃;适宜的pH范围为6~8;在连续黑暗的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不同的湿度对分生孢子的萌发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分生孢子在麦芽糖中萌发率最低。在保湿和自然条件下,测定白粉菌分生孢子在4、10、20、23、28℃存活时间,结果表明,保湿条件下白粉菌孢子存活时间较自然条件下长,温度对孢子存活时间有很大影响,4℃下白粉菌分生孢子9 d后还有存活的孢子,而28℃下白粉菌分生孢子6 d后就全部死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博光 蒋继宏
预试验发现苦豆草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对杉炭疽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进一步用不同溶剂 ,在不同 pH条件下萃取将苦豆草乙醇提取物分离为 4个组分。生测表明其生物碱部分对该菌的抑菌活性最强。将生物碱部分用氧化铝柱层析分离得到 7种单体结晶。用熔点、旋光度、红外、和GC MS得到的MS数据与文献相应数据对照鉴定了这 7种生物碱 ,它们分别是 :槐果碱、苦参碱、槐胺碱、莱曼碱、槐定碱、苦豆碱、野靛碱。用纸环法生测表明这 7种生物碱对杉炭疽菌分生孢子萌发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它们的EC50 为 :苦豆碱 72 0 μg/mL ,野槐胺碱 1 98 0 μg/mL ,苦参碱 86 0 μg/mL ,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春阳 侯占铭
通过对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Folcdc15基因敲除及敲除突变体互补试验,探究该基因在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中的功能。对Folcdc15基因进行DNA测序后,使用Split-Marker技术,构建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ph)缺失盒。通过PEG介导法转入野生型原生质体,在含有潮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进行转化子筛选,通过PCR正负筛选确定敲除突变体。利用pZWH1载体构建含有Folcdc15的互补载体pZLY1,将其转入敲除突变体中进行互补测验。与野生型hm相比,敲除突变体ko1菌落生长速率下降了73%,菌丝形态发生了显著改变,菌丝变短且分叉变多,分生孢子隔膜数量增多长度增加,分生孢子数量显著减少。亚麻侵染试验表明,ko1的致病力显著降低。通过互补测验发现,回复突变株ca1恢复了Folcdc15基因缺失带来的分生孢子产量及形态、菌落生长和形态及致病力的缺陷。Folcdc15参与调控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的分生孢子发生及菌丝生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冯胜泽 刘星晨 王海祥 赵洁 赵立卿 郑亚男 巩校东 韩建民 谷守芹 董金皋
【目的】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是由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引起的一种威胁玉米生产的重要叶部病害。本研究旨在确定影响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明确GATA家族成员基因在分生孢子形成时期的表达特征,为深入解析调控病菌发育及致病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01-23为试材,探索13种不同培养基(乳糖酪蛋白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玉米茎秆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玉米茎秆琼脂培养基、玉米叶片葡萄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颖 关国华 舒石 颜耀祖
在获得尖孢镰刀菌棉花萎蔫专化型异核体菌株及其 3个稳定的不同核型分离子的基础上 ,选择孢子萌发时期的幼嫩菌丝制备粗酶提取液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进行了 7种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 ,酯酶和乳酸脱氢酶电泳图谱在 4个样品中完全一致 ;没有致病能力的菌株在葡萄糖 - 6-磷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的表达量高于致病力强的菌株 ;致病力强的菌株没有乙醇脱氢酶的表达。在 4个样品中都没有检测到苹果酸酶和过氧化氢酶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 异核体 同工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晓蕾 李建宏 姚拓 赵桂琴 窦嘉宁 魏恺全
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是北方地区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之一,筛选对其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燕麦(Avena sativa)植株为材料,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燕麦根际分离、筛选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木贼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并研究抑菌、促生特性。采用16S rRNA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分离的木贼镰刀菌拮抗菌株的分类学地位。结果表明,经筛选后得到了6株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抑菌率41.84%~91.16%,其中有固氮能力的菌株有5株,固氮酶活性51.82~210.81 nmol·(h·mL)~(-1) (C_2H_4)。具有溶无机磷能力的菌株有5株,溶磷量46.14~135.47μg·mL~(-1),其中菌株DRT-3、菌株DRT-11、菌株DRT-17具有解有机磷的能力,解磷量分别为21.64、31.65和28.64μg·mL~(-1),具有分泌吲哚乙酸(IAA)能力的菌株6株,分泌量41.74~157.28μg·mL~(-1)。经16S rRNA基因序列对优良生防菌株初步鉴定,菌株DRT-2、DRT-8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DRT-3为蕈状芽孢杆菌(Bacillus mycoides),菌株DRT-11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菌株DRT-17和DRT-18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本研究筛选出对燕麦根腐病致病菌有生防作用的细菌,为后续对燕麦根腐病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木贼镰刀菌 生防菌 拮抗作用 促生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华智 张永红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原四川省不同地理来源的11个禾谷镰刀菌菌株产生的真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各供试菌株均能产生ZEN和DON两种真菌毒素,但产生毒素的量因菌株来源而异;产生两种毒素能力最强的有2个菌株——雅安菌株和成都菌株,最弱的是绵阳和乐山菌株;病麦粒中的毒素含量,随麦粒受病程度的加重而上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彭生平 余毓君
为提高小麦抗赤霉病体细胞的筛选效果,对禾谷镰刀菌(Gibberellazeae)武昌菌株的产毒、毒素提取、纯化、毒素组分及毒素初定量进行了研究。麦粒培养基培养25天后可检测到两个主要毒性组分(A和B)。其特征吸收峰值分别为270和275nm,Rf值分别为0.45和0.55左右。SPM培养基培养只能检测到组分A。A组分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结构特征基本相同。经高压灭菌的毒素可渗入到培养基中作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剂。毒素对愈伤组织的作用有致死、抑制生长、减少绿点数及较长的后续效应,应根据不同抗感品种采取相应的浓度。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水平可用作抗性系的鉴定指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孔琼 袁盛勇 张自飞 严芸 张慧芳
研究温度、光照、pH值、湿度及紫外线对莱氏野村菌MZ060806菌株菌落直径、孢子萌发率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该菌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具有相似的效应,其中27℃是最适温度,温度过低或过高则抑制生长;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 min;全光照有利于产孢,而全黑暗有利于菌落扩展;最适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pH值为6~7;最适孢子萌发湿度为70%,萌发率为92.1%;该菌对紫外线(25 W、40 cm)较为敏感,当照射时间为2 min,24 h后孢子萌发率为84.4%,而照射10 min,孢子萌发率为0。
关键词:
莱氏野村菌 环境因子 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